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4日(星期日)【阅读90之四(总1148】--一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4)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33092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7月24日(星期日)【阅读90之四(总1148】--一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4)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年7月24日(星期日)【阅读90之四(总1148】--一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4)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年7月24日(星期日)【阅读90之四(总1148】--一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4)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年7月24日(星期日)【阅读90之四(总1148】--一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4)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年7月24日(星期日)【阅读90之四(总1148】--一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4)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7月24日(星期日)【阅读90之四(总1148】--一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4)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7月24日(星期日)【阅读90之四(总1148】--一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4)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国学教育亟须研究哪些问题钱逊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在多少年欧风美雨的浸淫下, 现代中国人如何回到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汲取传统智慧?对于远离了那个家园的人们来说,对于还不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孩子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条指引我们回家的路。党的十八大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近日,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

2、教授楼宇烈,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北京文史馆馆员启骧,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等莅会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表演说。汲取与会专家等人的思想, 可以改进当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为此开设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栏目。这几年中央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多次反复地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各个方面深刻地阐明这个道理。 教育领域如何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写进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深入改革的文件。 关于教育改革, 第一条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二条就是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党的十八大召开到现在已经几年过去了,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我想讲两个意见。第一,我一直在想,传统文化教

3、育现在的最大困难在哪里?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文革”期间甚至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否定,“扫进垃圾堆” ,造成的一个结果是,现在我们国家大多数人,包括我们,在对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和精神的理解方面,比较缺失。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从这个角度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或者说国学教育,把它纳入学校教育体制,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对传统文化, 要做创作型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做好了,基础知识普及了,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提高了,才谈得上进一步创新、转化、发展,把它用到其他方面去。第二个意见,进行国学教育,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我这里只提最近

4、我有所感触、想到的两个问题。第一,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是非常丰富的、非常好的,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发扬。但在这一方面,我们究竟怎么理解传统的教育思想,怎么把它和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在的社会结合起来,运用到实际的教育中?比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 “在明明德” ,现在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立德树人,但“止于至善”中的“至善”怎么理解?“至善”的目标在今天应该怎么看?简单说很容易, “至善”就是要达到最好的境界。但在今天来讲,这个最好的境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境界?最近常常从一些小学,或有的刊物报纸上看到,现在很多人接受的一个教育培养目标是“做最好的

5、自己”。字面上看起来, “最好的”不就是“至善”吗?但是,“做最好的自己” 是不是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一个培养目标?我对此是画一个问号的。我觉得, 这个和我们传统上讲的“止于至善”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传统教育是讲“成人”,或“成圣” “成贤”。过去很多人取名叫“希圣”“希贤”,对于老百姓来说,普通一点讲,就是要立志做一个好人。这样的要求和“做最好的自己”是有差别的。我和一部分老师讨论过,但没有取得共识。 我想,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的。目前存在这样的情况,有的学校、有的老师很积极、也确实很热情,在学校里面想了很多办法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或者说国学教育,但是它的校训是“做最好的自己”。我相

6、信他们推进国学教育、 弘扬优秀文化教育的热情和努力都是真诚的。可是这里他们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矛盾; “做最好的自己”的目标或校训,和传统教育思想是相悖的。我想,这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第二, 国学教育的内容怎样安排。有的同志说到,目前学时负担已经很重了,而国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一些学校已经确定要增加京剧课、书法课, 语文、 历史中也有古诗词、古文,现在很多学者又呼吁“经典进课堂”。这就要研究,究竟哪些内容进课堂?各个方面、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国学教育中心的要求、中心的内容是什么?对青少年进行国学普及教育,最重要的是哪些?是不是四书五经都要求学?最能够适合当代需要的是哪些内容?这些都

7、需要研究。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好事,要真正把它比较好地开展下去,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教育报2016-5-5】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楼宇烈在中央的倡导下,全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传播。从幼儿园到大学,到社会各界,都在关注中华的传统文化。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理契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 “理”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机”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根机,一个

8、是时机。“根机”是说,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有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根机。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对“类”的解释,我们现在讲得比较多的就是社会阶级的不同。 “有教无类”就是说,不管他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身份如何,我们都要去对他进行教育、教化。这个含义有没有呢?我想是有的。但是当年孔子讲“有教无类”, “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而不是讲金钱的差别。就是说,有的人可能聪明一些,有的人可能笨一些,不管是笨的也好聪明的也好,我们都要进行教育。人的根机不同,教育的方法就要不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不能用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方法去

9、讲,因为有的人听得懂, 有的人就听不懂。 必须根据听众的根机,对他讲能听得懂的内容,否则就叫作 “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显然不是在讽刺牛,而是在讽刺对牛弹琴的这个人,因为他不看对象乱弹琴。 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契机,既要有教无类, 还要因材施教, 这两方面结合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的根基。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时代变了,我们传播传统文化也应该有新的方式,不能够因循守旧。张载曾经讲过,“守旧无功” ,意思是,一味守旧不能契合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在现在的时代,让小孩子直接去背四书五经,那就是不“契机” 。古代人背四书五经,长大以后到社会上能应用得上,可以和

10、人交流。可是我们现在让小孩从小就去背四书五经,恐怕只会增加他的困惑,到社会上他也难以与人交流。我们不是简单地去背诵那些传统文化的章句,而是要把握它根本的精神。不只要把握它根本的精神,而且要去实践它,落实到生活中去。或者说, 至少能够对于我们现在比较浮躁、比较功利的时代起纠正补充的功能,让现代人能够走出个人名利等的争夺,更多地奉献社会。比如,如果能够把周易坤卦里面讲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参透了,并且去实践,我想就可以说学到了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个精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要用恭敬心、敬畏心来规范我们的内心,要以“义”(合宜、恰当)来规范、约束我们的言行举止。我曾经用四句话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11、一是源远流长,二是多元包容,三是博大精深,四是丰富多彩。我特别想强调第二点“多元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包容的,我们经常讲的是儒、释、道,我曾经讲过,“三教”怎么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了儒家拿得起,学了道家看得开,学了佛家放得下”。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拿得起、看得开、放得下,我想他就是一个快乐的人、幸福的人。最近我还提炼了“三个不”的概念。第一个是“不苟为”,不要苟且为之,做人不能苟且。荀子的不苟篇里说: “行不贵苟难,言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去做那些苟且的、不应当做的事,做人应当“不苟”。那么应当怎么做呢?荀子接着讲,“唯其当之为贵”,即要做到该当做的、恰如其分的事,

12、这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说,我们学儒就应当学“不苟为,唯贵当”。第二个是“不刻意” ,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刻意地做。庄子外篇刻意第一句话就是“刻意尚行”,意思是说,有些人专门去做那些特别的事,以显得自己很清高。后面他还分析了各种刻意为之的事情和行为,让我们不要刻意而为之,做人不能刻意为之,应该顺其自然。第三个是“不执着” ,这是佛家的一句话。大家也常常会因为这句话去批评佛教,认为做事要执着才能够做好。其实佛教不反对执着,而是用精进来替代执着。“精进”就是无分别,做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去做。“执着”就是有分别心,所以才有这样、那样的痛苦。如果什么事都能“随缘” “精进”地去做,我想这个人一定是快乐、

13、成功的。这是最近我的一点体会,做人要做到这“三不”: “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也要“唯贵当” “顺自然”“且随缘”。面对当前的时代,我们怎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深入研究。(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教育报2016-7-7】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新的突破口王定华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与滋养。一个民族要发展繁荣,有赖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追求“真善美”精神为目标,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推广,共同为弘

14、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奉献智慧和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共有精神家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广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伦理共识、 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各级各类教育都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学生学习传统美德,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学生在经典的浸润下形成良好的情感,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够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好中国道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承接传统美德。因此, 今天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新文化视野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传统文化

15、教育,应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范畴,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学校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其深邃的精神内核、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优秀传统美德,如果能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可以浸润学生的心田,养育学生的精神生命。对全国1500 多万名各级各类教师而言,它们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都说世界上有最悠久的三大文明,我两次考察过埃及的文化教育,也多次到两

16、河地区参观访问,那里的文化非常灿烂和辉煌,而今陨落了,唯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并且在得以发扬光大。我们没有理由数典忘祖,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是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许多亟待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需要认真总结传统文化教育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比如学什么就要精学,各级学校的课程内容已经较多,学生的负担已经偏重。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精选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经典、最基础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有的甚至要熟记熟背,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构建大、中、小、幼乃至覆盖全社会的传统文化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取得生动活泼、 特色鲜明、 富于成效的研究成果, 从而引领和推动全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至于说, 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不要有专门的教室,要不要穿长衫长袍,可不做统一要求,各地依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只要有用、有效,就是好的方法。(作者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