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理念推进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新理念推进地税征管体制改革(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8月30日星期三 编辑/从永刚郭笑笙美编/杨千红制作/袁文勇调查研究8社科活动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 战,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726” 重要讲话中, 针对如期实现第 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提出必须 突出抓重点、 补短板、 强弱项, 坚决打好的三个攻坚战之一。 8月24日, 省社科联组织开展 以 “精准扶贫的使命与责任” 为 主题的学术沙龙, 由云南大学 经济学院院长梁双陆主持, 来 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校和云 南省社科院、 省社科联、 省扶贫 办、 省发改委、 省政府研究室 以及省内高校的多位专家学 者, 共同就云南如何落实精准 扶贫和精准脱贫的使命与责 任,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进行
2、交流讨论。 广西区委党校扶贫研究 中心主任、 教授凌经球, 云南 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 长、 研究员郑宝华, 云南省社 科联秘书长阮凤平的主旨发 言, 以及其他专家学者的交 流讨论, 对深刻理解精准扶 贫精准脱贫的核心要义和深 刻内涵、 破除认识不足与理 论滞后问题、 精准扶贫和精 准脱贫的难点与痛点, 提出 了各自的见解和意见。 与会 专家认为, 云南贫困人口居 全国第二, 贫困片区县、 扶贫 开发工作重点县数量居全国 第一, 要在 “十三五” 期间攻 坚克难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 各级党委政府、 决 策部门和社会各界必须深刻 认识和落实精准扶贫、 精准 脱贫的使命与责任, 运用
3、科 学有效的方法对扶贫对象进 行精准识别、 精准帮扶、 精准 管理, 最后完成精准评估。 精 准扶贫、 精准脱贫不仅要解 决物质基础改善问题, 更要 通过文化扶贫, 解决好精神 文化素养的提升问题。 缺乏 好的产业, 精准扶贫、 精准脱 贫难以支撑, 必须精心设计、 科学谋划、 合理用好扶贫资 金, 确保扶贫资金在产业扶 贫上发挥最大效益。 (沈艳)牢记使命 勇担责任 精准脱贫本报地址: 昆明市新闻路337号集团办: 64143341编委办: 64141890经委办: 64166892编辑出版中心: 64141286舆论监督中心: 64145865邮政编码: 650032广告许可证: 滇工商广
4、字第1号零售每份一元五角云南日报印务中心印刷 奋力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以新理念推进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 改革, 推进税收征管、 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唐新民在 “726” 重要讲话中, 习近平 总书记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 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时, 昭示了通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 念, 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 高质量、 更有效率、 更加公平、 更可 持续的方向前进; 通过坚定不移全 面深化改革, 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 力、 多点突破、 纵深推进的崭新局 面。 同时针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强调按
5、照党的十六大、 十七大、 十八 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 求, 突出抓重点、 补短板、 强弱项, 推 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使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 经得 起历史检验。 进一步深化 “简政放 权、 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 改革, 推进 税收征管现代化, 是推进税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之 路, 也是当前深化国税、 地税征管体 制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思想是 行动的先导, 理念引领实践, 加快实 现税收征管现代化, 需要每一名税 务干部深化对税收征管一般规律和 核心要素的认识, 以正确的理念指 导改革实践。 当前, 应该在深入学习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
6、基础上, 以践行八种理念, 体现坚定 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和行 动, 深化云南地税征管体制改革。 践行遵从理念, 进一步提高税 法遵从度。 要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 通过归集和梳理服务需求、 服务事 项, 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渠道、 服务 制度, 提供标准化、 个性化、 专业化 的纳税服务。 要以促进纳税人遵从 为导向, 实施规范化、 信息化、 差别 化、 透明化的执法服务, 把税务稽 查、 纳税信用评级、 黑名单制度、 欠 税公告作为今后促进遵从管理的重 要手段。 要强化直接面向纳税人的遵从管理, 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 紧 扣纳税申报、 税额确认、 税款追征、 违法调查、 争议处理的征管流程
7、和 职能需要, 合理配置征管人力资源, 制定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构建适应 税收现代化要求的税务组织体系。 践行权责理念, 进一步发挥纳税 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充分还权明责 于纳税人, 把相信纳税人能够依法纳 税作为各项制度安排的前提, 税务机 关则按照纳税人自主申报、 自我证明 的要求, 全面推行纳税人自主申报和 实名办税制度, 逐步取消各种核准 性、 监管性制度安排, 强化纳税人对 自主申报税收以及履行保存、 报送涉 税信息义务的责任。 二是把帮助纳税 人正确理解和遵从税法作为推进税 收遵从的重要举措和应尽责任, 统一 政策执行口径, 让广大纳税人应知尽 知、 应享尽享, 不断提高税收政策
8、管 理的法治化、 规范化、 专业化水平。 践行流程理念, 进一步发挥基层 的主观能动性。 坚持法治、 简约和效 率的原则, 以电子税务局等信息化系 统为载体, 从 “事前、 事中、 事后” 三个 环节来设计服务、 管理、 执法各个事 项的流程, 并导入风险识别、 排序、 应 对的风险管理流程, 形成与风险管理 相互衔接、 协调统一的核心征管流 程。 实施征管机构重组, 流程再造, 减 少管理层次和环节, 归并一些职责交 叉、 业务单一的部门, 将有限的人力 资源用于专业化管理和基层征管一 线, 做到节点控制、 权力限制, 建立实 体化、 扁平化的组织管理结构, 为达 到环节少、 运行畅、 成本
9、低、 反应快、 效率高、 风险低目标提供最优的征管 资源保障。 践行差别理念, 进一步落实好分 类分级管理办法。 一是立足税源和 征管工作实际, 建立完善 “规模+行 业+税种+事项” 的分类管理体系。二是坚持 “按规模定岗、 按行业定岗、 按管户定岗、 按事项定岗、 按税种定 岗” , 合理划分分级管理职责, 使所有 参与风险管理的省、 市、 县税务机关 都成为主管税务机关, 所有从事税法 遵从管理的人员都是税收管理员, 形 成分工明确、 纵向联动的分级管理闭 环。 三是依托信息化手段支撑, 加强 专业化、 社会化管理, 建立自然人税 收管理体系, 强化分税种的专岗管 理, 对未达起征点的个
10、体户和空申报 企业户, 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批量化维 护、 规范化处理。 践行风险理念, 进一步织密风险 防控网络。 要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厘 清管理事项, 调整应对策略, 让各级 地税机关都承担风险应对任务, 在 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性、 风险推送 的科学性和风险应对的有效性上下 功夫。 要形成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效 应, 综合管理部门发挥统筹作用, 各 税种管理部门也要承担风险分析职 能。 在风险应对环节, 根据风险等级 实施不同应对策略, 对低风险纳税 人予以提醒; 对中风险纳税人实施 纳税评估 (或税务审计、 反避税调 查) , 限期补缴税款; 对涉嫌偷税、 逃 避追缴欠税、 骗税等税收违法行为 的
11、高风险纳税人进行重点稽查。 依 托统一的平台, 把各部门分析识别 的结果交由综合风险管理部门进行 按户归集和等级排序, 列明全部风 险点, 形成指向明确的风险应对任 务清单, 并实施综合风险应对。 践行数据理念, 进一步夯实大数 据工作基础。 首先, 夯实基础数据质 量。 把实施税收数据管理、 解决税收 数据问题作为深化改革和实现税收 现代化的基础战略。 其次, 深化数据 治理。 围绕数据的存储、 清洗、 比对和 挖掘分析、 质量考核、 情报转化交换 这条主线, 实现数据的增值利用, 把数据变为税源, 真正使数据成为地税 工作的 “指挥棒” 和 “紧箍咒” 。 践行信用理念, 进一步形成共管
12、共治共赢格局。 将信用管理作为税收 共治的关键, 以信息共建共享为基 础, 通过契税的 “先税后证” , 股权转 让的 “先税后更” , 车船税的 “先税后 检” 等, 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为抓 手, 加强纳税信用信息采集管理, 优 化纳税信用评价方式, 完善纳税信用 奖惩机制, 持续深入开展 “银税互 动” , 把纳税人偷漏税信息纳入银行 征信系统, 积极构建包括自然人和法 人的现代化纳税信用体系。 建立纳税 人诚信档案, 实施纳税信用等级制 度, 建立完善税务系统信用管理的办 法和实施细则, 全面采取鼓励诚信守 信、 制约惩处失约失信等分类管理措 施, 不断将纳税信用 “推出去” 、 社会
13、 信用 “引进来” , 努力推动纳税信用融 入社会信用, 社会信用助力税收管 理, 把纳税信用信息用于企业法人和 自然人个人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践行协同理念, 进一步汇聚改 革发展合力。 首先, 在推进改革落 实中增强协同意识和互助观念, 多 站在改革的大局和纳税人的角度 换位思考、 推进工作, 以协同的意愿 和合力攻克难题。 其次, 要在具体工 作实践中坚决克服本位主义, 多包 容、 少计较, 自觉树立为他所用的意 识, 真正把本部门、 本领域的工作成 果反馈给其他部门, 运用于其他领 域, 实现相互理解、 协同共治, 相互支 持、 信息共享, 相互促进、 互为补充。 第三, 要在深化税收
14、征管体制改革中 处理好权利与义务、 管户与管事、 分 类与分级、 管理与服务、 线上与线下、 局部与整体等关系, 真正集成效果、 协同并进。 (作者系云南省地方税务局党 组书记、 局长)园区是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重 要载体。 保山市紧紧围绕产业向园 区集中、 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 思路, 打破县 (市、 区) 行政区划界 限, 创新有效制度供给, 实施聚千户 企业创千亿园区的发展战略, 举全 市之力打造 “园中园” , 推动互利共 赢, 提升园区经济活力, 形成了新的 经济增长动力。主要做法及成效创新管理体制, 变各自为政为全 市一盘棋发展。 保山市以改革创新的 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气魄, 创造性
15、地提 出由各县 ( 市、 区 ) 与保山工贸园区共 建 “园中园” 的建园发展新模式。 一是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集中一区四县 (市) 优势资源, 在60平方公里的保 山工贸园区内优化园区功能定位和 产业布局, 高标准规划了 “一区五园 六大产业” 即: 重点发展大数据和轻 纺产业的保山工贸园区, 电子信息产 业的隆阳园、 新材料 ( 硅基 ) 产业的龙 陵园、 装备制造产业的施甸园、 生物 资源加工产业的昌宁园以及机电产 业的腾冲园。 避免园区之间产业同质 化竞争, 推动错位发展, 共建共享。 二 是高位推动。 成立 “园中园” 共建工作 领导小组, 把 “园中园” 建设作为各县 (市、 区
16、) 的 “一把手” 工程, 凝聚各方 力量, 推动形成一个园区、 一名主抓 领导、 一个主导产业、 一套人马的领 导管理体制机制, 精心打造以县 ( 市、 区) 为单元的5个工业集聚区。 遵循 “政府引导、 产业集聚、 共建共享” 的 原则, 推动形成 “工业园区化、 产业集 群化、 产品链条化、 生产清洁化、 市场 国际化”“聚千户企业创千亿园区” 的 运行机制。 使 “园中园” 真正成为保山 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转型升级的主阵 地, 推动实现工贸园区与 “一区四县 ( 市 ) ” 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创新财税分配机制, 变属地收入 为异地划拨。 保山市出台政策规定, 一区四县 (市) 所有入驻 “园中园” 的 企业所产生税费收入和政府基金收 入归各县 (市、 区) 人民政府; 产生的 产值、 增加值、 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 指标由各县 (市、 区) 人民政府统计, 管理权属50年不变。 创新融资方式, 变单打独斗为统 筹共享。 一是创新融资模式。 保山市 创造性地提出 “51+49” 股权债权模 式, 即市委、 市政府以土地和厂房入股占51%的股份, 企业以设备入股 占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