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06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40684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_06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_06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_06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_06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_06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_06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学年第学期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语 文学科电子备课教案6教学内容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遭遇战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海因里希伯尔)任课教师付启胜课型新授课第( 1)课时 / 共( 1)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在小说尤其是记叙文中所起的作用。2. 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了解战争的本质根源。3. 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让学生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2. 激发珍爱和平、励志图强的情感,认识“和谐发展”这一当今社会乃至国际关系主题的重要性。难点:认识战

2、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文本研习。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备注一、导入 在上一个文本中我们形象地感触了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战士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 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小说,它讲述了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 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二、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19171985)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生于科伦 一雕刻匠家庭。1939 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

3、战争深恶痛绝。 1947 年伯尔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 年成为职业作家。这一时期伯尔参加了“以探讨 一切当代问题为宗旨”的“四七”社,并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作品基调灰暗、抑郁, 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1949) 、短篇小说集流浪 人,你若到斯巴 , (195O)和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1951)等。成名作火 车正点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即“废墟文学” )的代表作。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伯尔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阔,技 巧也日趋成熟。主要作品有中篇小

4、说一声没吭( 1953) 、 无主之家 (1954) 、 九点半 钟的台球(1959) 、 小丑之见 (1963)等。这些作品主要写西德战后“经济奇迹”中的 小人物的种种遭遇,其中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20 世纪 7O年代,伯尔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高峰。1971 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 的合影是伯尔全部创作的结晶,被诺贝尔奖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丧失了名誉 的卡塔琳娜 勃罗姆 (1974)的发表又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作家被公认为当代德国的歌 德和国际文坛巨擘。他的小说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70 至 1974 年先后担任联邦德国和国际笔会主席。 1972

5、 年“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 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伯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一)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2 教学活动设计地点:战地医院。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文科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 地方。 (二)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从开头到 “我吸了一口,说了声 谢谢! ” )开端: 写“我” 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 被抬进美术教室。 2. ( “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 ”)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

6、三个 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3. ( “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 读书的教室。四、文本研习 1. 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 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 岁 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 “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

7、“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 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2. 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明确: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 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 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3. “我”对母校的确认,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的证据,但都被“我”一一“否定”,最终是缘“我”在三个月前用六种字体书写的“流浪人,

8、你若到斯巴, ”这句话才得到真正 确认。 (1)请你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分析:在众多的证据下,“我”为什么对自己的母 校不敢确认?为什么直到铭文出现时才敢确认?确认是母校后,我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 有这种表现? 明确:他的伤势太重,有可能是产生的幻觉;但从整个确认过程来看,恐怕不能单纯 理解为“幻觉”所致,却是应该理解为:他不敢面对过去,不敢面对或正视他曾经拥有的 健全, 别说再用他那双手去绘画去写字,就说再跑到楼下去喝一杯牛奶、去违禁抽一支烟, 这些已经成为了永远的不可能,如果他能活下去的话,这些就是他一辈子的奢望了。 由此看来战争给他带来的不单是肉体上的创痛,而更大的却是心灵上的巨大震痛

9、;而 这些伤痛全都是三个月前在老师的叫骂下自己所写的那句话“流浪人,你若到斯 巴, ”惹得祸;也正是这铭文给他开了个生与死的玩笑,而这个玩笑谁又开得起? (这印象难道不深么?)铭文是伤害他的根源! 我们可以想到他带着残肢忍受着剧痛再次见到铭文时的复杂心情,因为他曾迷信,付 出,又深受其害。这也是为什么直到铭文出现时才敢确认的原因。因而在他确认母校后的 “惊骇万状” “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我失声呼叫”等等表现,不正是这种心灵 震痛的反映么? (2)请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其一:作者为 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确认”?其二:作者为什么要把“我”安排在自己的母

10、校?) 明确:其一:作者这种安排是有其用意的,确认母校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 把主人公所有的不幸全都聚焦在这一句话上。 这句话究竟有什么含义呢?(参考教材注解,进行讨论回答) 提示: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 命的可悲现实。反战主题3 教学活动设计其二: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到处充满着血腥味,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 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战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对文 明的摧残。 4. 小说中的“我”经历了这场战争,并且失足、失手,几乎失

11、身,可谓“英勇无比”, 那么“我”当时是以什么样的目的或心态去参战的?“我”这一“壮举”有没有得到同胞、 国家的认可?而今“我”后悔了吗,醒悟了吗?(阅读教材中相关段落,讨论回答) 明确: (1)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没想 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无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无情”, “仿佛他们 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 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 了耸肩膀” , (2)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我的名字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没想到“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

12、 目,到处都一样, 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 (3)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宽慰、惬意、粗犷、高雅,“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 样” ,没想到那是“熊熊大火” “红光和黑烟交织” ,它吞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让我欲生不能,欲死不能。花季的年龄,却过早地凋零了, 他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表,他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上了战场, 又糊里糊涂受了重伤回来,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他 去的,他狠狠地被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灰。再读结尾,体味悬念的作用:有被捉弄的味道,让人回味、发人深思。 他像是后悔了,醒悟了: “牛奶。”我喃

13、喃地说 , (讨论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无限伤感与痛恨、向往平静的生活。( “牛奶”等于和平)5. 流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 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流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 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 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6. 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 是

14、个有点浑浑噩 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 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 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 真实的思想状况。 五、布置作业教学后记4 附:作者简介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1917 年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1939 年入 科伦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 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1985 年逝世。海因里希伯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

15、一。 海因里希生于科隆,其父母为木匠维克多伯尔(ViktorBoll)及其妻玛丽亚(Maria ) 。海因里希是 其父的第八个孩子也是第三个儿子。玛丽亚是维克多的第二任妻子。这个小市民家庭信奉罗马天主教,从 而排斥纳粹主义。1924 年至 1928 年,伯尔在天主教市民学校学习。此后转入国立的威廉皇帝完中。1937 年中学毕业后,他开始在位于波恩的书商兰帕兹当学徒。在11 个月之后因故中断。在此期间,他开始了 最初的文学写作尝试。1938 年,伯尔服了一年帝国自愿服务。1939 年夏,他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日尔曼 语言学和经典哲学,同时开始写作小说。但是在夏末时他被征召入伍。此后一直在军中服役,

16、直到1945 年 4 月被美军俘虏,并在同年9 月被释放。 1942 年,伯尔从前线回到德国休假,并与相识多年的阿内玛丽(Annemarie)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儿 子克里斯多夫(Christoph )于 1945 年出生后不久即夭折。随后他们于1947 年、 1948 年、 1950 年分别生 育了三个儿子雷蒙特(Raimund) ,雷内( Ren)及文森特( Vincent ) 。 1947 年伯尔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 年成为职业作家。这一时期伯尔参加了“以探讨一切当代问题 为宗旨”的“四七”社,并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 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作品基调灰暗、抑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篇小 说正点到达(1949) 、 长篇小说 亚当, 你到过那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 (195O)等。成名作正点到达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即一废墟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