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15772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其现代意义,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论著,并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现代意义进行讨论。教学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现代意义。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精神:表现出来的活力(振作精神 );活跃,有生气(孩子长得真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要旨,主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的,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的思想观念。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一、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周易说:“

2、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 凶。 ”孟子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告子下)而如宋 明理学家所大力提倡的“孔颜之乐”或者“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1、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在先秦已经成熟起来。在原始先民的宗教意识中,自然界虽是一种异己的神秘力量,认为各种自然现象背后都有神灵在支配,人类不仅依赖于自然,而且必须服从自然神灵的意志,但天人并不是割裂,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在周人的天人观念中得到充分

3、体现:殷周递嬗,天人观念 发生了重大变化,周人以“天”代替了殷人的“上帝”, “天”虽然还是最高的人格神,但它已不再是一个喜怒无常、不可捉摸的暴君形象,而是一个有道德理性能够赏善罚恶的最高主宰,而且在上天和君主之间还建立了血统关系,人间的帝王是上天的嫡长子,故称“天子”,天子受“天命”统治疆土臣民,但天具有“择德降命” 的理性和分辨是非的智慧,道德是天命得失的根据,即“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统治者只有 “以德配天” ,才能“祈天永命” ,而殷人正是因为“惟不敬厥德, 乃早坠厥命”( 尚书 召诰 ) 。既然皇天是人类社会政治和道德的立法者和监护神,“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地

4、,故超然有以倚。物疢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 董仲舒 不但认为“人受命乎天地”,而且还主张“天亦有喜怒之心,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间相互感应, “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 必仁且知 )魏晋时期,玄风大倡,其基本的倾向是以道家思想改造儒家观念,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自由“放达”的“逍遥游”,其中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及“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

5、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 ,正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禅诗: “ 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蜨蟾: 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春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李白诗中,诗人与自然犹如朋友关系:“相看二不厌,唯有敬亭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入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生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6、。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星河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需及春。我歌月俳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斯邈云汉。”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贾岛: “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天人合一虽是讲人观照自然、理解自然、欣赏自然、适应自然、顺应自然,但中国人的天人关系模式中,人决不是消极被动的,相反,却是积极主动因素和力量,是实现和达到天人合一的核心与关键,即中庸所谓:“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

7、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所以孔子说“吾十有五有志于学,三十则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知天命,从心所欲不中愈矩”。子夏: “四海之内皆兄弟。 ”孔子讲“爱人” ,讲“泛爱众” ,子夏讲“四海之内皆兄弗”;战国时,墨子讲“兼爱” ;许行讲“并耕” ,而孟子不但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且进一步讲“民为贵,君为轻”。尚书训说:“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孔子说: “夫仁者,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又说: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孟子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8、,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诸掌。 ”又说: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说:“公于己者公于 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者。 ” ( 通书公明第二十一)2、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为人和人道的方式为人二个方面。二、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传统的定居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农民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而养成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且“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生周游列国,聚徒讲学,还删诗、书,订礼、乐 ,修春秋 ,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是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告子问孟子,

9、 什么是他所长。 孟子回答说: “吾知言,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告子又问: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回答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 孟子公孙丑上)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上9)之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腾文公下2)荀子: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物理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荀子。天论)墨子更是

10、“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摩顶放踵 ,以利天下 ”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以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以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湛湎,则语之以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以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陵,则语之以兼爱、非攻”。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全书卷一四性理拾遗)三、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易经乾卦中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外,还有另一句话“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心对待万物,有兼容并包、兼收并 蓄之气量

11、。据国语所记载的史伯与郑桓公的谈话说: “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以成百物。”(国语郑语 ) 左传记载,齐景公有一个宠臣,叫梁丘据。他告诉 晏婴说:只有梁丘据跟他“和”。晏婴说:“据亦同也,焉得为和?”接着他们 的对话是:“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 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 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 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 有和羹,既

12、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 和五声也, 以平其心, 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 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 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 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故诗曰:德音不瑕。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 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又见晏子春 秋外篇第七 ) 。“海纳百川 , 有容乃大”,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北大精神。毛泽东:“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学而为一说”“清华学派”之内在实质与精髓在于“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颂王 国维语 ) 1928 年罗家伦出长清华,力行“学术化、民主化、纪律化和军事化”的四化教育。第二节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社会功能一、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纽带二、推动社会进步、培养健康人格的精神动力“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课堂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现代意义。作业:1、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涵义是什么?2、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社会功能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