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09606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 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望洞庭望洞庭(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 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

2、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 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 万千。 )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 积跬步,何以至千里” ,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

3、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 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

4、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 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 如诗如画

5、,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 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望洞庭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洞庭山水色, 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 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 ,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 5、再读原诗,深化美。

6、(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 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 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 君 山 题 君 山雍陶 方干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碧色全无翠色深。 闻说君山自古无。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一螺青黛镜中心。 海风吹落洞庭湖。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4、再读两首题君山 ,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

7、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 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 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 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

8、智能发展。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望天门山望天门山(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A“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

9、际,展开想象 “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 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 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 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B“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

10、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 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 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 衬出山的奇险. C“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 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

11、在岸上的 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 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 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 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 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D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

12、白 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 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 键.)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 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你有什么感想 (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 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五)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a读出节奏感. b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背诵) (六)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布置作业. 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