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古文复习归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41584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古文复习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下古文复习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下古文复习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下古文复习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下古文复习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古文复习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古文复习归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下古文复习归纳 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 所编,为(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与 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并称“ 春秋三传 ” 。 9Q;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 运用正确的 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zf A 词语:小惠未徧:“ 徧” 通“ 遍” ,遍及,普遍。W 古今异义:$tA 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nou- 鄙:鄙陋。 (肉食者

2、鄙,未能远谋。)今指行为不正直。2%(hH 忠:尽力做本职。 (忠之属也。 )今:忠诚,忠实。u 狱:案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监狱。K*iG 情:以实情判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感情。N6_A 虽:即使。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 是,但是 ? 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tHUx 再: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又。Yw? 一词多义:s5 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问其故。mAb$- 以:凭,靠,何以战;把,必以分人。Gd 焉:语气助词,相当于“ 呢 ” ,又何

3、间焉;作兼词,于此,在此,惧有伏焉。K(8k. 其:作代词,指齐军的,下视其辙;作代词,指战胜的,公问其故。pP 之:结构助词,的,忠之属也;作代词,指曹刿,公与之乘;-* 语气助词,无意义,公将鼓之;作代词,指齐军,登轼而望之。P 词语活用:!Uhf$b 神弗福也: “ 福”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P7X;i 必以情: “ 情” 名词作动词。 (以)实情判断。tN:|$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0s 省略句:H91d+ 原文:乃入见,问:“ 何以战? ” yRA 译文: (曹刿)于是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 凭什么作战?” d 原文:必以分人。应为:“ 必以分之人 ” h0H

4、jw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F;:D5L 原文:忠之属也。2i 译文: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 Lv 原文:可以一战,战则请从。“|rLv 译文:可以凭借这一点来打战,(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d/B 原文:公将驰之。&cc+ 译文: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 H 倒装句:N& 原文:何以战?(应为: “ 以何战 ” ) 译文:凭借什么作战?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判断句)bv 理解性默写: 1、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

5、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 之时, 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 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六、朗读节奏: 1、可 /以一

6、战 2、一鼓 /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3、吾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 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 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

7、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 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 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 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 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

8、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 条件。 10、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 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 简洁明快。 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 启发、 分析,促其领悟。 开放性试题: 1、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

9、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 章说理由)(4 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2、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 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 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 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

10、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3、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 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 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 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

11、治上、军 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 起来答。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 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6、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 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

12、人民的关系方面说。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昳丽( y)窥镜( ku)寡人( gu)纳谏(ji n) 谤讥( b ng)期年( j )暮寝(q n)妻妾(qi a) 二词语练习: ( 一) 、词类活用,找出并说明用法: 1、朝服衣冠“服” ,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夸奖。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听到。 5、王之 蔽甚矣“蔽” ,被动用法,被蒙蔽。 (二) 、解释一词多义: 1、朝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朝见 )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 朝服衣

13、冠 (早上 ) 2、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 。 (三) 、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1、今齐地方千里方 ,方圆,周长。今义,方形。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今义,自私。 3、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比喻、暗示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嘲笑。 4、能谤讥于市朝谤,指责别人的过错。今义,诬蔑,诬陷。 5、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四)重点词语 形貌昳丽(光艳美丽)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不上)暮寝而思之(晚上睡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期年之后(满一年)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三翻译句子

14、1、 不自信倒装句不相信自己。 2、窥镜而自视。倒装句照镜子看自己。 3、能谤讥于市朝。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 5、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跟城北徐公谁美?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战胜敌国于朝廷之内。 8、王之蔽甚矣!君王所受的蒙蔽很深啊! 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指责我国王过错的。 10、徐公不如君之美也。徐公不如您美。 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啊。 12、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端详他,自以为不如。 (三) 、理解课文内容填写句子。(3 分)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2文中写邹

15、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四积累练习: 1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齐策,题目中“纳谏”的意思是接受 规劝。 2出自本文的成语是:门庭若市。写出它的反义词门可罗雀。 五拓展运用 1、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 进谏。 2、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 进” ,最后“无可进者” ,终于“战胜于朝廷” 。 (内政修明,外安敌国) 3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他的劝说 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 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鱼我所欲也 一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4 分) 箪d n 蹴c 苟g u 屑xi a羹g ng 兼ji n 勿丧s ng 弗f 焉y n 妾qi a甚shan 而?r 不辟b 二词语练习: ( 一)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 ,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 “ 避” ,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同 “ 德” ,恩惠,这里是“ 感激 ” 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 “ 辨” ,辨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