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之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49658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之一(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一集)2008/11/14台湾华藏电视台档名: 12-47-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今天是净空离开台湾应该是有十二年了,第一次回到台湾来跟诸位同学一起来学华严经。这些年来,我们华严经是从头开始讲的,已经讲了四千多个小时,十四品还没讲完,照目前这样的进度,这部经讲圆满大概还需要一万个小时。这部经是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对於宗教,尤其是佛教,了解太少了,也随著社会大众人云亦云,以为这是迷信。尤其是佛教,从表面上看它什么都拜,里面的神很多,所以在宗教里面就把它归列到多神教、泛神教。诸位要知道,多神教跟泛

2、神教是属於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它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这是我们年轻时候的一些概念,所以对佛教就很排斥,不容易接受。我跟方老师学哲学,他老人家最后一个单元跟我讲的是佛经哲学。我很讶异,我说佛教是宗教,而且是低级宗教,它哪来的哲学?方老师告诉我,他说你年轻你不知道,他说: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是圣哲,佛经是高等哲学,是世界哲学里面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是把佛教这样介绍给我,所以我就接触到佛的经典。他告诉我,他说真正的佛教是在经典里面,你必须要在经典上下功夫,而特别给我介绍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我学佛的因缘。缘确实是很殊胜,我接触经典大概二个月不到三个月,我就认识章嘉大师。方老师不是

3、专攻佛学的,他是研究哲学的,章嘉大师则是专攻佛学,所以在佛学经典里面他知道,非常乐意的教我。也跟方先生一样,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星期天我到他的住所,青田街八号,这样子我跟他三年,所以我的佛学基础是他老人家奠定的。他告诉我,释迦牟尼佛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三十岁成道,也就是我们一般讲三十岁开悟,就是禅宗里面所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知道在中国也有这么一个人,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跟释迦牟尼佛完全同等的境界,就是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两个人给我们的示现,让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所以佛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成道之后,这个成道,用我们现在一般讲的话,就是学习毕业了,学习达到圆满,

4、再没有东西好学,到了顶头,他就开始教学。当然他所悟入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能接受的,所以他要告诉谁?现在科学家也承认,宇宙之间确实有不同维次的空间,高维次空间的那些生命比我们聪明很多,智慧比我们高,定功比我们深,所以佛就示现在定中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了多久?有些经上讲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也有经上讲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天,他就讲完了。这部经典被大龙菩萨,那也是个等觉菩萨,也不是普通人,他把它收藏在龙宫。一直到六百年后,龙树菩萨有个特殊的因缘,大龙菩萨接引他到龙宫去参观他所收藏的华严经。华严经是一切经的总名称,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大藏经一样,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他看到了,这个经的分量多大?我们现在无

5、法想像,他看到的经本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是佛学里面的术语、名词。我们中国的书籍是用字数为单位,像佛经,金刚经大概五千多字,在中国,老子的道德经诸位也听得很熟,叫五千言,是以字数为单位。印度不是的,印度是以四句做一个单位,不管四句这个句子的长短不论,只要四句是一个单位,叫一首偈,叫一偈;不一定是偈颂,就是我们散文也是如此,四句就算一首偈。华严经有多少偈?有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这还能算数吗?算不出来,这个经太大了。龙树菩萨看了之后,这是我们阎浮提众生,就是地球上的人,没有人能接受的,分量太大,这部经送到地球上,整个地球也装不了。不但地球装不了,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报土娑婆世界也

6、容纳不下,娑婆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部经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佛怎么说的?怎么能在,就算三七二十一天,他怎么能说得出这么丰富的典籍?我们深入华严才明了,原来时间不是真的,空间也不是真的,在一真法界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时空都不是真实的东西。我们在这个单元里面,就是妄尽还源观里面,我们可以能够学到,知道事实真相。那就是佛在这个经上会给我们讲到宇宙的起源,你看华严经一开始,给我们讲到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这给我们讲宇宙的起源。宇宙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佛法里面讲依正二报,依报是讲宇宙,正报是讲我自己,我从哪里来的,禅宗里面主要的是要你把这个问题找到,对自己来说,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

7、目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哲学、科学里面,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办法解答,还包括神学,都不能够圆圆满满的解答这个问题,可是在华严经里面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次回来,大家启请的是希望我接著在这边讲华严,我说我们时间不太长,我们给大家介绍贤首国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是什么?这是华严经修学的纲领,是华严宗前面三代祖师修行证果的方法,确实是稀有难逢,也就是华严经的精华。你看看这个题目就晓得,修是真干,华严奥旨,奥妙的宗旨。怎么样学法?必须把妄断尽,妄太多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金刚经上说的,妄要断尽。世尊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妄太多了,把它归纳不外三大类,一个是妄想,一个是分别,

8、一个是执著,只要这三个断尽,你就还源了。还源是什么?回归自性,那就叫圆满成佛,就是圆证无上菩提。所以我们先把这个给大家介绍出来。我们同学们真正想学佛,那就不能不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他是真正妄尽还源,我们要找这样的过来人,我们才会有成就。六祖能大师也是个过来人,他讲的简单明了,给我们留下一部坛经。坛经里面所说的,给诸位说,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完全相同,一个是简单的说,一个是详细的说,只有言语文字多寡不一样,内容完全相同,这点我们要知道。可是我们毕竟是博地凡夫,像能大师那样的提纲挈领,我们很难体会,不容易还源,回不了头。华严说得详细,龙树菩萨在龙宫看到大本,就是原本,太大了,就放弃;看中本,中本是什么?

9、中本是华严经的纲要,分量还是太大,我们也没有能力接受;最后选的是下本,下本是什么?提纲,目录提要。就好像我们中国的四库全书一样,分量太大,不是一个人一生所能够读得完的。连当年干隆皇帝下命令编这部书,他也知道他没有能力读完这部全书。那怎么办?他叫总编纂纪晓岚先生给他编一部荟要,荟要是全书的三分之一,我们台湾世界书局翻印出来,精装五百册。全书,商务印书馆翻印出来,也是精装一千五百册,这都很难受持,没法子读。最简单的是什么?就是总目提要,总目提要精装五册,这就好办,就是每部书里面说些什么。纪晓岚先生编这个提要,把提要每天送给皇上看。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带出来的华严经就是提要,传到中国来的时候还不完整,

10、这个书已经散失,传到中国来大概只有一半。所以我们现在学的是半部华严经的目录提要,这个半部我们的学习每天来做报告,你看看用了四千多个小时才到十四品,全经三十九品。就这个提要,我们尽一生的精力都不容易完成。像我现在这种讲法,这一部华严经从头到尾讲一遍,我估计需要用二十年,才能把这部经讲完。可是这个经非常有味道,百读不厌,学习确实带给我们像方老师所讲的(我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一点不假。所以,我有一次讲演用了一个题目,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听经、是讲经,讲经跟听经确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头其乐无穷,证明孔子在论语里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世尊在大乘经里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

11、心,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事情。所以古人有句话说,世味(世间五欲六尘这种味道)哪有法味浓,这必须是唯证方知,你没有契入境界, 这个味道你尝不到,你享受不到。 所以,我们这一生当中没有白来,特别是读了 妄尽还源观 ,晓得应该怎样修、怎么样去学。前面介绍我想到此就可以,不必再细说,连华严经的经题我也把它省略,因为在华严经的光碟里面诸位可以听到。现在我们看贤首国师的这篇文章,开头:【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睹纤毫以齐彰。】我们看这两句话。开头这四个字就很不容易,谁敢讲?满教,什么人敢讲?满是圆满,佛经里面所讲的无上菩提,佛经里的术语叫无上正等正觉,梵语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

12、菩提,这才叫满教。什么人敢讲,你所学的东西圆满了,再没有了。我们中国古人常常告诉我们,智无穷,学不厌,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学不完的!谁敢讲学完了、学圆满了?真的没有人敢讲。这个话释迦牟尼佛敢讲,什么时候讲的?三十岁讲的。惠能大师敢讲,什么时候讲的?二十四岁的时候讲的。我们看这个文章的题目,妄尽还源,能大师当年在世常常给人讲这个问题,这桩事情,就是明心见性,与学、不学没关系。他这个话我们可以从释迦牟尼佛跟他两个人证悟体会到。释迦牟尼佛学,学了十二年,怎么开悟的?放下开悟的。他要是不放下,那十二年所学的就变成叫所知障,放下了,所知障就没有了,这才大彻大悟。这是我们通常讲的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

13、惠能大师没有学,不认识字,一天经都没有听过,黄梅住了八个月,没有进过讲堂,也没有进过禅堂。五祖忍和尚只是派了他一个工作,舂米破柴,这工作在哪里做?在碓房,厨房那里面。 住了八个月, 最后传法传给他, 人都不服! 为什么传给他?他放下了。你看传法,五祖出了个题目,你们跟他修行这么多年,你们每个人做一首偈子来看看,老和尚要看看你们修行到什么境界。神秀是老和尚的大弟子,也是老和尚的助教,一般人认为老和尚传法肯定传给他,大家对他也很服气。他做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们想想他这首偈子放下没有?我们讲二障,烦恼障有没有放下?所知障有没有放下?当时没有人能体会到,可是惠能

14、大师体会到了,他自己不认识字,他懂这个意思。他说我也有一首偈,你们哪一位帮我写一写,他把秀大师这首偈子改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你们想想这种口气。忍和尚一听就明白,怕人害他,所以跟大家宣布,也没见性,把偈子擦掉了。他后头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桩事情确实跟学、无学没关系。我当年第一次见章嘉大师,我向他老人家请教,那年我二十六岁,章嘉大师是六十五岁,他大我三十九岁,祖父辈的。我向他请教,我说:方老师把佛教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教无比的殊胜, 我有缘接触到非常欢喜,请教大师,有没有方法能教我很快的契入?我这个问题提出来,大师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们两个这样子互相看著大概看了半个多钟点,一句话没

15、说。半个小时之后,他说了一个字有,他这个有,我们就很震动,耳朵都竖起来了,要好好的听。我们这一个表现,他老人家又不说话了,这个大概时间没有前面那么长,大概差不多有六、七分钟,给我讲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你看与学跟不学真的没有关系。我听了章嘉大师这六个字似懂非懂,好像懂了,其实不懂,这个意思太深了。我们没有定力,也没有修养,接著向大师提问:从哪里下手?他老人家停了一会儿,告诉我,从布施下手。布施是什么?舍!放下!放下就是。我学佛到今年五十七年,讲经教学五十年,深深体会到,老师当年我提个问题,为什么半个钟点不讲话看著我?这里头有道理。年轻人心浮气躁,心没有定下来,情绪没有稳住,给他讲没用,所谓耳

16、边风,不得受用。所以看著我,一定看著我整个心里面静下来,注意力集中,再给我讲。你看他当年说个有,他底下又不讲了,那个有,我们心动了。必须在心平气和,没有躁动的时候,传给你东西才真正得受用,这是古人。现在在学校教学用这个方法,学生全跑光了,谁跟你学?没有一个人有定力。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人对老师真正尊重,尊师重道,没有了。佛法难在这个地方,不但佛法如是,世间法也不例外,这是我们深深体会到的。所以他这两句话,前面这两句,深广没有边际,满教难思。一尘顿现,在还源观里面会详细讲到,宇宙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给你讲得清清楚楚。讲清楚、讲明白了,不是你的境界,我们是听佛介绍的、听佛说的。佛法是科学,确实是高等科学,也是全世界科学的最高峰,不但是哲学最高峰,也是科学最高峰。科学对今天宇宙从哪里来的还搞不清楚,生命从哪里来的也没有搞清楚,佛在这里给我们讲一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