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古印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14594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历史——上古印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世界历史——上古印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世界历史——上古印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世界历史——上古印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世界历史——上古印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历史——上古印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历史——上古印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上古印度 第一节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 即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领土。次大陆北部为印度河-恒河平原,印 度河有五条支流汇入,因此印度河流域又叫五河流域,恒河流域由于水量充 足,丛林密布,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几乎不靠人工灌溉,就可栽培各种吸 水作物。总之,这片平原是次大陆的中心区域,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平原南部是温德亚山脉,它把次大陆分成两半,南部为阿拉伯海、孟加 拉湾和印度洋环绕的印度半岛,中间为气候干燥的德干高原,半岛沿海平原 地区气候良好,适宜农耕,但海岸线平直,没有天然良港,几乎与外界隔绝, 这就形成印度文化的

2、独立性和闭塞性,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古代各国 文献最早提到印度的是波斯大流士的贝希斯敦铭文,最早记载次大陆历史的 史家是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他在历史中开始把印度河以东广大地域称为 印度。 在我国,史记称为身毒,汉书则称为天竺, 唐代玄奘始在其 大 唐西域记中改译为印度。但次大陆历史上的各个国家或部落,无论统一的 大国还是分裂的小国,没有一个自称为印度的,今“ 印度共和国 ” 沿袭了这一 名称,而其印地语国名则称为婆罗多(取名于古代婆罗多族)。次大陆早在 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就已有居民,只是其人种现在还不能确断,据一般说法, 他们有矮黑人和原始澳语人。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占 居重

3、要地位,关于他们的人种和来源问题也还未解决,有人认为他们是土著, 也有人认为他们可能来自西亚,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是他们创造 的。公元前两千年代中叶以后,则有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等外族相继 侵入,所以次大陆的居民自古以来就很复杂。 二、哈拉帕文化。 1、哈拉帕文化的基本特征。1922 年,考古学者在印度信德地区的摩亨佐? 达罗的佛塔废墟底下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同年,在旁遮普的哈拉帕也发现 了古城遗址。此后,相继发现了许多这样的古城遗址,考古学者把这些文化 遗址统称为哈拉帕文化。 它存在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 年到公元前 1750 年,这使印度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哈拉帕文化纯粹

4、属于城市青铜文化, 城市周围有城墙,城里有街道,基本上都是东西、南北走向的,街道最宽达 十米,最窄为三米,街道的建筑物在转弯处为圆形。建筑物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宫殿式,一部分为普通房屋。前者设施齐全,有大浴池,周围有专 门用途的房间。居民区也有好坏房屋之分,高大房子设施比一般居民的房子 完善,大多数住房只有一两间, 没有窗户。印度人的城市建筑大部分用红砖, 有下水道。这些情况说明哈拉帕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级 分化。哈拉帕文化虽然有石制工具,但青铜工具、武器已大量出现,其中有斧、镰、锯、鱼钩等家庭用具和匕首、矛头、箭镞等武器,这表明当时的印 度居民已掌握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

5、 当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农业工具主要是青铜镐、木犁,已用 牛耕种,品种有水牛、牦牛。他们种植棉花(世界上最早的植棉区)、大麦、 小麦、水稻、蔬菜。手工业方面,制陶和纺织业比较发达,陶器制造用陶轮, 并饰以几何花纹、图案。商业贸易也以开始,与外界有贸易往来。在发掘出 的印章、雕像上有非常奇特的符号,专家们认为这是最古老的印度文字,它 们一共有 500 多个,至今尚未释读。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当时印度河流域 已经出现一些奴隶制城邦, 哈拉帕和摩亨佐 ?达罗就是其中较大的两个, 但由 于缺少文字资料,关于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详情还不能做出确切阐释。 2、关于哈拉帕文化的一些争论。哈拉帕文化的创

6、造者是什么人?现在只有 种种假说。它们大体分两类: 一类认为来自外地, 一类认为是本地人。 有人认为,哈拉帕文化来源于苏美尔,因为当时印度河流域是苏美尔人 的殖民地,在两河流域曾发现哈拉帕文化的印章、珠子和陶器。但这仅仅说 明两地之间有经济文化往来,而不能认为哈拉帕文化就是苏美尔人殖民的结 果。又有人认为,哈拉帕文化的创造者是雅利安人,但雅利安人的生活方式 与哈拉帕文化有多方面的不同,如雅利安人半牧、半农,无城市,哈拉帕文 化有城市,雅利安人有盔甲马匹,哈拉帕文化则无,雅利安人稍后时期有铁 器,哈拉帕文化全无,等等。也有人认为,哈拉帕文化的创造者是本地的达 罗毗荼人,但达罗毗荼人早期的语言情况

7、现在还未研究清楚,所以现在仍未 有定论。关于哈拉帕文化衰亡的原因,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 那是雅利安人入侵的结果,此说较为通行。 另外,有人认为哈拉帕文化衰亡的原因是由于水灾,也有人认为是由于 气候逐渐干旱,还有人认为是由于其自身的衰弱化。从考古资料看,摩亨佐? 达罗遗址最上层有乱七八糟的骸骨,这说明有过大屠杀或入侵,哈拉帕也如 此。其它城市虽无明显破坏,但出现了新器物,这说明来了新的居民。毁灭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的入侵者是谁?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是雅利安人。但这 也不过是一种假说而已,因为,雅利安人是否是外来的?何时来的?何处来 的?这些问题都在争论中。所以,哈拉帕文化衰亡的真正原因

8、,还有待于今 后进一步地深入讨论和研究。第二节雅利安人的奴隶制城邦 一、吠陀时代。 “ 吠陀” (原意为知识、学问)是雅利安人的圣书,共有四部, 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梨俱吠陀是最古老 的一部,它反映的时代被称为 “ 早期吠陀时代 ”(约公元前 1500 年900 年)。 其余三部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编纂较晚,合称“ 后期吠陀 ”,他们和“ 梵书” 、“ 森林书 ” 、“ 奥义书” (吠陀的解释书)所反映的时代, 史称“ 后期吠陀时代 ” (约公元前 900 年600 年)。 1、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从公元前二千年代后期起,属于印欧语系的一支 部落一批批从西北

9、方侵入次大陆,并持续了几个世纪,他们与原来的土著居 民展开激烈争夺,占据了土著居民所居住的土地。他们活动的范围主要集中 在印度河上、中油与恒河上游一带,雅利安人是入侵者的自称,意为“ 高贵” , 他们把一切土著居民称为“ 达萨” (敌人)。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仍然 存在氏族、部落组织,不过已处于解体过程。氏族、部落组织有种种会议, 其中最古老的一种叫 “ 毗达多 ” ,由全体部落成员参加,包括妇女,它负责部 落的产品分配,主管军事和宗教祭祀,选举祭司,这个会议在早期吠陀时代 很盛行,后期吠陀时代则大大衰落。此外还有“ 萨巴” 和“ 萨米提” 两种会议,前 者是长老议事会,后者是民众大会,它

10、们同军事首领罗阇一同构成军事民主 制时期的三种权力要素,萨巴与萨米提虽然兴起较晚,但在后期吠陀时代仍 起作用。 早期吠陀时代后期,一方面出现了父权制大家庭,一方面也萌生者私有 制,牲畜、土地等已归大家庭所有和耕种。随着私有制的发生,氏族部落内 部出现了贫富差别,奴隶制也开始发生,战俘越来越多地成为奴隶,还有因 赌博或负债而沦为奴隶的,奴隶被用来从事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劳动。但 总的来说,当时社会主要劳动生产者仍是氏族、部落的自由成员。后期吠陀 时代,雅利安人由西向东、南方面扩张,到达恒河下游和纳巴达河流域,这 一时期,铁器广泛使用,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所发展,农业居主导地位, 耕地用重犁,农

11、田使用粪肥。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导致社会进一步分 化。从前氏族血统联系还很强大的“ 村” 变成了以地域联系为主的农村公社。 在农村公社中,牧场仍为公用,但耕地归各个家庭所有。氏族部落首领则侵 占大量肥沃土地和公有财产,他们还经常发动战争掠夺财富和奴隶,这种情 形加速了奴隶制和国家的形成过程。 2、种姓制度的形成。 雅利安人氏族社会的瓦解,早期吠陀时代末,雅利安 人内部也产生了不同有等级,种姓制度开始萌芽。后期吠陀时代,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成长,社会分化的加剧,种姓制度逐渐成为一种严格 的等级制度,成为整个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等级 是婆罗门种姓,婆罗门基本是主管宗教祭

12、祀的氏族贵族,他们不仅 垄断了宗教。文化方面的权力,而且其中一些人也参与掌握政权。如有的充 任国王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王行政,甚至随军出征,影响军事 行动。他们实际上是国王在宗教、法律、文化等方面的顾问。 第二等级 是刹帝利种姓,这是由从前的王族发展而来的军事行政贵族集团, 刹帝利的基本职业是充当武士,国王通常也属于刹帝利种姓。 第三等级 是吠舍种姓, 吠舍是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主要是从事农、 牧、 商等职业的平民大众,也有人从事高利贷活动,吠舍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必须以布施(捐赠)和纳税的方式供养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 利。 第四等级 是首陀罗种姓,他们原为被征服居民

13、,这时也有雅利安人和其它失 去公社成员身份的人。首陀罗与以上三个种姓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以上三 个种姓是有公社成员身份的人,而首陀罗不是,因此首陀罗在政治、法律、 宗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他们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许多人沦为奴隶。在 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 持不变。各种姓之间原则上不通婚姻,后来由于人中增加,规定种姓之间可 通婚,但只准顺婚。反之,逆婚所生子女叫贱民,排斥在四个种姓之外,地 位比首陀罗还低。总之,种姓制度在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保护氏族贵族奴隶 主特权地位的作用。 3、国家的产生。 公元前一千年代初期,随着阶级和阶级矛盾的发生和发展, 军事

14、民主制的部落组织,开始被国家所代替,原先的部落已经有了固定地区 和城市,其首都就在城市里,约在公元前七世纪,从印度河上游到恒河中游 遍布许多小国,(如犍陀罗、马德拉、居楼等)关于这些国家的具体形成过 程,现在没有历史资料,只在后期吠陀和梵书里多少能反映出国家形成时期 的一些情况。如军事民主制时期选举“ 王” 的传统,后期吠陀时代,仍可看到, 王位世袭的现象也正在出现,但王权仍受 “ 萨巴” 和“ 萨米提” 两种会议限制。 这 一切都说明,王权仅在形成之中。 4、婆罗门教。 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宗教基本上还是自然崇拜,人们信 奉各种各样的神,当时虽有僧侣但没有形成真正固定不变的僧侣等级。后期

15、吠陀时代,伴随雅利安人向奴隶社会转变和国家的形成,专门的僧侣等级和 婆罗门教也形成了。婆罗门教保留和利用了原始宗教的多神崇拜,但神的性 质有了改变,如天神成了天上的司法神,战神成了国王和贵族的保护神,而 且产生了宇宙的创造者,最高主宰的大神大梵天。婆罗门教认为只有梵 天是真实存在的而世上一切皆为虚幻,它宣扬“ 业力轮回 ” 理论(人死后必有 轮回,为善者来世善报,为恶者来世恶报),为了让人们有行动的规范就制 订了达摩(法),宣称各个等级只有按达摩行动才能得到善报。婆罗门教终 成为维护奴隶制度,种姓制度和氏族贵族特权利益的宗教。 二、列国时代。公元前六至四世纪是次大陆的列国时代,根据佛教文献记载

16、, 公元前六世纪初,次大陆北部有十六大国,到公元前四世纪后期,列国为摩 揭陀所统一。又因为佛教产生于同时,故史学上亦称为“ 早期佛教时代 ” 。 1、城邦的发展和摩揭陀的称霸。公元前 517 年,次大陆西北部被波斯帝国 占领,当地居民被外族统治,次大陆历史发展重心转移到了恒河流域,十六 大国主要分布在这里。十六国中,跋祗和末罗两国是贵族共和国,其余都是 王国。十六国之外,还有许多共和国。当时的共和国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由 单一的部落组成的,另一类由较复杂的部落联盟组成,共和国没有一个世袭 的王,有的有一个称为“ 罗阇” 的首领,长老会议和公民会议在政治生活中起很大作用, 在较大王国里, 一方面王权在加强, 一方面人民的反抗也很激烈, 表现出专制王权正在形成中的情景,同时,列国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在 战争中出现了伽尸、居萨罗、摩揭陀等强国。后来,摩揭陀最为强大,逐渐 成为统一次大陆的大帝国。 摩揭陀在频毗沙罗(公元前544493 年)统治时,采取远交近攻策略, 扩大领土,建都王舍城。其子阿阇世(公元前493462 年)时继续扩张, 开始在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