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81542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中历史选修 1 知识点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 1 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 公元前 9前 8 世纪雅典城邦的阶级构成:贵族平民农民手工业者2. 公元前 8前 6 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原因:政治上:贵族掌握大权;公民大会的权力有名无实经济上: 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沦为 “六一汉”或债务奴隶贵族专横和压榨,激起平民反抗。社会矛盾尖锐,必须进行改革来缓和社会矛盾二、工商业的发展1. 公元前 8 世纪以后,雅典社会发生的变化: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铁制农具),工商业发展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2. 各派别的势力关系,利益要求:平原派:即贵族

2、,主张维护贵族政治,巩固自身既得利益山地派:即下层平民,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海岸派:即工商业者,主张打破贵族专权,分享权力;反对激进要求,主张温和改革“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强烈要求改革三、首席执政官梭伦梭伦成为执政官的条件:改革前雅典城邦的社会状况(梭伦改革的背景)1、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1 政治上:贵族把持权力机关 2 经济上:贵族盘剥平民,平民沦为“六一汉”及债务奴隶3平民暴动 4 贵族内部局部调整未能缓和社会矛盾2、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和平民对贵族专权日益不满,改革呼声日益强烈。3、梭伦的个人因素出身贵族,同情平民收复萨拉米斯岛

3、,获得威望“疯诗人事件”表达了爱国热情 4 公元前 594 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有权力)2 第 2 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一、梭伦改革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1、“解负令”的内容 1 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2解放债务奴隶3废除“六一汉”制度。、其他的改革举措1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制定“遗嘱法” 2 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保持贵族优越的经济地位3、以上改革的作用: 1贵族兼并土地受到制约,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 2许多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自由,扩大了公民的基础3使雅典城邦走上对外掠夺外邦奴隶的道路二、实行财产等级制度1、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目的:打破

4、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特点: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和义务就越多2、内容:政治权力分配:第一等级一切官职第二等级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军事义务: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第四等级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备军备,只带棍棒公共开支:所有公共开支随等级的高低增减3、财产等级制度的评价: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特权,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的途径三、重组国家权力机构机构机构性质职能人员构成产生方式作用与意义公民大会最 高 权 力机构决定国家大事;选举公职人员所 有 雅 典

5、公民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积极性,削弱贵族长老会权力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常设机构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执掌最高统治权前 三 个 等级的公民选举执 掌 最 高统治权3 公民陪审法庭最高司法机关案件审查;起诉已判案件;上诉裁决各 等 级 的公民抽签产生打破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垄断四、鼓励工商业发展1、目的: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城邦实力2、措施: 1 农业 , 提倡种植经济作物,禁止粮食出口, 抑制粮食涨价, 保障平民生活稳定2手工业,对内让孩子学门手艺,否则儿子可以拒绝赡养父母,对外对移民手工业者给予公民权3商业,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确立私有制,成人财产继承自由原则

6、;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五、梭伦改革特点1、革命性:1 打破了贵族垄断特权局面2废除债奴制2、中庸性:一方面要防止贵族过度打压平民,另一方面仍要保持贵族的优势地位第 3 课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评价梭伦改革1、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1 “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解放为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备的公民群体2财产等级制打破了贵族的专权,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下层平民也获得了一些权利3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4 鼓励发展

7、农工商业,加强了平民的实力,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物质基础2、 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1 以财产资格确定公民政治权利,使得富有的一、二等级在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2改革削弱了贵族势力,但仍然他们仍然享有比平民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的残余仍然存续,贵族仍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梭伦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3、梭伦改革的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4、梭伦改革失败的原因:梭伦扮演的是“调停者”的角色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4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 1 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 公元前 770 年,东周春秋战国2. 春秋战国是中国

8、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 社会的发展新兴地主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军事: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春秋时期:争霸战争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 春秋:(1)齐国:管仲改革, “相处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鲁国:公元前594 年,实行了“初税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2. 战国: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封建地主

9、阶级性质的改革)(1)魏国:公元前445 年,魏文侯任命李悝(ku)主持变法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d)法”制定法经(2)楚国:吴起变法此外, 齐国、赵国和韩国也陆续进行变法,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 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国内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2. 外部机遇: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已分裂成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为秦招揽贤能, 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变法的根本目的:实现富国强兵避免失

10、败或成为别国兼并对象第 2 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内容:1) 经济举措:1 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5 3 统一度量衡2) 军事、政治举措: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4普遍推行县制 5 “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3) 社会风尚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等2. 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成效(有效性)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法律性)商鞅变法的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第 3 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1. 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

11、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废除了奴隶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封建专制制度, 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经济上从根本上改革了就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占据主动2. 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2)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法(3)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

12、、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4)重农抑商: 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5)焚烧史书,蔑视文化: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3. 商鞅变法对现今改革的借鉴意义: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改革必须坚持不懈改革应该重视人才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强化以法治国4.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背景:前者是奴隶主贵族政治下,平民贵族矛盾尖锐,后者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主要目的: 前者是解决社会危机,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后者是富国强兵,赢得兼并战争主导力量:前者是工商业奴隶主、平民,后者是新兴地主核心

13、内容: 前者是扩大平民政治权利,打击贵族特权, 后者是确立封建私有制与中央集权,奖励军功6 性质:前者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后者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结果: 前者是奠定雅典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后者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使中国走上封建制道路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 1 课 改革迫在眉睫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 北魏的崛起(1)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东晋时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2)崛起: 386 年 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 年 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2、参照汉族封建政权进行的改革(拓跋珪)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 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

14、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制, 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兴办太学,吸收汉族文化3. 公元 439 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二、改革迫在眉睫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促进了社会发展,并借鉴汉族的一些统治方式2、北魏统一后面临社会矛盾与统治危机政权制度建设欠缺,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混乱造成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矛盾激化使得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3、冯太后和孝文帝学习汉文化借鉴汉族经验决定改革第 2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改革内容一、前期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取代旧制度2、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

15、,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基本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设立三长制:7 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党长里长邻长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作用: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户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推行新的租调制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作用: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编户齐民增多, 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二、后期 490 年后1、

16、特点: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推行汉化,移风易俗,进一步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2、措施 :迁都洛阳原因: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上: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上: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公元 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仿汉族官制定九品,修订律令作用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第 3 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推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表现: 1)农业生产发展: 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荒地开垦,人口增加,种植、畜牧业发展2)手工业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3)商业日趋活跃: 洛阳多市场, 货源充足; 重新铸造铜钱,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