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要点复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73295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要点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要点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要点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要点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要点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要点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要点复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人类行为 :个体的人社会的人概念: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分类: (一)按是否符合常规: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依据1、统计规律; 2、社会规范; 3、行为适应性; 4、个体主观感受。 (综合使用)(二)、按人生重要发展阶段(8 个)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按性,整合性二、社会环境定义: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实体组织和创造物。分类:物理社会环境:各种人造物;生物社会环境:人所控制的动植物;文化社会环境: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基本假设。各项规章。1、生命中每个阶段都可能产生关键性的变化。(毕生发展观) (1)个体的心理行为发

2、展贯穿终生(2)个体的心理行为发展是由多方面多层次的(3)个体的心理行为发展由多因素共同决定(4)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构成人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2、社会环境可改变人类行为。 (1)不同社会环境塑造不同行为方式。(2)相同社会塑造同质行为。(3)对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影响程度不同。(4)对个体行为特殊影响。(5)与遗传因素有关。3、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1)社会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方式。(2)社会环境是人类成长的有力支持。(3)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参照标准。(4)人类行为中的个人问题,其真正原因常常不是个人原因而是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

3、(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心理结构 :意识,无(潜)意识(存在的证据:梦,过失,疾病症状),前意识。2、人格结构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是人格的生物成分。自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超我:道德化的自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遵道德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3、心理动力 :性本能:生本能:表现生存、发展、爱欲的力量。死本能:表现对他人的攻击、毁灭,战争,谋杀。本能的表现与阻碍,精神投入与反投入,就是精神分析动力系统的要核。4、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人格角度。(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5、适应问题:变相宣泄,自我防御(压抑,否定,

4、投射,合理化作用;反向作用:矫枉过正,转化,退行,幽默,升华)6、贡献: 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批评 :非标准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样本;泛性论的 观点;过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定格。(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01)感觉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希望”的出现;(13)肌肉发展阶段,自主与怀疑,“意志力”, “度”的把握。(36)性器官阶段,主动与内疚,“目的”,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对异性父母的情结。(612)潜伏期 /学龄期。(1220)青春期。自我认同和角色混淆,“忠诚”。(2040)亲密与孤独。成年早期。(4060)创造与停滞。成年中期。(老年期)成熟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

5、 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比较。相同点:将心理发展分成若干阶段。不同点:心理发展阶段;人格结构发展;心理动力;个人成长与发展。交互影响宏观环境(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发展的实质:2、发展的因素:3、发展的阶段:连续与阶段的统一。感觉运动阶段(02) :主要凭借感觉和身体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前运算阶段 (27) :开始能用语言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具体运算阶段(711) :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进行逻辑运算,已经开始区分自我和外部世界)形式运算阶段(1115)抽象思维4、道德认知的发展(他

6、律自律) 前道德判断阶段(5 岁以前)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510)道德实在论阶段:根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自律道德判断阶段(10 岁以后)道德相对论阶段:根据行为动机而不是行为结果。(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前常规道德:道德观念是外在的。(1)自我中心:服从和惩罚的定向阶段;根据行为的后果判断行为的好坏。(2)现实的利己主义阶段,天真的享乐主义时期,以满足个人需要和个人利益为行为准则2、常规道德:满足于社会舆论的希望,其道德标准在于满足别人的期待和保持传统秩序。(3)好孩子定向:满足亲近的人的期望,以行为者动机评价行为。(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阶段:认

7、为人都应遵纪守法。3、后常规道德: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在的道德命令,是一种理想状态。(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能从法律、道义方面辩证看待各种行为。(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基于自己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 (五)行为主义的理论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1)强调行为是研究的目标。(2)强调刺激反应模式。(3)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4)反对阶段论,主张连续论。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新行为主义理论)行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行为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模式化事件: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行为反应 (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假

8、设:( 1)已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 2)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 3)一般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有足够活力行为( 4)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途径很多。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七)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1、人与社会的关系:本质上不可分离2、镜中自我: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3、首属群体 (八)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1、基本观点:主张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重视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2、自我的组成部分:主我客我自我五、性别(一)性别差异1、生理差异:基因,内分泌,身体差异2、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个

9、性、行为和脑力上。传统观念性别角色模式(阴柔,阳刚)3、社会差异:性别角色作为一种行为模式,表现出最基本的男性女性差异。(男权,女权) (玛格得特米德:男女性别角色特征不是天生注定,而是通过各种文化中性别行为模式的学习模仿和认同形成的;男女性逐渐适应了成年早期的角色,他们会更多表现碑受到限制的特性,都变得更加中性激素变化,角色需要)(二)性别社会化1、影因:家庭(父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学校(教科书,教师,学生同伴群体)大众传媒2、理论:(1)生物学理论:性染色体、荷尔蒙的平衡,性腺组成,内生殖系统,外生殖器)(2)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观点:性别源于儿童对男性和女性解剖差异的意识与他们强烈的天生的

10、 性欲望的结合。生殖器期:儿童发现男女之间有解剖差异;对异性父母的爱察觉构造差异认同同性父母性别认同传统性别行为评价:高度的男性偏向;不能被实验证实;排除了社会影响;过分强调对同性父母的认同(3)社会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两性角色不是先天的,而是经过社会学习而获得的男性观点和女性的行为由强化,模仿和观察学习中获得如果学习条件变化了行为也可很快变化。(暴露于性别行为中模仿同性父母传统性别行为性别认同)(4)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强调性别概念而非行为。代表人物:科尔伯格。基本观点: 性别角色发展中重要的是儿童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儿童大约3 岁时产生性 别意识,但还不知道性别是不可改变的。只有当儿童

11、获得性别恒常性时,性别形成才发生,他们开始以性别适当的方式行为(看作是道德要求)。批评: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女孩学会赏识女性角色。没有说明儿童为什么用性别作为一种分类概念。(察觉两性差别性别模式性别认同传统性别行为)( 5)性别图式理论(察觉两性差别性别认同认同同性榜样传统性别行为)基本观点:儿童很早就获得了性别图式,性别图式使儿童获得了系统而深入的性别角色理论。在性别图式的支配下,儿童学会了依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或评判他人的行为。3、性别角色的优化发展。男女双性化气质。(三)性别不平等1、性别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1)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支配模式(社会规则);双重标准。(2)对男性的消极影响

12、:成功的压力,责任的重负,情感的压抑。(3)对女性的消极影响:教育中得到较少的肯定;传统角色要求女性造成心理压力;被期望与家庭相联系;被过分强调外表带来的压力。2、性别不平等的理论研究(1)结构功能主义(2)冲突理论(德尔柯林斯)。基本观点: 经济和技术是男女两性社会分工差异的决定因素;性别不平等来自男性获取权力能力优于女性。(为了改变不平等, 应鼓劲和促进女子与男子在必需程度上发生冲突。)(3)女权主义理论六、家庭1、家庭的 定义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或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同时家庭成员,还应当有共同的生活。2、家庭的特点:1、以婚姻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姻亲和血亲。2、家

13、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3、家庭关系最为密切和深刻。3、婚姻:婚姻并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是社会行为、制度化的行为、法律行为、历史行为。婚姻是两性之间一种持久的结合,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化现象,是一种制度性安排,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承诺,是一种历史结果。婚姻行为决定于婚姻的动机。(上古:经济繁衍爱情;中古:繁衍经济爱情;现代:爱情繁衍经济)4、家庭的社会特征。一、家庭具有历史性,家庭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形式、规模、观念,演变。二、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三、家庭是一个社会群体,是首属群体。四、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婚姻、生育家庭制度。5、家庭的形式一、按家庭成员身份的转变。

14、养育家庭、生殖家庭二、按家庭成员关系及规模。家庭成员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核心、主干、联合家庭)6、婚后夫妻居住地点:从男居,从女居,新居制7、家庭中权力分配:父权,母权,平权8、婚姻形式: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9、家庭生命周期:夫妇家庭、抚养孩子家庭、学前儿童家庭、入学儿童家庭、青少年子女家庭、家庭成员出走阶段、中年夫妇家庭、老年夫妇家庭10、 家庭关系(1)夫妻关系特点: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在家庭内部趋于平等;更注重爱情,情感支柱。冲突原因:对爱情的理解;对家庭的理解;其他因素的影响。(2)亲子关系:家庭中的基本三角;父母对子女的双向互动作用:子女出现使夫妻坏人进入了一个新的家庭

15、角色父母。影响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人格上地位上独立而平等。(3)婆媳关系:情感的独立性、排他性;双方对家庭权力的争夺;婆媳的相互关系:家庭结构、代沟、男女差异、生理和心理原因。11、 家庭功能: 性欲的调控;生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教育的功能;情感的慰藉。12、 家庭问题 : (1)家庭暴力:丈夫对妻子的暴力伤害;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原因: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异化;社会环境尤其是截图传媒刺激;“期待”压力严重;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传统道德失传。(2)婚姻问题与离婚:双职工家庭中的问题:家务负担;传统观念造成的婚姻问题;婚姻破裂及其原因:心理上粗暴,不尊重,性格不合;生

16、理上性的因素;社会上亲属关系,经济政治因素。七、胎儿期发育过程:卵细胞期(受精3 周)胚胎期(48/9 周)胎儿期(9 周 出生)影响因素:一、遗传1、获得人类所共有的全部遗传信息2、获得特定基因库所传递的特征二、母亲的影响1、自身条件;2、营养; 3、情绪状态; 4、其他因素如疾病酒精药物吸烟三、环境:化学物质、辐射、胎教胎儿的出生:扩张、产出、产后、恢复阶段胎儿的出生对家庭的影响:一、夫妻角色的转换1、夫妻的核心地位让位给子女;2、出现家庭经济紧张;二、兄弟姐妹关系的调整,对长子女的安全感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三、家庭秩序的重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年老父母与年轻父母的关系八、婴儿期三划分: 0-1 欧美最为传统的划分法0-2 学会行走说出单词0-3 个体心理发展整体和连续性研究的原因:社会服务的需要;早期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的兴起;心理或意识起源研究观念的转变;现代研究技术手段的产生的发展。生理发展: 新生儿(头四周)一般特征:呼吸、排泄、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