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汉朝宋明理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82604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汉朝宋明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9汉朝宋明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9汉朝宋明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9汉朝宋明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汉朝宋明理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西汉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在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大一统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2. 理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兴起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隋唐时期,儒

2、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3. 概述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宋明理学家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主要内容: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

3、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历史作用: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练习1、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2、 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4、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 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 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4、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 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5、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

5、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6、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 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7、1241 年正月,南宋皇帝下诏,规定朱熹与孔子在孔庙中一同受祭祀。这主要由于朱熹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材料题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6、。”“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务” ; “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 分)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 分)(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 分)2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

7、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 ”音译为“格致” 。19 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格致”一词大量作用。 19 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 ”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 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 ,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

8、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1)与科举制相关。(2 分)目的:“究天理”(或明道德(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3、 2011 年 1 月 11 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

9、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材料一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 一家之言, ,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 “ 温良恭俭让 ”; 什么 “ 克己复礼 ”, 只有一个字: “礼 ”, 而他的 “礼”的核心就 是封建统治者的“礼” , ,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2011 年 1 月 14 日 新华网博客材料二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 “仁”与“ 礼”是 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 ,当此之际, 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10、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来源学 科网 新,仿佛就 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 ”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老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1 年 1月 31 日人民政协报(1) 作为甲组同学, 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又将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2)作为乙组同学, 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

11、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1)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2)历史影响: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现实意义: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3)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4、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12、。,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 春秋繁露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世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 ”佛寺。材料三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 )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 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象山先生全集(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 (8 分)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4 分)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6 分) (4)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6 分) (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 )。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百姓服从君命 );天子治国要有“道”(顺天意 )(天子服从天命 )。(2)状况:儒学思想受到怀疑;社会普遍崇信佛教。(3)分歧:朱熹主张“先观后悟”;陆九渊主张“先悟后观”。(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学习的过程。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 )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