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涛的介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99056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石涛的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石涛的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石涛的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石涛的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石涛的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石涛的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石涛的介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石涛的介绍石涛( 1642 一约 1707) ,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1 人物简介基本信息石涛,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削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 得长竿一枝, 因号枝下叟,

2、 别署阿长, 钝根, 山乘客、 济山僧、 石道人、 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为广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祯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 年、 1641 年、 1642 年)诸说,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约五十七年( 1705 年、 1710 年、约 1718 年)诸说。明亡后,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 时石涛年幼, 由太监带走, 出家, 法名原济, 字石涛, 别号大涤子、 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

3、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人物性格石涛号称出生于帝王胄裔,明亡之时他不过是三岁小孩,他的出家更多的只是一种政治姿态,这与渐江的 受性偏孤 是不同的,石涛的性格中充满了 动 的因素,因而他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山呼万岁,并且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但权贵们仅把他当作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并未与之计较,故而功败垂成。因此他是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渡过了一生,好在他聪明绝顶,巧妙地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也正是他异

4、于常人的高明之处,也是他作品呈现瑰奇特点的原因所在。2 作品简介编辑作品特点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

5、,“搜尽奇峰打草稿” ,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对后世影响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 还是悬崖峭壁, 枯树寒鸦, 或平远、 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对清代以

6、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淮扬洁秋图 、 惠泉夜泛图 、 山水清音图 、细雨虬松图 、 梅竹图、 墨荷图、 竹菊石图等传世。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 “我用我法” ,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与苦瓜编辑历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物,当首推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石涛是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他自号苦瓜和尚,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他对苦瓜的这种感情,与他的经历、心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石涛生于明朝末年,十五岁时,明朝灭亡,父亲被唐王捉杀。国破家亡,石涛被迫逃亡到广西全州

7、, 在湘山寺削发为僧。以后颠沛流离, 辗转于广西、 江西、 安徽、 江苏、 浙江、 陕西、河北等地,到晚年才定居扬州。他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创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最为人推崇的,是他画中那种奇险兼秀润的独特风格,笔墨中包含的那种淡淡的苦涩味。一种和苦瓜极为近似的韵致。所用世人皆知又让人费思的古怪别号:苦瓜和尚,瞎尊者。苦瓜何解?石涛双目明亮, 又何以称瞎尊者?传说版本很多。较流行的说法是:苦瓜者, 皮青,瓤朱红,寓意身在满清,心记朱明;瞎尊者,失明也,寓意为失去明朝。失明之人,岂有不想复明之理。4 绘画艺术从传世作品看,石涛在画史上不仅称得上是一个有创新才能的画家,同时也是创作题材广泛的多产作

8、者。石涛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又能独特、和谐地统一为自己的风格特色。他的绘画风格变化同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他一生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赋予他深厚的绘画素养和基础,他在自然的真实感受和探索中加以对前人技法长处的融会,因而他对绘画创作强调师法自然 ,把绘画创作和审美体系构成为 借笔墨以写天地而陶泳乎我也。石涛是一个僧人,他从禅门转入画道,因而他的画风似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卉、走兽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当然,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绘画艺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关键。传统技法学习时期综观石涛一生绘画作品中,无论是寻丈巨制,还是尺页小品,

9、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气息,观之令人难以忘怀。如将他的作品从时间顺序和作品特征来分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传统技法学习时期, 亦即石涛在武昌的时期,时处石涛早年,正赶上摹仿董其昌风格的时期,康熙初, 董其昌的画风和理论对中国画坛产生着重要影响,南北宗 说广为传播, 其间还明显地带有抑北扬南 倾向。 在笔墨方面竭力主张要有士气,并说: 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从石涛的早年作品看,他受到了董其昌理论的影响,但在另一方面体现在石涛早年作品中的个性特征,从一开始就十分自然地流露在笔墨之中,既要承袭传统又要以 造化为师 、 我用我法 。石涛的天赋才能正是在这两者关系的辨证认识中,得到充分

10、的发展。顺治 14 年丁酉(1657 年) ,年方 16 岁的石涛已在绘画艺术方面显露出他的天赋,当年的 山水人物花卉册是目前所能见到石涛署年款最早的作品之一。此册其中一页的画面为:临山的浩淼江水中, 一叶扁舟正逐波荡漾,舟中端坐一人物正捧读离骚。画面下方是题诗: 落木寒生秋气高,荡波小艇读离骚;夜深还向山中去,孤鹤辽天松响涛。从作品中可看出石涛后期之所以能在山水、人物、花卉、书法、诗文等方面取得高超造诣,是同他早年全面学习传统技法和广涉书法、诗文各科艺术门类的坚实根基分不开的。从笔墨特征看,此册画笔较为稚拙,朴实、表现出了石涛后来所少有的恬淡静穆的稚气。从康熙3 年甲辰( 1664)石涛 2

11、3 岁时所作的 山水人物图卷来看, 无论在意境的追求还是笔墨技巧上,都有长足的进步。在技法表现上已显得章法紧凑,笔墨凝炼,具有恣肆豪放的气质和郁茂酣畅的笔墨个性。白描法是中国绘画线条练习的基本技法,据虬峰文集 大涤子传 所载: 时画一横卷,为十六尊者像,梅渊公称其可敌李伯时。此图当为石涛丁未年(1667)所作十六罗汉应真图卷,从笔墨风格观察拟为临摹明代丁云鹏的作品,是石涛早年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作。画笔以清圆细劲的线条,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盘亘的山石,从此图可看到石涛后期恣肆流畅的笔墨技巧,显然是出自早年对传统白描技法进行认真扎实苦练的硕果。现存石涛早年作品不多,可信者更少,上述几件作品

12、体现了石涛后期绘画风格多变善化的创造能力,是建立在早期刻苦钻研传统技巧以及兼收并蓄同时代画家优秀技法的根基上的。他在一则画跋中说: 古人虽善一家,不知临摹皆备。不然,何有法度渊源。岂似今之学者,如枯骨死灰相乎?知此即为书画中龙矣。 ( 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 ) 融古法为我法,不囿于陈式, 不拘泥一格, 取其为己所好者学之。 因此, 他的个性特征在早期临摹作品中已自然地流露出来,为以后艺术形式的变革和富有个性的艺术形象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艺术境界升华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南京和扬州时期(康熙17 年以后),石涛于康熙19 年庚申( 1680 年)移居南京,这时石涛的绘画艺术渐臻成熟,生活、思想也开

13、始发生变化。这时期,石涛在文人荟萃的南京地区如鱼得水,与当地许多诗人画士结识,其中著名的有屈大均,孔尚任、龚贤、戴本孝、查士标、程邃、黄云等,还认识了卓子任、郑瑚山、博问亭等官吏名流,他们对石涛艺术境界的升华大有作用。特别是当时活动在金陵地区的石溪、龚贤、戴本孝、程邃等都是声名卓著的画家,对来自宣城的石涛很有刺激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批社会名流里有不少是收藏古画的鉴赏家,他们保存有前代不少名人的墨宝,使石涛有机会观摩前人的作品,进一步了解董源、倪瓒、沈周以及董其昌等人的作品,从中吸收丰富的绘画技艺,而他所处钟陵、太湖的自然景色,也促使他体会到这些名家的笔墨成就。在这一时期里,他的山水画有所变

14、化,原来接近于梅清、戴本孝、程邃、萧云从等这些新安派的画风逐渐由浓而淡,属于他自己个性的面目变得更为清晰,随之而现的笔墨更为得心应手,在经过临摹学习,融会创新的阶段,以他娴熟的笔墨技巧,运用变幻莫测的创作手法,从而形成了恣肆洒脱的艺术风格。上海博物馆所藏 石涛书画卷 、 秋声赋图卷 、 荒城怀古图轴、 山水清音图轴等作品,都是这时期内不同风格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作于康熙20年辛酉年( 1681)的秋声赋图卷 ,保留着梅清的灵秀,墨韵润泽,笔触劲炼,全图除近景树石稍有线条笔迹外,整个画面几乎由墨与色渲染而成;绚丽多彩的树叶, 晨雾迷离中若隐若现的村落,左上方大面积留白,犹如晨曦迷雾,朦朦胧胧,正是

15、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彷佛让人置身于幽美静谧的秋色佳景之中;右首配以婀娜多姿的非行非隶书体,使画面显得更潇洒而秀丽。 荒城怀古图轴则大有董源、巨然笔意,浑朴深厚,苍苍莽莽。山水清音图轴 是他 40 岁前典型风格的变奏,是一幅最能代表石涛笔墨清腴,风格恣肆洒脱的山水作品,画中景物层迭、树木茂密,作者巧妙地运用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通过水的空灵和云雾的蒸腾,避免了过分的迫塞。在笔墨技法上,山石用披麻皴,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密集的破笔苔点,使山势更显苍莽,篁叶取法倪瓒,只是变萧疏为茂密,墨色干湿浓淡恰到好处。这时是石涛在绘画笔墨上得心应手,在理论上能自成体系,从而形成了恣肆洒脱艺术风格的时期。

16、属于他有个性的面目变得更为清晰起来,上海博物馆所藏石涛画作中即不乏这时期佳作,如在南京所作蕉菊竹石图轴,作于康熙25 年(1686 年) ,当时石涛45 岁,此图画面浓墨淡墨交替应用,对比度较强,墨的变化和线条的运用也十分熟练,从画风看,具有徐青藤、陈白阳的韵味。另一幅细雨虬松图轴,作于康熙26 年( 1687 年) ,石涛是年46 岁,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细笔山水佳作,画笔方圆结合,高处峻岭以方笔折角为外形,近处坡石以圆笔为使转,行笔舒缓而自然,既保留安徽画派的气息,又融会了倪云林的骨格,有一种清丽幽雅、清谧淡远的韵味。康熙 29 年(1690 年) ,49 岁的石涛在燕京,此时是他精力最充沛,心情亦舒畅的时期,因而创作了不少巨幛大幅作品,上海博物馆所藏醉吟图轴,为北上时所作作品,用笔严谨,画风细腻,描绘了美丽的江南山居佳境。5 绘画艺术炉火纯青石涛于 51 岁从北京回到扬州定居,直至终老天年, 这期间是石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