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整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852091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整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七律 长征毛泽东 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 老山界陆定一 草王愿坚 长征节选王朝柱第二单元 枣核萧乾 最后一课都德 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 古诗四首 春望杜甫 泊秦淮杜牧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过零丁洋文天祥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第三单元 背影朱自清 甜甜的泥土黄飞 人琴俱亡刘义庆 我的母亲邹韬奋 父母的心川端康成第四单元 小石潭记柳宗元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阿里山纪行吴功正 美丽的西双版纳李舵 蓝蓝的威尼斯马信德苏州园林叶圣陶 都市精灵舒乙 幽径悲剧季羡林 明天不封阳台杜卫东 治水必躬亲钱泳第一单元字词 逶 迤 磅 礴 崖 岷(min) 皑皑 毡 攀谈 骨碌 绝壁 酣然入梦 蜷曲

2、 缀 呜咽(ye) 澎湃 焦灼 踉踉跄跄 愠怒 蔫巴 第二单元字词 蹊跷(qi qiao) 掐 兜 坳 匀 篱笆 卵 嵌 嫣红 风烛残年【比如老年人剩下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风烛:风中燃烧着的蜡烛】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郝叟(hao sou) 诧异 宁可 祈祷 哽咽 营救【营:谋求】 第三单元 券(xuan)门 瞭望 堠(hou) 燧(sui) 阿房(e pang) 延袤【绵延伸展。袤:长度】 懵懂:糊涂,不明事理 绵亘(gen):接连不断(多指山脉等) 差使 狼藉 簌簌 变卖典质(质:当) 凄惨 蹒跚 拭 颓唐 触目伤怀 琐屑 箸(zhu)

3、瞥 憧憧 巡阅 娓娓动听【健谈而且感人。娓娓:言谈动听】 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循循,有步骤的样子。诱:诱 导】 唏唏嘘嘘【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发出的抽咽声】 女工(gong) 辗转反侧【形容有心事,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也没有】 歉疚【感到对不起别人,内心痛苦不安】 才具【才能。具,才干才能】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第四单元字词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风靡【草木随风而倒,形容事物很风行】 幽情【深远的感情】 瑰丽 鳞次栉比 决眦【睁大眼睛。决:裂开。眦:眼角】 第五单元字词 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

4、的范例】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根据。制:制定。宜:适当】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池沼【沼:天然的水池子】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峦。峦:小而尖的山。嶂:形容高陷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嶙峋【突兀的样子】珠光宝气【闪耀着珍宝的光色。多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这里指各种鲜花色彩的华美。 珠:珍珠。宝,宝石】 别具匠心【另一种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精 巧的心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孤城寡人【这里指一座城市只有人没有动物

5、】 司空见惯【看惯了的事情并不觉得奇怪。 】 荒诞。诞:荒唐的。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萧条:萧条冷落,凄凉。 鲁殿灵光:汉代鲁恭王建有灵光殿,屡经战乱而岿然独存。后来用来称硕果仅存的人或事 物。 毛骨悚然【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的样子】 愚氓【愚民,愚昧之人。氓:民,百姓】 月白风清【形容月夜的明朗幽静】 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喧嚣 悖论 温馨【温暖芳香。馨:散步得远的香气】 龟(jun)裂【裂开许多缝子】 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蟾蜍(chan chu) 娴熟深谙【非常熟练熟悉。娴:熟练。谙:熟悉】 脍炙人口【本指美味人人都爱吃,现在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

6、 】 亵渎【轻慢,不尊重】古诗四首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 “杜老” 、 “杜少陵”等。汉族, 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1400 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 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 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跟另两 位诗

7、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有吏夜捉人。他的 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 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 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 和“三别” ,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

8、石壕吏 、 新安吏和潼关吏 , “三别”为新婚别 、 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 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代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 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 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 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 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

9、河北 、 春望 、 绝句 、 望岳等等。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 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 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 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 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 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 ,语言和篇章结构又

10、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 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 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 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 、 “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 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 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 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

11、卷 190。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 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 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 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体裁:近体诗 题材:咏怀诗 爱国诗 格律:五言律诗 字词分析: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

12、,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尖叫。惊:使惊动。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 家书:家书(当时杜甫家住鄜(f)州城外羌村)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欲:将要;就要。不:禁不住。胜:能承 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诗歌评价: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 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

13、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 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 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 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 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 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 写成了三吏 、 三别 。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 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1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书法家住苍烟落照间(刘庚三书),是南宋著名诗人和词人。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陆游的高 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他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 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同时也受到了父亲陆宰等士大夫爱国思想的熏陶,12 岁便能诗文,生 前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是非常伟大的爱国诗人。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出生次年, 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

15、bian)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 自幼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他自幼就有“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的好学精 神,17 岁便有诗名。25 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曾几学诗,确定了他爱国诗歌的基调。他 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 的文学内容,名著有剑南诗稿 、 渭南文集 、 南唐书 、 老学庵笔记 。陆游的作品吐 露出万丈光芒,使他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 神, “气吞残虏” 。 1158 年(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 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

16、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 戴” 。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浙江绍兴的鉴湖村内也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 通判。1170 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1172 年(乾道八年) ,入四川宣抚使王炎 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 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 ,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 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 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 陆游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关山月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书愤 、 示儿 、 游山 西村 、 临安春雨初霁 、 冬夜读书示子聿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