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9散文阅读4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34496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9散文阅读4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9散文阅读4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9散文阅读4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9散文阅读4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9散文阅读4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9散文阅读4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29散文阅读4Word版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强化训练二十九散文阅读 技巧语言(时间: 40 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泉水与垂杨张炜如果从高处俯瞰, 会发现这样一座城市: 北面是一条大河, 南面是起伏的山岭, 它们中间是绿色掩映下的一座城郭。河是黄河,中国最有名的一条大河, 行至济南愈加开阔, 坦荡向东,高堤内外尽是蓬蓬草木。 山岭为泰山山脉东端, 覆满了密集的松树, 有著名的四门塔、灵岩寺、千佛山、五峰山、龙洞等佛教圣地。济南将始终和刘鹗的名句连在一起: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这八个字给人以无限想象, 说的是水和树, 是人类得以舒适居住的最重要的象征和条件。如果一个地方有水有树,那肯定就是生活之佳所。来济南之前, 曾

2、想象过这样的春天: 一些人无忧无虑地在泉边柳下晒着太阳, 或散步或安坐, 脸上尽是满足和幸福的神色。煮茶之水来自名泉,烧茶之柴取自南山,明湖有跳鱼,佛山有倒影,市民从容又欣欣。这样的描绘当然包括了预期, 当然是外地人用神思对自己真实生活的一种补充。来到济南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春末夏初时节。尚未安顿下来,即风尘仆仆赶往大明湖。果然是大水涟涟,碧荷无边,杨柳轻拂,游人闲适。最让人感到亲切的是泥沙质湖岸,自然洁净,水鸟拦路。这令东部人想起了海, 让西部人沾上了湿。 一座多泉之城,名泉竟达七十二处; 其实小泉无限, 尽在市民家中院里, 从青石缝隙中流淌不息,习以为常。记得当年从

3、大明湖离开,穿小巷抄近路,踏进阴阴的胡同, 一脚踩上的就常常是润湿的石块,有人告诉:下面压了泉。而后又去龙洞山, 看见了出乎意料的北方大绿: 无边的山地全被绿色植被所遮掩, 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裸石和山土。怀抱粗的大银杏树、长达十丈的攀崖葛藤,让人触目叹息。正是秋天,径湿苔滑,野果盈怀, 采不胜采。耳听的全是野鸡啼山猫号, 一仰头必有大鹰高翔。守山人比比画画说山里有狼,有银狐和豹猫之类。 最难忘一只猫头鹰大白天蹲在路边,让人抚了三下光滑的额头才怏怏而去。由于济南以前曾有德意志人染指, 所以留下了一个著名的车站广场钟楼。这座钟楼与另外几处历史更久的大教堂一起,给古老的城市添上了异国情调, 于对比中

4、调剂了人的口味。 苍苍石色和高耸的尖顶,记录了异国人的智慧和美。 这是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 见证了国势羸弱而不是开放; 但它的美不仅是客观的, 而且还无一例外地同样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看过了自然与建筑再听戏曲,听当地最为盛行的吕剧、 说书和泰山皮影。湖边说书人使用的济南老腔,厚味苍老,直连古韵,听得人颈直眼呆。 泰山皮影则有专门的传人, 属于视听大宴, 特别入耳入心的是老艺人略显沙哑的泰山莱芜调,说英雄神仙和妖魔鬼怪, 如同畅饮地方醇酒。与这一切特别匹配的就是泉水和垂杨。这种初始印象既是确切的又是新鲜的,它一直会留在心中作为一个对比,并作为一个记忆告诉未来:这就是济南。近三十年弹指而过。 如

5、今济南高楼林立, 垂杨尚可寻, 名泉迹犹在。钟楼渺无踪,皮影留泰安。仁者爱人,不爱人就会杀树。三十年来,爱树的济南人顽强地护住了湖边垂杨,虽不再“户户”;力促干涸的泉水重新喷涌, 虽不再 “家家”。 这就是一座城市演变的历史,这就是现代工业化中的进与退。如果仍然给梦想留下了空间, 那么这个空间里最触目的仍然也还是那两个老词:泉水垂杨。(有删改 )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段引用刘鹗的名句来点题,揭示了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突出的自然风貌,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B第段写想象中的济南,主要目的是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跌宕之美。C作者善于捕捉细节

6、,如第段中描写猫头鹰“怏怏而去”的情态就从侧面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注意了详略的取舍,虚实的处理,尤其注意前后照应,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E本文围绕“泉水与垂杨”从多方面选取材料,丰富了文章内容,但第段写德意志人染指,游离了主题。答案: AD 解析: B 项,主要目的是突出了济南的泉水与垂杨的名声之大。C 项,“对自然的破坏 ”理解错误。E 项,“游离了主题 ”理解有误。第段写德意志人染指,意在表现这给古老的城市添上了异国情调。2文章中间部分用大量篇幅描写对济南的初始印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答:答案:突出济南曾经“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自然美景, 表达对济南

7、作为生活之佳所的由衷喜爱。与下文如今不再“家家”不再“户户”的情景形成对照, 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眷恋, 为引出对现代工业化的思考作铺垫。3(考点题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1)请谈谈你对第段中“这就是济南”一句的理解。答:答案:“这就是”突出了对济南美好、鲜明的初始印象, 充满了赞美之情。并以此告诫我们在未来济南的现代工业化中保持这种美。解析:应把握住 “这就是 ”三个字,指出“这”指代的内容, 然后联系主旨作答即可。(2)请简要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答:答案:用假设复句,再次强调泉水、垂杨寄托着人们的生活梦想,进一步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期待。同时,在篇末点题,照应前文,深化文章主题。解析:文章最

8、后一段其实就是一个句子,可以从结构及与主旨的关系等角度考虑。4.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该如何处理现代工业化中的“进与退”的关系?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既要重视城市的现代工业化发展,又要重视城市自然美景的保护。济南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住了垂杨、泉水代表的自然环境, 留住了人们的美好期待。 现实生活中, 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现代工业化发展的情况比比皆是,那是不足取的。解析: 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但要注意联系文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 题。石砌的史书 阿斯哈图张抗抗“阿斯哈图 ”是什么意思?阿斯哈图是蒙语,汉译为“险峻的山峰”。阿斯哈图在哪里?阿

9、斯哈图在天边。去阿斯哈图怎样走?从赤峰启程至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然后再往北行三小时。 若是夏季,那将是一次绿色的旅程。 把绿色走到尽头, 耸立的大山阻断了去路。 大山拔地而起,如同草原剽悍的巨人卫队。换车上山,峰回路转,扬起一路烟尘。山脚是一层层茂密的白桦原始次森林,沿途可见灌木草坡交替,已是一派高原风光。抬头仰望,山顶嶙峋的巨石轮廓,似乎遥不可及。是什么原因让你走那么远的路, 去阿斯哈图?是因为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独一无二的“冰川石林 ”。世上有很多冰川遗址和怪石奇林呵, 为什么非要去阿斯哈图呢?我喜欢它那种宏伟的霸气、 磅礴的气势和气度,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遗世独立的尊严。 在我曾经走过的地

10、方, 那些秀美的石林都太精致太诡谲了。阿斯哈图的山峰终于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穿着什么颜色的袍子?我无法辨别它的颜色, 因为它始终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灿灿斜阳直射之下, 它是暖金色; 背阴处却是中性的灰褐; 远远的剪影是冷冷的黑;走到近前细细观摩, 越发觉得它的调性难以确定,色块互相渗透融合,一抹赭红、一层青灰、一团麻黄、一片蓝绿;当它们混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斑驳沉着的杂色,似一座巨大的露天矿藏。阿斯哈图的岩石究竟是什么形状, 能让人如此震撼?我无法描绘它的形状, 因为每一座山岩的姿态, 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望去,都会变成另一种样子。 通常,它们会被牵强地解释成各种世俗的物体,被赋予某些象征性的意义,

11、比如塔、鹰或是情侣。但在我看来,阿斯哈图是一座史前古城堡的遗址, 高几十米的城墙巍然矗立, 陡峭的烽火台依然坚硬,石砌的通道在荒草中依稀可辨,奇巧牢固的防守工事潜藏在拐角的暗处 ,那是一个消失了的巨人王国, 山峦间每一道高不可及的断垣残壁上, 都遗留着当年的巨人营造城堡的痕迹。若是从这一座砖墙走向另一座石壁, 要经过开阔辽远的山梁与谷地。在夕阳下眺望周边 5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四处散落的城堡废墟,我确信巨人王国是曾经存在过的。唯因其巨,而不堪其重。那么你见到阿斯哈图石林城堡中的巨人脚印了吗?我见到山坡上以完整的巨石铺就的巨人卧榻。 我看到山谷中岩石上烙刻的巨人手纹。在荒凉的城堡石壁下, 开满金红

12、浅紫的野花, 每一片战栗在风中的花瓣,都残留着远古的气息。 但我最终被阿斯哈图慑服, 仍是因为阿斯哈图山巅上那些神奇的花岗石,每一块或方或扁, 就像用锋利的刀斧削凿后打磨而成。 岁月流逝风雨剥蚀, 它们被挤压成棱角浑圆的石块石板,边缘清晰、线条流畅、厚薄均匀,然后一层一层地重叠,整整齐齐地码放, 犹如一页页巨型厚纸, 最后被装订成了一本本重量级的大书,随意地摞在山峦的高地上。 我第一眼仰视它们的那个瞬间,有一种打开翻阅的冲动。 我想这石头的书页里定是藏有文字的,每一页都有葱郁的白桦树林、 烂漫的山花作为插图, 这是一座用石头史书垒砌的城堡, 深邃的岩缝里刻录着历史的沧桑。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

13、人的史书。史书未著一字而尽得风流。你走不出阿斯哈图了, 这一座巨大的地质博物馆, 真解不开你的种种迷思吗?回望阿斯哈图,我看见巨石峰尖上的冰山漂砾插入云层, 将绚丽的晚霞温柔地撕裂。 想象着远古时期冰封雪盖的阿斯哈图,怎样在微弱的暖意中渐渐苏醒;高原隆升, 顶开了巨大的冰盖, 雪层崩塌;冰川融水,刨蚀浸蚀拔蚀冲蚀,终至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克什克腾的阿斯哈图石林, 是冰川馈赠给人类的珍贵遗产。 如此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大手笔,超越了人类已有的文字记录。后记:阿斯哈图纠正了我们以往对草原的肤浅认识。其实,没有巨人也没有巨人王国, 只有地壳运动所留下的那部石砌史书,从此将被人们一次次用目光抚摸,然后,

14、记住。(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 ) 5 下列 对作 品有关 内 容的分 析 和概括 , 最恰当 的 两项是()() A文中第 1 自然段巧妙设置三个问题,答案诗意浪漫,使读者在困惑和迷茫中揭开阿斯哈图的神秘面纱。B草原深处的阿斯哈图呈现出了令人感到惊异的地貌特征,冰川石林在平坦的草原地带显得格外突出。C石林主要是在高原隆升,冰川融水的刨蚀、浸蚀、拔蚀和冲蚀等作用下形成的,是自然恩赐的珍宝。D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阿斯哈图巨石巍然高耸的形象特征。E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作者从中读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答案: BC 解析:A 项,不是“

15、困惑和迷茫 ”,而是“好奇和憧憬 ”。D 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E 项,“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 ”夸大其词,文中没有具体体现。6(考点题 )作品在写法上有哪些明显特点?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答案:以阿斯哈图为线索, 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好处是线索分明、逻辑清晰;以对话形式展开,一问一答,好处是主题集中,连贯晓畅;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好处是由表及里,既得其形,亦得其神。解析: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 首先,找到作品的写作对象和线索。本文以阿斯哈图为中心,写了其命名、地理位置、特征、人文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主要采用了问答对话,这也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可从第1

16、7 自然段开头第一句均是问句看出。最后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7根据作品,简要概述阿斯哈图的特征。答:答案:“冰川石林”独一无二,宏伟磅礴,极具尊严;山峰颜色变幻莫测,斑驳沉着;形状特征,如同史前古城堡;历史沧桑,如石砌史书。解析:回答本题,关键是概括每一段的中心主旨, 同时进行整合。如从第 2、3 自然段可得出 “冰川石林 ”独一无二、宏伟磅礴的特征;从第 4 自然段可总结出山峰颜色变幻莫测,斑驳沉着的特征;第5自然段主要概述其如同史前古城堡的形状特征;第6、7 自然段可提炼出其历史沧桑的特征。8从内容上看,删去尾段后记部分,作品更显简洁,作者为什么还要增加尾段后记部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艺术结构上, 以“石砌史书”照应标题, 同时总结全文,使结构严谨;情感表现上,强调“抚摸,然后,记住”,再次强调阿斯哈图给人的震撼, 升华情感; 思想内容上, 纠正“对草原的肤浅认识”,深化了阿斯哈图的人文内涵,凸显作品主题。(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 解析:回答本题,可从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