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美货与社会运动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846520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抵制美货与社会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抵制美货与社会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抵制美货与社会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抵制美货与社会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抵制美货与社会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抵制美货与社会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抵制美货与社会运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作业题目: 抵制美货与社会运动(1905-1906 年中国人民抵制美货运动研究)课程名称: 历史文献学 任课教师姓名: 石 峰 研究生姓名: 杜仕平 学 号: 4201110100073 年 级: 2011 级 专 业: 历史文献学 学院(部、所): 历史与政治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评阅意见:任课教师签名:2012 年 8 月 10 日抵制美货与社会运动-1905-1906 年中国人民抵制美货运动研究【摘要摘要】王冠华所写的抵制美货与社会运动一文,与以往的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角度和视野不同。他提出了新的理论来解释抵制美货与社会运动之间的深层次的关系。本文就从这

2、一理论来解读王冠华此文。【关键词关键词】抵制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 “搭白车”现象【正文正文】一、抵制美货运动的概述1、背景这次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美帝国主义迫害华工。19 世纪 40 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西部的迅速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美国资产阶级采取各种手段“招募”华工。许多中国人飘洋过海前往美国。80 年代,旅美华工已达三十余万人。他们同美国人民一道,对西部的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种族主义思想抬头。从 70 年代开始不断发生排斥、迫害乃至杀害华工的暴行。清政府不但不能保护侨工的正当权益,反而在 1894 年同美国签订了中美会订限制来美

3、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款 ,实际上承认了美国政府对华工的迫害。1904 年底,这个不平等条约期满。中国人民特别是旅美华侨强烈要求废除条约。在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改约要求。但美国政府悍然拒绝,蛮横无理地要求续约,抵制美货运动,由此激发起来。2、过程 反美爱国运动的发轫地是上海。1905 年 5 月,当地绅商聚于商务总会,要求清政府拒约,制订了抵制美货的具体步骤,并向全国各埠呼吁采取一致行动。广州、天津、北京、南京、杭州和福建等地闻风兴起,声势浩大。半年内,各地举行集会达两百余次。上海、广州成为运动的中心,群众斗争浪潮更为汹涌澎湃。上海先后建立了二十四个团体,参与的行业达七十六个。妇女组

4、织了“中国妇女会”,少年儿童成立了“中国童子抵制美约会”。美办学校的师生纷纷离校,只得停课或解散。上海耶稣会也发出传单,对运动表示“同情”。广州地区在 6月成立了“拒约会”,旋又改称“抵制条约不用美货公所”。商、学各界等百余单位参与,展开了广泛的活动。反美爱国的宣传深入人心,报刊、演说会、演唱会造成了强烈的社会舆论。家家户户的门前,几乎都贴上了“不买美货”的纸揭。海外侨胞也采取汇款、声援、抵制美货等各种斗争形式,积极配合了国内的反美爱国运动。 “义声所播,震动全球”。 3、结果抵制美货运动的蓬勃发展,震惊了美国统治阶级。企业主们强烈要求美国政府采取措施,以改变困境。美国总统、驻华公使和驻沪总领

5、事对清政府施加压力。一些在华美商、传教士也大肆攻击抵制美货运动。英、法、日、俄等国竟然向清政府提出“劝告”。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清政府开始对爱国运动加以镇压。8 月下旬,连续向各省督抚下令,要求“从严查究”,以严阻抵货运动的继续发展。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为保住在华利益,最终放弃了续约要求。10 月以后,斗争逐渐平息。王冠华所描述的 19051906 年中国人民抵制美货运动的研究。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围绕这一运动的发起的原因,形成的背景来阐述。但作者却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这场运动从最初的轰轰烈烈到最后的默默结束;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作者从集体行动规律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解释。运动失败的

6、根本原因不是清政府的压制,而是在于参与抵货的各个社会群体缺乏比较明确的共同目标,同时还缺乏能够持续这个运动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二、本文的理论基础集体行动中的多种动机及其交互作用。在阐述集体行动的理论之前,我们要先有一个意识。在王冠华所写的这篇论文中,作者是以后现代主义史学观点来研究课题的;而后现代史学的内容其一是反理性;其二是微观历史。本文的集体行动的理论与我们常识性的理论不同。我们一般都认为,作为一个集体,大家都应该有共同的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一这目标而努力的参与集体行动中去,最终实现目标。但是本文引用的理论,即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的观点,却与我们的常识相矛盾。这个观点用通俗的话来

7、说,就是“白搭车”现象。奥尔森在否定集体行动中利他主义和其他情感在集体行动中的意义,指出共同利益本身也不能自然而然地导致联合行动。因为,对人人都有份的好事,理性的人-即谋求最大私利者-会等待他人去做,自己坐享其成。除非运动的组织者能奖善惩恶,即提供所谓的选择刺激,为急公好义的人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集体行动便不可能持久下去。这是第一个方面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中外其他运动表明,人们对公益事业的热情支持和白搭车的现象同样普遍。在 19051906 年的抵制美货运动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非功利动机是同样不可忽视的。大规模群众运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参加者的复杂性,参加者的社会成分的复杂决定了参加者动机和

8、认识水平的多样性。政治学家哈丁列举了参与集体行动的三种非功利的动机:利他、获得体验和无知与误解。其中也包含了利己动机。参加者的不同在抵制美货运动中表现出的目的不同,在下面,本文将会进一步阐述。最后,纵观整个抵制美货运动,最初大部分参加者不过是同路人,集体行动毕竟要付出代价和承担风险,喜欢热闹的也会厌倦。运动初期上海的洋货商仅仅是给美国人一点颜色看看,只是当他们面临破产危机的时候,中途退出,到最后乃至暗中破坏运动的继续。上海学界、商界上层在运动初期可谓是风头出尽,在后期却是态度不明朗。而一般的市民则不时向激进和厌倦两极分化。总的来说,参加者在运动初期和后期的心态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前期参加者对运

9、动的前景比较乐观,后期众人才正视运动代价的现实问题。所以,本文对抵制美货运动强调参加者的不同动机的交互作用和阶段性变化。作者从以往的大历史角度缩小到各个集体的微观经济利益的研究,正是本文从中要学习的立足点。三、美国的排华法与抵制美货运动的两个源头(运动起因)在王冠华的文章中,提到抵制美货运动有两个源头:国内和国外。国内方面,台湾张有武先生,强调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认为,20 世纪初名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强调抵制外货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传统的宏观研究忽视了抵货运动的直接原因。对于国外方面,美国外交史学家麦基:排华法使得在美国的华人面临无法生存的危机,所以首先

10、提倡抵制美货运动。以上的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反而是相互补充的。因为旅美华人是为自身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而斗争;在国内的抵制团体主要是为了一种民族正义感所驱使。前面我们提到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在这里看来,旅美华人社团近于其理论中的利益集团,他们是运动的首倡者,也是利益的直接获得者。国内的民众因为旅美华人遭受的歧视、侮辱,是因为排华法针对所有华人,所以国内外才能联手起来,推动抵制美货运动。而这正是作者从奥尔森理论观点出发所提出的运动起因。 四、抵货的动员与准备上海总商会与旅美华人(利益集团之分)上海总商会是地域和行业组织-会馆、会所,比较松散的联盟。其中宁波商人的势力最大,而经营美货的批发商,也

11、多为浙江籍,美货滞销他们必将遭受重大损失。对一般商人而言,一场抵货运动将会造成市面萧条的不利局面;同时长江三角洲也没有多少移民美国的,即使排华法废除,也不会带来多少实际利益。从这个角度而言,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就不能解释这一现象。作者提出西方的集体行动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以利益为基础的,他们几乎根本不谈民主主义运动。但是在抵制美货运动中,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的高涨是抵货运动的一个重要背景。所以,我们从这里又可以清楚的与前面提到的集体行动的多种动机理论相符合。上海总商会作为运动的领导者,在国内起主导作用,其原因是爱过主义的利他行为。而旅美华人,则是为了自身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外的参与集团,是没有任何利

12、他行为的。A: 国外:旅美华人-自身利益-参与者集团B: 国内:上海总商会-利他成分-主要领导者从这两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出受益者是谁,运动的代价的承担者又是谁。从集体行理论来说,领导者没有利益可以获得,而旅美华人是“白搭车“这,这为抵制美货运动埋下危机。在抵货运动的初期,各界对抵货运动倡议的响应是史无前例的。社会动员本身也需要资源,也需要有人为之付出代价,做大量的工作;这其中包括散发信息、提高群众对运动意义的认识,协调斗争策略,明确斗争的目标等等。总之,是参加运动的各方面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康奈尔大学讲座教授塔罗把运动的这种花费称为“磨合耗费“。他认为一般群众对公益事业(即利他事业)比奥尔森想

13、的要主动积极得多。在宣传运动中的一支媒介力量也是运动的参加小集团之一申报 ,用奥尔森的理论来解释,它是有着其利益的。 申报在拒俄运动时期还相当保守,加之编辑方针的保守,它的发行量被时报赶上。 申报编辑方针改革的时间与抵货运动几乎相同。它在抵货运动中的积极程度不亚于时报 。 申报政治态度转向积极参与商业竞争考虑不无关系,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搭了运动的顺风车。因为申报在此之后,发行量和影响力日益扩大。抵制运动的开展是十分顺利的,作者对运动的持久性问题的分析是分阶段性的。不同阶段,集体行动所需的选择性刺激-即继续维持运动的奖励与利益,是在变化的。五、抵货运动之实施运动初期,群众集会和舆论谴责对清政

14、府和美国政府构成压力,又有动员作用;此时,许多人和组织所能贡献的也正是运动所需要的。但运动要取得实质性成果就不能停留在“说说算了”的动员阶段,必须触动到美国的痛处,这是抵制美货的意义所在。那么,直接对抗行动的代价、阻力、危险要大得多,这时运动所需就开始超越许多人的能力和意愿范围了。这就是为什么在抵货运动动员准备阶段,即商会号召发出后两个多月期间,一些针对美国人的直接行动渐渐被舍弃的重要原因。下面是上海总商会的抵制倡议,以及其他民间组织和个人的一些“决议” ,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1、码头小工不起美货;2、学生退学;3、为美人佣者-西崽、翻译和买办等辞职;4、办货者不办美人之祸;5、用物者不用美人

15、之物。以上所述几个方面看,运动持续越久,商人受到的利益损害越大。而商人在运动中所负担的角色很尴尬。他们组织抵货最为有效,但其身遭受的损失也最大。所以运动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上海商会发出抵货号召后边无声无息,而由其他社会各界开展抵货的准备工作。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运动可否持续下去?在良好的抵货运动初期,美货也产生了明显的滞销。运动的开展对参加运动的各个小集团的利益影响逐渐显露:1、一般市民-一般消费者-损失不大2、旅美华人-倡导运动者-排华法的实施、清政府的压力-利益没有得到3、商人-主要领导者-利益受损并增大从上述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依据集体行动理论参加抵制运动的各个小集团,不仅没有得到利益,反而使自身受损;运动能否持久,已有结论了。抵制美货运动到了八月底受到清政府限制后逐渐衰落。综上所述,从经济学家的观点(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来分析中国历史中的事件;从宏观的大历史角度(中国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转变到微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