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843363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试行)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试行)为规范我省乡通村公路建设行为,做到技术可行、标准合理、方便实施、确保安全,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供各地参考执行。一、基本要求(一)乡通村公路主要是指乡镇到行政村所在地的农村公路,其主要功能是满足通行中、小型客货汽车和其它小型机动车辆以及非机动车辆通行的道路。(二)四川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用于因条件限制而达不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要求的乡通村公路建设。(三)有条件采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中四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的乡

2、通村公路,应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不受本指南限制。(四)改建乡通村公路,当利用现有农村机耕道的局部路段受条件限制时,对本指南规定的个别技术指标,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作合理变动;对于改线段应符合本指南的规定。(五)新、改建乡通村公路在保证线形的条件下,应少占耕地,少拆房屋,保护文物,保护环境。二、路线(一)计算行车速度不小于 15km/h(二)应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平、纵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及周围环境相协调,避免大挖大填和水土流失。(三)采用单车道设计时,应设错车道,错车道每间隔 200300m 距离设置一处,错车道处的路基宽度不小于 6.5m,有效长度一般不小

3、于 10m,相邻错车道之间应尽可能通视。(四)平曲线半径一般不小于 15m,特殊困难地段不得小于 10m。平曲线长度不得少于 15m,当平曲线半径小于 150m 时,路面应设置超高和加宽,其值见表 1 之规定。公路超高加宽值 表 1平曲线半径(m)150-105105-7070-5555-4040-3030-2020-1515-10超高值(%)23456788 加宽值(m)0.40.50.60.70.91.11.251.5(五)当平曲线需要设置超高、加宽时,应在平曲线两端各设置一段长度不少于 10 米的缓和段。行车道超高、加宽均应在缓和段起点开始设置,并且在缓和段内渐变完成。(六)越岭路线受高

4、差限制需延展路线采用回头曲线时,应避免在同一坡面上布设过多的回头曲线。回头曲线半径一般不小于 10m,超高横坡度最大为 6%(积雪冰冻地区宜小于 6%),最大纵坡为 4.5%,连接相邻两回头曲线间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 100m。(七)路线设计最大纵坡不得大于 9%,合成纵坡不得大于 11%。海拔 2000m 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最大纵坡不得大于 8%。在山岭地形,工程特别困难地段,最大纵坡可增大至 1011%。利用机耕道改建乡通村公路,其最大纵坡不大于 13%,穿越村镇的路线纵坡不大于 5%,长路堑及横向排水不畅路段应设不小于 0.3%的纵坡。(八)任何相连 3km 中连续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5.5

5、%,当连续纵坡大于 5%时应在不大于表 2 规定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长不得小于 60m,纵坡不得大于 4%。公路纵坡长度限制 表 2纵坡坡度(%)5-66-77-88-99-1010-11 坡长限制(m)800500300200150100(九)竖曲线半径不得小于 200m,特殊地段不得小于 100m,竖曲线最小长度为 20m。(十)视距:路线在平曲线和竖曲线上停车视距应不少于 15m,会车视距不少于 30m,单车道路段应采用会车视距。三、路基(一)路基应根据当地地物、地质水文和材料情况,结合施工方法和设计要求,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二)路基宽度:路基宽度一般采用

6、4.5m,工程艰巨地段可减为 3.5m;路肩宽度一般采用 0.5m,特殊路段采用 0.25m;路肩宜以粒料稳定。(三)路基高度的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作用,不能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四)路基应根据沿线的降水与地质水文等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地面排水、地下排水、路基边沟、边坡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桥涵配合,与农田灌溉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五)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涵洞等。边沟的深度和宽度不得小于 0.4m,石方路段边沟深度和底宽不应少于 0.3m,截水沟和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不得小于 0.5m。(六)路基应当采取挡墙、护坡等有效

7、的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路基边坡应根据土石种类和挖填高度确定,一般可以按照表 3 采用。(七)路基填料要求: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路槽底面之下 80cm 深度的路基应优先选用跞土、砂类土作为填料。土质较差的土填于路堤底部。用不同填料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应为同一填料。路堑边坡坡度 表 3-1土石种类边坡最大高度(m)路堑边坡坡度一般土201:0.51:1.5 碎(砾)石土201:0.51:1 风化岩层201:0.51:1 一般岩层1:0.11:0.5 坚石1:0.1直立路堤边坡 表 3-2边坡高度(m)边坡坡度填料种类全部高度上部高度下部高度全部坡度上部坡

8、度下部坡度粉质土砂类土20812 1:1.51:1.75 砂、砾12 1:1.5 漂(块)石土20128 1:1.51:1.75 不易风化的石头20812 1:1.31:1.5(八)路基施工应采用压实机具,采取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填方在 80cm 深度范围内,零填及挖方在 30cm 深度范围内,其压实度必须达到 93%,填方在 80cm 深度范围以上,其路基压实度必须达到 90%以上。要特别注意对桥台背、涵台背、挡墙背的填土的材料选择及重点夯实。(九)应规划设计取土坑,禁止任意从路基两侧取土修筑路基或弃土破坏路线景观,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工程竣工后的取土坑和废土堆应予以修整,消除安全隐患,采取

9、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淤塞河道。四、路面(一)路面结构应有基层和面层,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其表面应满足平整、抗滑和排水的要求。(二)路面宽度:路面宽度一般为 3.5m,特殊路段可减为 3.0m。错车道处路面宽度为 5.5m。(三)铺筑中级路面,必须设置基层,高级路面必须设置基层和底基层,铺筑高级、次高级路面前应对原有路面进行强度检验。(四)基层一般厚度不得小于 10cm,底基层一般厚度不得小于 15cm。高级和次高级路面提倡设置水泥稳定碎(砂、砾)石基层或者二灰稳定砂砾(碎石)基层等半刚性结构。当路床为石质基础时可适当减基层和底基层厚度。(五)泥结或级配碎、砾石路面面层应坚实耐磨、平整

10、,厚度不得小于 8cm,沥青表处路面面层厚度最小为 1.5cm;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厚度一般不低于 18cm;混凝土面板设计抗折强度不小于 4Mpa,有重型车辆通行要求的,应参照有关公路路面设计规范进行专门设计。(六)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设置路拱横坡。泥结或级配碎、砾石路面一般采用 2%的横坡,双车道宜采用 3%,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可采用 12%的横坡。路肩横坡应比路面横坡大 12%。(七)在路基完工后,一般采用泥结或级配碎砾石路面作为过渡路面,通过行车辗压和 12 个雨季,使路基沉降稳定后方可铺筑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五、桥梁、涵洞(一)桥涵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

11、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石料的来源、材料供应、地质条件和施工能力等因素,选择设计简单、易于施工、安全可靠、耐久性好、养护维修方便的结构型式。利用人行桥应对其进行工程技术鉴定。(二)桥梁的设计和建设应符合公路砖石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28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划(JTJ0238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085)等标准。(三)桥位选择:特大桥、大桥的桥位原则上是路线服从桥位,中小桥及涵洞服从路线的需要。桥上纵坡不应大于 4%,桥头引道 10m 范围内的纵坡与桥面纵坡一致,大、中桥头的路线纵坡不得超过 5%。村镇交

12、通繁忙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 3%。(四)桥梁应与路基同宽且桥面净宽不低于 4.5m,居民区和学校附近的大、中桥应加设不小于 0.75m 的人行道。(五)桥梁、涵洞计算荷载和验算荷载一般可采用不低于汽车15 级和挂车80 的标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六)永久性桥梁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中的特大桥为 1/100,大、中桥为 1/50,小桥为 1/25 的要求。(七)桥头引道转弯半径应不小于 15m。(八)对季节性小河、暂时不能修建永久性桥梁的,可先修成漫水桥或过水路面。在漫水桥两测,每隔 36m 埋设高出路面 0.6m 的标桩,涂上 20cm 宽的红白

13、相间的油漆,顶端 20cm 为红色,并在高出路面 0.3m 处标示警戒线。(九)小桥涵的设计建设应采用标准跨径,其跨径为:0.75m、1.0m、1.25m、1.5m、2.0m、2.5m、3.0m、4.0m、5.0m、6.0m、8.0m、10m、13m、16m 等。涵洞的单孔跨径应大于 0.75m,采用圆管涵,其直径一般不小于 0.75m,引水灌溉涵管可不小于 0.5m。(十)在居民区和学校附近的大中桥已加设人行道的,其桥头两端引道各30m 范围内的路基宽度应逐步过渡到桥梁总宽,并应设置明显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告标志。六、沿线设施与绿化(一)乡通村公路应按其使用功能、作用,设置指路牌和必要的适用的

14、安全设施,防护设施、警告标志等。(二)乡通村公路边沟的两旁和边坡上应种植花草、乔木、灌木、以稳固路基,美化道路,保护环境。(三)土路肩宜采用植草防护,防止雨水侵蚀路基。七、其它(一)需设隧道的乡通村公路,其隧道设计应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的要求采用适宜的相关技术指标。(二)路线交叉:乡通村公路与其他各级公路交叉时,一般采用平面交叉,交叉位置应选择在纵坡平缓、视距良好的地方。乡通村公路应设置一段水平路段并加铺与交叉公路相同的路面。平面交叉路线应为直线,并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 45 度。(三)本指南未列入的其它工程设施标准,需要设置时,可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中四级公路的相关技术指标论证采用。(四)本指南由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负责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