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文化展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34824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8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丝绸文化展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丝绸文化展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丝绸文化展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丝绸文化展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丝绸文化展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丝绸文化展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丝绸文化展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丝绸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黄帝元妃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 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 是以尊为先蚕。”嫘祖教给先民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无论科技如何发展, 一根真丝的诞生依然要一寸一寸地来自于小小的蚕。真丝的来之 不易注定了它的高贵和神秘。丝绸之路上悠扬的驼铃以丝绸的名义向世界传递了中华文明的讯息,从此世界认识了 中国,丝绸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最早带着丝绸国礼出访的是公元前10世纪西周的周穆王。从西安出发,向西长途跋涉, 抵达今中亚的吉尔吉斯,并与女王西王母结成外交友谊而回国。公元前 5世纪,到达希腊的草

2、原丝路形成,中国丝绸成为希腊上层人物喜爱的衣料。公元前 4世纪时,中国丝绸传入印度。公元前2世纪,丝绸传入阿富汗。使中国以世界丝绸发源地而闻名于世的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公元6世纪,中国蚕种传到了中亚细亚和外高加索、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 7世纪传到阿拉伯和埃及, 8世纪传到西班牙, 13世纪传到意大利, 15世纪传到法国。宋、元、明时期盛极一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日本、东南亚各国的商 贸往来,以海上贸易、文化交流的光辉一页,写进了世界史。中国丝绸的起源与发展起源与初创 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了蚕桑丝帛的文字。浙江湖州 钱山漾出土的有关文物证实:早在470

3、0 年前,我们的祖先就 开始利用蚕茧抽丝、并织出各种丝织物。创新与成熟 春秋至中唐的二千多年是我国丝绸生产古典体系的成熟 时期。斜织机和提花机广泛应用于丝织生产,各种织物应运而 生,印花技术臻于完备,图案主题神秘并富有装饰性。中国丝 绸及其生产技术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绢帛成为 政府赋税的重要内容。融汇与发展 唐中叶至明清近一千年间, 我国丝绸生产融汇了西方纺织 文化,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束综提花机被广泛应用,缎、绒 织物的出现使丝织品种更为丰富,图案风格趋于写实并富有吉 祥寓意。苏杭地区成为丝绸贸易中心,湖州丝绸生产呈现专业 化趋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贸易的主要通道。桑蚕文化

4、“至善至诚”的人文渊源蚕是一种全然为人类奉献的经济类动物;在一月余的饲养期里,养蚕人的情感完全被小小蚕儿所牵挂;由芝麻点大小的一粒蚕卵长成硕大的一条蚕,养蚕人先是顾其柔弱体小,后是爱其体胖憨态;不知有多少的不眠之夜,不知要流下多少辛勤的汗水,精心的照护养得蚕儿肥肥胖胖、顺利成茧,养蚕人的心方才轻松愉快;如果因病、因寒、因毒而致蚕儿成长不顺或饲养失败,养蚕者会伤心落泪,传递的是一种人之初的真挚、仁爱的情感;在我国南方蚕区,有在蚕汛前给菩萨烧香为蚕祈福的习俗,养蚕人对蚕犹如母亲对襁褓中的婴儿般的细腻与热情;蚕的成长与人的饲养如此深切的情感交融,在其他小动物的饲养过程中是鲜有的;桑蚕文化的“至善至诚

5、”贯穿在丝绸的全部消费之中,体现出丝绸与人的深层关系。湖州丝绸特色产业湖州境内气候温和,河港纵横,水清土肥,桑植茂盛;4700 多年前,湖州先民就已开始种桑养蚕;唐代,湖州蚕桑丝绸业相当发达,丝织品成为皇家主要贡品之一;明代是湖州“丝绸之府”形成的重要时期;清朝和民国前期为湖州“丝绸之府”的鼎盛时期;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 余年,湖州丝绸业进入“黄金时代”;20 世纪末 9 成的湖州乡镇从事蚕桑生产,蚕茧和白厂丝产量占全省1/3 和全国 1/10 ,是中国重要的丝绸生产和出口基地;2003 年,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授予湖州和杭、苏、嘉、锡、吴六城市为首批“中国绸都”的称号;丝绸在湖州工业经济中比重为1/3 以上,丝绸和湖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翔顺丝绸你的生活一九九七年成立的民族品牌企业,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为一体,以打造中国高档丝绸产品为已任,更倡导全新的丝绸生活方式理念;50个世纪的文化,一生的专注,梦想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诠释文化与艺术的不朽魅力,翔顺丝绸为人民服务,经典产品让您乐享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