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844214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2010-5-11 15:47:14 来源:河南省教育网 作者:赵永胜 我要评论(0) 字号:T|T 中学生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重点。现今中学生学习任务重,竟争压力加大,加上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影响,还同所受影响也不同,因而心理素质尚不健全的中学生出现了自卑、焦虑、脆弱、逆反、早恋等不良情绪,甚至造成离家出走、斗殴以及自杀等现象。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如何充分发掘教材中法制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这成为我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思考。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

2、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语文教师尤其是责无旁贷的。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环节进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一、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一个人是否幸福,有时并不取决于他是否聪明,但可能取决于他是否快乐。发现快乐、享受快乐的能力就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教材中一篇篇课文便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例子参照得好,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语文学习就是能通过挖掘教材的内容,通过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体验,促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现在的学生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很少吃苦,所以多表现为意志不够坚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心

3、胸不够宽广,易为小事耿耿于怀。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真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在生活中始终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一个个困难的形象;一个盲人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奋斗的壮举都能深深打动读者;而像一碗阳春面所涵盖的就更多了:母子三人为度过难关团结一致,互相鼓励,不屈服,乐观向上,面店的老板友善助人,善解人意此外,古今大量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狭隘,宽阔胸怀。看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等,是不是会顿生一股豪情。而毛泽东的诗词的则更加可以把人带到一种高远的境界,让人领略豪迈的激情。要充

4、分利用课堂讨论,张扬个性,鼓励创新。课堂讨论是语文课上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现实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水平有限外,可能还是老师设计问题的水平了。若问题设计得好,学生还是会有话说的。语文课堂讨论最忌老师总结时给某个问题来个标准答案,一锤定音,应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否则,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也会在长久的标准答案的教育下失去自我。比如有个老师在上失街亭时提了一问:“失街亭,谁之过”?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过在马谡的纸上谈兵与刚愎自用”。有的同学说:“是葛亮的任人失察。”也有同学

5、说:“王平也有过错,关键时候怎能行于事无补分兵战略呢?”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课堂呈献非常好的思维氛围。同样,在项链一课,我也设计了一问:“文中有一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那么你觉得到底是败坏了玛蒂尔德,还是成全了玛第尔德”?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说成全的,因为那挂项链让她感受到了一夜风光,虽然项链丢了,但她所梦想的实现了;有说败坏的,因为为了一夜风光而赔上了十年青春不值;还有人更深刻地认为是成全了玛蒂尔德,因为她成为了一个懂得劳动艰辛的全新的人!可见,问题设计得好,一样可以让课堂活起来。问题设计得好,更易于实施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因为心理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过

6、程,是一个思维碰撞过程,具有较强的非价值判断性和非指导性,教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点拨,推动学生自我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丰富自己的思想也丰富自己的人生。(一)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自信心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生活自卑,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就会优虑、失望、自我堕落等大学情绪,后果不堪设想。对此,我在课文教学中很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中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尊、自强心。如学习一碗阳春面,教育学生学习母子三人面对挫折勇于挑战生活,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习夜、母亲、记念刘和珍君等课文,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

7、斗争精神。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写读后感,深深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二)培养学生的耐挫力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应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调适心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碗阳春面”等课文就是学习的典范。李白、母子三人,屈原、文天祥等人物都是教育学生挑战挫折的好教材,可帮助学生誝生活,以积极的心态、对态,就能战胜挫折。(三)培养学生理解和谦让的个性品格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纠纷与冲突,学生发生小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且常是为了一些小事,成一句话。这就是缺乏理智,教育学生做人首要理智,其次有谦让的风格。退一步海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就做出了示范,有大家风度。(四

8、)拓宽教学内容 ,丰富学生心理心理学研究显示:对于青少年来讲,新奇丰富的内容便能使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为学生拓宽学习空间,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补充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名家名篇,或选取一些报刊上贴近生活的热门话题,将它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天地是何等广阔,语文蕴含的知识是何等深邃,语文所呈现的形象又是何等奇妙,从而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一篇篇文章成为愉悦身心的好教材。二、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郁闷情绪青少年其实是思维最活跃的,但由于其本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尚示定型;残酷的升学竞争使得他们承受着他们的心理无法负担的压力,出现心理问题

9、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时时会迷失自我,内心经常交织着各种矛盾,如努力与懒散、开朗与忧郁、大胆与怯懦、合群与孤僻等。他们需要把内心积郁的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受倾诉出去。但他们倾诉对象往往不是父母或师长,而同龄人与自己情况相似,或许可以倾诉,但倾诉之后可能共同茫然。久之,种种情感易积于内心而得不到应有的渠道来疏导。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既满足了他们倾诉的需要,又帮助了他们作文。所以,作文教学中,若注意以下几点,则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又向成功迈进了一小步。(一)作文命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要有一

10、个转变观念的问题。以前我们总是我出什么题,你给我写什么。换个角度,学生想写什么,有什么话可就,我便出什么题,这样情况便好很多。抓住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代沟问题,拟题XX,我想对你说,可以大量了解学生对父母、对老师的意见、看法以及抒发他们积郁心中已久的对某人想说的话。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如前几年热播的还珠格格,他们每天津津乐道小燕子,就让他们写写对小燕子的看法;现在流行“韩流”,当然他们又自有说法。前段时间谢霆锋出事,可以拟题让他们评论一下这件事,不仅可以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认识一个人,当然,有些同学也写写“锋菲恋”,这又有什么所谓,只要他能写出他的看法,文字通顺,就不失为

11、一次作文训练,又满足了他倾诉的需要。在学校抓校容校纪时,对于男生头发的问题,学生们颇有微词,我拟题我看中学生留长发,认为留长发有理的同学竟能列出十条好处:夏天挡太阳、冬天保暖、有型有款、很帅、能省钱;合学校迎接市级示范学校的评估验收,拟题我们前进在示范学校的路上,学生都能有话可说。(二)评改及讲评作文时应扣紧学生文中的情感脉络学生在作文中倾诉了他的喜悦、烦恼、体验、感受,教师应真诚地理解,针对性地引导。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原理,人在满足了生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之后,还有成就感的需要,那么在讲评时朗读佳作是一种很好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做法。所以,对于一般高中学生,不仅是佳作,甚至是佳句,甚至

12、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应大事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学生心理负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光学习上的就有很多方面,胆怯引起的,学习遇到困难造成的等等。因此,为人师者就应付出自己的爱,以多种身份,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缓解学生的压力,减轻负担,让其适应学习环境,更好地学习。此外,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敢于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推动社会发展。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或生动的事例,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当然,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完全代替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能有效去除心理健康课的“人为痕迹”,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学生的心理,这不是语文课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因此,坚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一条很有效的捷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