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湖心亭看雪》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37443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湖心亭看雪》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案例《湖心亭看雪》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案例《湖心亭看雪》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案例《湖心亭看雪》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案例《湖心亭看雪》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湖心亭看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湖心亭看雪》(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学片段师:通过预习,大家觉得张岱的这篇描写冬季西湖的文章美吗?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让我们一同分享。 (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交流)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虽然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一个“美” ,文章语言美,景物美,情感美。生 9:老师,我可以说我不喜欢的地方吗?(打断老师的话,有点不自然)师:可以呀,说说看。生 9:刚才有些同学喜欢文章开头几句,说它简洁。我看“拥毳衣炉火”一句就属于多余。不用写“拥毳衣” ,我们也知道大雪十日后的作者一定是穿着厚厚的棉衣去西湖赏景游玩的,要不然就太不正常了。 (众人笑)师:很好,敢于大胆质疑。大家说他说的有道

2、理吗?(有的赞成,有的反对)生 10:文章确实很美。但我也有不喜欢的地方,文中“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存在知识性的错误。我在一本书上看过,说“酒煮沸后就不能喝了” 。 (全场哗然)生 11:对,我好像也看过这方面的介绍,但这位同学说的不够准确,酒煮沸了不是不能喝,而是由于酒精的沸点低,一加热就挥发了,2剩下的就没有酒味了。因此下文中说作者喝了三大杯也没事。 (全场鼓掌)生 12: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谁愿意把醇香的酒加热成没有了一点酒味的水呢?太不符合常理了。我觉得是他们在文章理解上出了问题:不是酒沸腾,而是用来温酒的水沸腾。所以文中的那一句应断句为: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生 13:我也认为是炉中的水

3、正沸。但此句应断句为: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平时我们说锅开了,就是指锅里的水开了呀!(大伙笑)生 14:我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刚才争论的焦点是白酒煮沸了能不能喝的问题,其实大家忽略了以酒来招待作者的是南京金陵人。江南人喝的多是米酒。我爸在杭州开车,我听爸说过,米酒煮沸了才香。它不像白酒那样烈。所以,虽然作者不胜酒力,但也能“强饮三大白” 。 (全场惊讶,掌声经久不息)(所有的听课老师都频频点头,同学也为他的精彩发言而叫好,我的一颗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因为备课时根本没考虑这些问题,担心很难收场。可就在这时,一位男生又站了起来)生 15:刚才某某的这一说法很容易把问题解释的合情合理,但我觉得冬天喝白酒

4、才够味,似乎更能体现朋友的盛情。生 16:我反对(一名男生没举手,就直接站起来) 。文中不是说了吗,他是金陵人。作为主人,用家乡特产米酒来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不是更能体现他们的盛情吗?(辩论仍在继续)3教学策略教学策略:要敢于放手罗杰斯指出:“人具有非常优异的先天的潜能,教育无须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会压抑孩子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必须为孩子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真正实现学生自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反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实际上,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仅仅将自主学习作为口号,作为理念,并未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学出发,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仅仅为

5、完成教学任务执迷于知识的传授,只让学生回答出其预设的答案,实际上学生的配合只是一种形式,只是教师奴役下的知识的奴隶,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无从谈起。没有了知识的生成,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也就没有了潜能的挖掘。久而久之,老师精疲力竭,学生也会倦怠,收效甚微。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采用放任型教学模式,放胆教学。面对孩子,我的口头禅是:你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你的体会是什么,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之类。开放的问题一抛出,学生便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踊跃回答,只要学生敢想、敢说,总能赢来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的认可。也正是因为采用这种教学策略,学生劲头足了,胆子大了,老师轻松了

6、,师生快乐了。我常想,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只是把一群无知的孩子带进4一片知识的海滩,至于孩子们捡拾什么样的贝壳,老师不要过多干涉,也许是大的、小的、规则的、象形的、完整的、残缺的、五彩的、纯色的只要孩子们喜欢,作为引领者,都要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没有我不喜欢的贝克。这样才不会扼杀孩子,才能鼓励孩子以极大的热情乐此不疲地去捡。只要他们行动,只要他们用心,只要他们尽力,作为引领者就好办了。当然,为了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注重实效,教师不可对学生的行为放任自流、撒手不管, “放”与“收”都有个度的问题。既要放得开,又能收得起。执教湖心亭看雪时,我让同学们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地方,学生小到标点字

7、词,大到篇章结构,都可以谈感受,说体验,这便是“放” ,讨论也好,辩论也罢,不能没有尽头,我的一句“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虽然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点,那就是一个美,文章语言美,景物美,情感美”这便是收。当学生就文中酒 的问题争论不休时,我让他们思想飞扬,畅所欲言,这便是“放” ,最后我说:“同学们,你们的发现真让人兴奋,也让我感受到了冬日西湖别样的美。弥散的蒸气,销魂的酒香,还有知音的情谊,让我们也陶醉其中了吧。至于文章里到底是白酒还是米酒,都不重要了,正所谓酒也醉人人自醉” ,一句总结性的话“收”住了学生的争辩。那节公开课,由于学生情绪高涨,我也不忍心打断他们的争论,竟拖堂十多分钟,可谓“犯了大忌” ,但从听课老师热情洋溢的脸上,从学生满足的谈论中,我似乎又找到了些自信。今天,反思我以前5的语文课,真的有不少似乎游离了教学目标, “放”得似乎远了些,但我认为,只要有智慧的思辨,心灵的碰撞,就算放得远一些,又有何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