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904130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论文摘要】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这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所以,就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谈谈个人的看法。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性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是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面特殊镜子,不仅能从反面反映某一社会人们的文化、道德素养以及精神面貌,而且能暴露社会某些方面的弊病与问题。完全可以说,青少年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青少年的状况,对于某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前途与未来

2、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国拥有 13 亿多人口,年龄在 18 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 3.67 亿,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青少年刑满释放后再犯罪占了其中的较大比例,而且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数量持续增长,在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社会着重关注的大环境下,单纯的强调惩治与打击已不和时宜,作为预防应该提升到我们更应关注的层面。【关 键 词】青少年犯罪 犯罪特点 犯罪类型 犯罪原因 预防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而

3、言, “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 “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 “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2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 14-25 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从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 14 岁为起点。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 6-25 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条例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这种定义,是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将矫治的行为扩大到违法行为和不良行

4、为不道德行为或可能引起犯罪的行为,并将这个年龄段的下限予以降低。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疯狂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二)突发性。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三)连续性。对某些具有偷窃、抢

5、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产生连续性犯罪。(四)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3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五)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六)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

6、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七)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青少年虽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力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八)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通过调查了解,目前,青少年犯罪中“四化”现象极为明显。(九

7、)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犯罪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年化。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来看,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三、青少年犯罪的类型4(一)盗窃犯罪仍居首位。从我县的情况看,青少年犯罪涉及的类型包括盗窃、抢劫、强奸等几乎所有的社会犯罪类型,但盗窃犯罪仍居首位,近些年来盗窃犯罪作案的主要地点是超市、商店、百姓家庭和学校。(二)暴力犯罪仍然突出。从近几年统计的情况来看,青少年暴力犯罪仅次于盗窃犯罪,主要涉及故意杀人、伤害、抢劫、敲诈勒索、强奸等,此类

8、犯罪社会危害极大,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毒品犯罪不断显现。当前青少年吸毒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特别是二级毒品摇头丸在青少年中不断扩大市场,近年来我县已发生数起青少年吸食摇头丸案件,使一些青少年在“摇头王国”中迷失方向,丧失健康,并逐步走上犯罪道路。(四)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据报道,去年 9 月在安徽合肥市易山区法院不公开审理一抢劫案件,18 个被告中,只有一个 19 岁,其他均为未成年,最小的才 15 岁。这是一群在城市游荡的孩子,一没钱就几个人凑在一起,窜到街上,见人蜂拥而上,先打后抢。更有甚者,近几年来不断有青少年

9、组成的带有封建帮会色彩和黑社会性质的违法犯罪团伙,净干些打架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抢劫、敲诈钱财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甚至称霸一方。2001 年,在北方某城市公园发生了一桩血案,一年仅 14 岁的少年被捆绑双手,身上被打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此案告破后,挖出了一个犯罪团伙。这个团伙共有32 人,最大的 16 岁,最小的才 12 岁,他们成立了“好汉帮”、 “神龙教”,还有敢死队,其中有“老大”、 “军师”、 “打手”等。少年“黑社会”已露端倪!四、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浅析 (一)自身原因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青少年犯罪的内因主要表现为:第一, “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不断滋长,第二,

10、以孤独和焦虑为特征的性格缺陷。第三,以5封闭和发泄为两极的心理疾患。(二)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独生子女队伍陆续进入小学和中学,这些孩子的父母在经济困难阶段,在政治动乱期间,有很强的补偿心理。由于他们希望孩子能获得高学历和高成就,因此在投资孩子的教育方面不惜代价。中国的教育现状不可能满足所有家长的愿望。即使大学录取率再高,也会有相当的学生被拒之门外。但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把目光瞄准了大学,这样就必然会给孩子带来巨在的精神压力。当他们无法满足家长的期望而又无法排解沉重的

11、精神压力时,往往就会出现问题。从大量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犯罪中有 32%的孩子与家长和社会给予的过重压力有关。此外,离婚率的上升,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单亲家庭的增多。可以想象,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带来多少不利的影响。有关资料显示,进入少年劳教学校的少年有 40%以上来自残缺不全或气氛不和睦的家庭。据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家长和社会给予的过重压力。离婚率的上升,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单

12、亲家庭的增多。残缺不全的家庭,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家庭教育的诸多缺陷,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环境影响着一个人成长和6发展,甚至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经济上的贫困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和信心;以孩子为中心的宠爱加溺爱使小孩从小就养成以自己为核心、随心所欲、骄横任性、我行我素的性质;望子成龙的心态,迫使孩子从小就承受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幼小心灵受到撞击和伤害;家庭暴力的影响,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了逆反

13、的种子和实施暴力犯罪的祸根;现代家庭的不稳定性,导致孩子从小失去家庭温暖,缺少亲情的呵护,极易误入歧途。(三)学校原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有少数学校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认识不足。学校是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重智轻德,法制教育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更有甚者,少数教师法制观念淡薄,不仅没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体罚或变相体罚,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还有一些学校拒绝对“双差生”的教育,侵犯学生教育的权利等。这使得青少年错过了接受法制教育、培养法制观念的最佳时期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现在学校

14、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2、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处分生放弃教育;3、学校与家长缺乏正常的思想沟通;4、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于形式。 (四)社会原因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

15、有可能走上犯罪7的道路。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黄色”、 “灰色”和“黑色”、 “三色污染”,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为甚。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府蚀作用对青少年的影响。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些青少年往往是沉迷于游戏机、网吧,又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穷则思变,就会想方设法获取金钱来满足自己的爱好,以至于走上抢劫、抢夺、盗窃等犯罪道路的屡见不鲜。并且在这种场所,暴力、色情内容司空见惯,人员龙蛇混杂,极易与社会上不良之徒为伍,极易被引诱、同化,以致走上邪路歧途。 (五)司法原因法律意识淡薄。这些少年犯大多

16、不懂法律或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法制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违法性及其严重的法律后果,以致在被判刑时都深表后悔。法制道德教育滞后。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 “法律进家”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区别。以上几方面对于青少年而言均是外部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是非辨别能力、判断力差。由于身心处于转变时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好奇心强,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容易走上歧途。由于青少年犯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五、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8对于青少年犯罪,惩罚只是手段,而教育、挽救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认真贯彻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