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46697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16.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论述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1 -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内容较多,答题时自己适当删减)一、中国教育史:每个朝代都有文教政策,从汉到清的文教政策有什么规 律?(至少三条)(对儒学的定位问题)(对文化思想控制问题)(可直接从演变规律作答,前面是介绍各时期的演变政策,此部分由周吉提供,很全面)每个朝代都有文教政策,下面介绍下中国古代从汉到清的文教政策:一、汉代的文教政策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涉及董仲舒的“三对策”,一个是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文化教育上主要实行三项措施:1、兴太学,置明师。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以明人伦为学校教育的总目标,选派名师

2、臣儒充当官学教师。2、重选举,广取士。重视广泛选拔人才,并且逐步加重考试经术的成分。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后, 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被尊为经。在以崇儒为中心的文教政策下,文化教育得以迅速发展, 官学、 私学和社会教化都受到重视,并逐步制度化。选官取士也有较明确的制度和标准。二、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南朝:开办四所大学于京师,玄学(新的学术思想,以道家为核心)、儒学、史学、文学,并立为四学,在五馆置五经博士。北朝:京师设太学规定州郡学校制度,遍设乡学,设置“四门小学”。三、隋唐的文教政策隋朝统一后重用儒家,儒学呈复兴趋势。到了唐代, 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儒学的地位显著提高。儒学与佛学“迹异导同

3、”。科举制度产生,主要是利用儒学思想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考试。(科举制度经过唐朝的发展,到宋明而定型,一直沿用至清末)。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在于重振儒术之风,提倡佛教和道教。以崇儒尊孔为基本,以佛、道二教为基本辅助手段。对佛道,则有时抬此抑彼。(以儒学为主干,以佛、道为两翼)四、宋代文教政策抑制方镇、 加强皇权是宋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以此为基础宋代提出 “兴文教、 抑武事”,强化封建伦理道德的文教政策。具体表现在: 确定、实施重文方针。 尊孔崇儒,重整封建伦理纲常。 重视佛道,提倡儒、佛、道融合。宋代在尊孔崇儒的同时,也重视佛道,提出佛教与孔孟“迹异而道同”的思想,宋代是僧侣最多、佛教最盛的时期。

4、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2 - 宋代儒佛融合的趋势,是统治者提倡的结果,也是儒佛两家长期斗争的必然结果。儒家援佛入儒,佛家揉儒入佛,形成融合的趋势。宋代对道教也极力提倡,尤以太宗、 真宗、 徽宗三朝为盛。儒道二家互相吸收彼此融合的趋势也极为明显。儒佛道三家在融合的过程中充满着长期而激烈的斗争,终于逐步建立起了以儒家为主体、融合了佛、道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并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思想的主干。宋代的儒学间称宋学,或称理学。它摆脱了原始儒学过于间单粗糙的缺陷,把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伦理观、道德观融为一体,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作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解释。五、辽金元的教育分别由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契丹、

5、女真和蒙古族统治者建立起来的王朝,这几个朝代教育上有着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1、大力推行汉化政策。2、基本上承袭了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3、增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类型。如辽朝的诸王文学馆、金朝的女真国子学、妇真小学、女真太学元朝的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4、民族歧视六、明代文教政策1、广设学校,培育人才。2、重视科举,选拔人才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具体表现为:1)推崇程朱,删节孟子2)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3)屡兴文字狱七、清代文教政策1、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2、文兴学校,严订学规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从汉代到清代的文教政策演变有和规律(三条)(一)对儒学思想的看法1汉武帝采取“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的独特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正统,地位空前提高。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主要推崇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不干涉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思想传播。可以说,“罢黜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3 - 百家, 独尊儒术” 是为了加强汉朝中央集权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的专制政策。通过董仲舒等人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使之变得更加有利于维护封建皇权和封建秩序,从而被汉武帝采纳并施行。从此, 儒家思想取得了被世人所尊崇的社会地位,并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 . 儒家思想虽不再被“独尊”,但在与道家、佛学、法家等思想兼容并存中,使理论体系更为严

7、密。除了个别时期外,儒家思想在多数封建朝代里仍占据社会统治地位。虽然在汉朝以后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都被作为正统思想而受到尊崇,但很多时候已不再“唯我独尊”,而是与佛学、道家等思想并存,个别时期甚至是此消彼长。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道、佛三教各自的地位都得到巩固和壮大,隋唐时期更是采取开明的思想文化政策,统治者注意平衡儒、释、道三者的关系。武则天崇信佛教,其他的李姓皇帝格外重视道教。可以说,唐朝的繁荣是与其开明的文教政策是分不开的,对当代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宋统治者尊孔崇儒,提倡佛、 道。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宋代初步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理学思想,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理学集

8、大成者。理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后经元、明、清三代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导思想。明、清统治者皆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三)在反封建的浪潮中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挑战、冲击甚至完全被否定明末清初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开始对儒学的正统地位提出了挑战。随着明末清初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也得以产生。以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许多民主启蒙思想者对儒家思想及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总之,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末期

9、,儒家思想中以 “三纲五常” 等为代表的一些封建思想开始受到挑战。同时,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中国封建制度开始逐步走向瓦解,儒家思想也在国内民主思想的批判和西方政治、经济、 文化的冲击下,开始走向衰落。(二)对文化思想的控制1. 不同政治经济制度条件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演进表现出不平衡性社会政治经济变革之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演进影响,从文化特征上看,既表现为宏观发展上的不平衡, 也表现为外部形态上的不平衡,是塑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文化特征的主要外部力量。汉代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文教政策, 对汉代经学教育和教育思想的政治伦理化特征具有

10、直接影响。南北朝的对峙造成了教育思想的多元化。隋唐的统一以及唐代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和较为开明的以儒家为主干,佛教和道教为两翼的文教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时期教育思想发展的多元化局面,形成了融合儒佛道的教育思想。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4 - 宋代理学的兴起和辽金元政权。大力推行的 “汉化” 政策、 民族矛盾的尖锐以及印刷术等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术思想,特别是理学思想派别的论争,教育思想异常活跃和丰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明代在继承唐宋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重实”为特征的教育思想成为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先声。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教育,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末期,实学教育思潮传播

11、的同时也孕育着近代教育的萌芽。2. 不同朝代背景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演进表现出不平衡性各个朝代教育思想的繁荣与平庸是相对的,肯定有些朝代教育思想的繁荣和个别教育思想家的杰出成就,并不是说其他朝代和同一朝代的其他教育思想不值得注意,例如,贾谊、颜之推、 韩愈、 王夫之等人的教育思想也都很重要。但作为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和人物还是上面所举的那些。 其实, 在一个朝代之内教育思想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年代较长的朝代如汉、唐、宋、明,其初期的教育思想可能并不突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达到高潮。一些小朝廷也有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如辽朝的汉化教育思想和元代的蒙学教育思想等等。(三)对政治思想的控制中国封建社

12、会历代的文教政策从来没有脱离政治需要, 统治阶级的要求, 并随着当朝统治阶级统治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当王朝统治者处于上升时期, 政治清明 , 经济繁荣 , 君主开明 ,有所作为 , 文教政策就得到很好贯彻并取得一定效果。如汉代的文教政策的推行, 学校教育发展出现许多教育思想家、科学家: 王充、董仲舒、蔡伦、张衡等。但专制的“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实施的结果是学术发展受限制, 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都不许研究, 即使在儒家里面也是经过董仲舒等所改造过的儒学为标准, 先秦原始儒学不可复现, 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了。又如唐朝的兼容佛、道的“重振儒术”文教政策实施, 使科学、文化、教育得到空前发展, 当时的科技教

13、育是其他朝代所不能望及的。唐代的科技教育有完整的制度, 成套的教材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在当时的世界科技教育是首屈一指的。如唐大宗时, 在国子监下设算学, 就初步建立了科技教育的体制。医学、天文历法、农学等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私学也得到发展。宋代的书院林立也是得到朝廷首肯而发展起来的。纵观历史 , 横察比较 , 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当国家统一, 政治安定 , 经济繁荣 , 制定合理的文教政策时, 教育就相应得到发展。而教育的发展, 反过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当文教政策上的专制主义还不显露的时侯, 教育制度就有创新, 教育思想活跃、丰富, 也会随之出现“群星灿烂”的局面: 王充、韩愈、柳宗元

14、、王安石、朱熹、王守仁、黄宗羲、戴震等教育大师。相反 , 当文教政策板端专制时, 教育制度就少有变革, 教育思想受到压抑。如经学、朴学, 就囿于繁琐的考证训据之中,学术受到限制, 出现“万马齐喑” 的局面。 明清的“文字狱” ,腐败的八股取士, 造成有人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对人才遭到埋没、摧残的呐喊, 对当朝统治愤慨不满。当文化禁锢与专制松驰时, 并实行开放政策时, 中外文化教育的交流频繁、活跃。唐代的留学教育和其他文化交流方式, 使儒家教育思想在周边邻国得到广泛传播与移植, 对中外文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5 - 化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允许

15、存在多种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多途径的办学形式。这对于当今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有启发意义的。古代有官学、 州县学和私办官助的书院, 名儒名人自立的私学、地方集资的义学( 如武训行乞筹资办义学) 、社会、家庭办的族学及学生缴费为收入来源的各类私塾、书馆等等, 曾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发挥着官学有时起不到的作用, 培养大批人才 , 成为当时教育事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四)私学的演变私学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自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朝代的更迭, 它也不断地发展着。虽然它没有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之内,但历代的文教政策、社会经济状况、 整个社会文化学术空气的状况、以及官学的发展状况、科举选

16、拔制度的实施,都对私学产生着影响。在汉代, 私学经历了秦代的厄运,又开始恢复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出现了教育程度较低主要面向童蒙的“书馆”,和程序较高主要面向青少年成人的“精舍”、“精庐”、“经馆”。唐时开始出现“书院”这一名称。“书院”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有人认为唐代书院只是修书的地方,不是私人讲学的场所。但据地方志记载,在唐人创建的私人书院中,已开始有讲学授徒的活动。如皇寮书院: “刘庆霖建以讲学。”松州书院 :“陈晌与士民讲学处。”硒义门书院: “陈衰即居左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嗯梧恫书院: “罗靖、罗简讲学之处。”叻因此,可以认为,唐代已有讲学读书的书院出现,他们是私人办学的产物。书院发展到宋代,达到制度化阶段。当时出现的岳麓、石鼓、白鹿洞、应天府、离阳等书院最著名,而且比较规范。私学的发展,已形成定势,第一,有了专门的教育设施,即出现了独立的校舍。如岳麓书院初始时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第二,书院形成了讲学、藏书、祭祀三部分的基本规则。如岳麓书院“中开讲堂,揭以书楼,序以客次。塑先师十哲之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