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业发展史概况

上传人:nbwa****ajie 文档编号:37806467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38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农业发展史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贵州农业发展史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贵州农业发展史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农业发展史概况(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传统农业的发展 远在战国时期,贵州境内的夜郎国发展为西南 夷众多部族之中最大的农业部落,进入耕田,有邑聚的定居农耕社会。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度在贵州境内的确立,土地垦殖业日益扩大,粮食作物种类也日渐增多,如稻谷就有红稻、白稻、糯稻、早稻等分类。还有麦之类五.、“豆之类七、荞之类三.、包谷之种七等等分类。明朝洪武二十年(138 7年),贵州宣慰司奢香,定每年 贡赋粮食3万石;到明 弘治十五年(1 50 2年),年贡赋粮食增至5万石。农田水利灌溉业也随之不断发展,至 清代康熙年间( l“2一172 2年),黔东天柱一带有水坝3 6 座。其中,大致能灌田千亩的有5座;能灌田3 00至40 0亩者

2、9座;能灌田10 0至30 0亩者1 3 座。这时年贡赋增至1 6万石,与明洪武二十年间相比已增长5倍余。随着农耕业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据“黔 记.记载,明万历二十五年(1 59 7年),贵州全境有耕地1 81.9万亩。到清雍正五年(172 7年)贵州省沮域基本形成后,全省耕地已达31 2.3万亩。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油菜、棉花、麻类等经济作物也开始推广种植。棉花、麻类作物在乌江、南北盘江、都柳江等低热河谷种植,成为当地居民家庭纺织的盆要原料。明崇祯末年,烟草传入贵州境内种植。清 康照初年,开始栽培花生。在田坝、河谷农业逐渐发展的同时,山地开发也日益发展起来。唐代开始栽培油祠、生漆,并能

3、加工利用。生漆产地以大方、务川等地著名。清乾隆初年(1 74 2 年),山东柞蚕放养、缀丝技术传入遵义、正安一带。乾隆三十四年(176 9 年),从福建上杭县引进毛竹(楠竹)到赤水县栽培成功。乾隆四十二年(177 7年)起,黔东南诸县山区开始栽培杉树,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天柱、剑河、台江、雷山、三都等县成为杉木主产区。在封建社会,虽然贵州的农垦业不断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因贵州山区闭塞落后,长期处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加上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压迫,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制约着贵州自然经济的发展,以致贵州传统农业的生产水平落后于相

4、邻的川、湘等省。近代商品性农业的兴起1 9世纪7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开始浸入贵州。一方面促进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使“耕,与“织分离;另一方 面刺激城乡手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婴粟(鸦片)在全省范围内大量种植,严生危容了全省的粮食生产。光绪二十二年(18%年),贵州年产 鸦片4万担,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四川(1 2万担)和云南(8万担)。光绪三十三年(190 7年),全省鸦片增产至4.8万担。至193 5 年,军阀统治者采取离禁. . .叮于征”政策,使婴粟种植有增无减,种植面积约占全省耕地 面积三分之二,年产鸦片5至6万担之多,严重危害了贵州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随着外国资本的浸入,贵

5、州的油桐、乌祀、艾粉、五倍子、茶叶、烟草、白木耳、皮革、猪鬃等林牧副产品生产 迅速发展起来。贵州桐油1875年运往欧洲,1 90 0年运往美国。1912年,贵州的桐油产量增产至3 O万担,居全 国首位。黔北、黔 南、黔东南、黔西南和铜仁等地区,从事桐油生产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1 9世纪8 0 年代至2 0世纪2 0年代,欧美各国不 断扩大对艾粉的收购,刺激贵州艾粉种植和加工业兴起。欧美各国大量收购五倍子,也刺激五倍子的发展。到2 0世纪3 0年代,五倍子栽 培偏及全省6 0多个县。产量达30 00余担,输出星达9 7%。茶叶也成为贵州出口的重要物资。19巧年,全省茶叶产量2.7万担。烟草生产也

6、随鸦片的禁种而逐步扩种,到193 0 年,全省烟叶产量达r o6 0万担,居全国第4位。1 9 2 1年四川商人雇技工在遵义团溪一带倍育出白木耳(银耳)后,周围十余县逐渐发展为银耳主要产区,其产量仅次于四川,居全国 第2位。193 4年白木耳产量达46 0担,产品远销重庆、武汉、上海、广州、香 港等地,成为当地农户经济的主要来源。这时期,猪豢、皮革也逐渐成为重 要的出口商品。1 93 0至193 3年,全省每年产猪鬃20 叹担,全部出口;年产牛皮1 0万张,出口7至8万张。木材、楠竹也成 为贵州大宗出口物资。仁怀、赤水、习水的尖杉、楠竹,顺赤水河运往四川。黯东南的杉木在锦屏、榕江集中,沿清水江

7、运至湖南转运武汉;沿都柳江运至柳州转运广州出口。这个时期,由于外资的浸入,帝国主义对农产品原料的凉夺,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增大等,刺激了全省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林、牧、副、土特产 品的商品率都大为提高。全省约有4 0%的农林副产品和7 0%的奋牧产品投入商品市场,在城镇郊区和交通沿线出现了少数的近代农业。但整个农村仍受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束缚,广大农民除受地主、富农剥削外,还受商业资本,高利贷者和官僚资本的盘剥,农民常陷入破产困境。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贵州的现代农业发展 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段时期成就显著,但也走过 一段曲折弯路。1950年至1 95 7

8、年,贵州省分期分批地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 封建土地所有制,把个体农民引向农业合作化道路,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 7年与194 9 年相比,农业总产值(按1 95 2年不变价格计算)增 加6.66亿元,增长6 9.5%,年平均递增6.8%,成为贵州农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19 5 8年至196 5年,前三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共产风”、“浮夸风” 、“高征购 、“瞎指挥,脱离了实际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不停顿地变 革生产关系,极大地伤害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犷又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 生产连续三年遭受严重挫折,1 96 0年与195 7年相 比,农业总产值(按19

9、5 7年不变价格计算)减少3.8 1亿元,降低2 4.2%,每年递减8. 8%。农业基础受 到削弱,导致农村人口急骤下降,城市供应严重短缺,使整个社会经济陷入危机状态。为纠正失误,扭转困难局面,从196 1年开始,贯彻执行了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经过五年的努力,农业生产基本上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1 96 6年至197 6 年,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以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在农村中“狠批资本主义”,“割资本主义尾巴,严重地挫伤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197 6 年与19

10、6 5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加0.95亿元(按1 97 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4%,年平 均递增0.35%o1 97 7 年至20 00年,是贵州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时期。在这时期 的初期,由于左的错误观念未得到认 真的清理和纠正,制定的政策和措施脱离了贵州 实际,使农业生产被动局面未能扭转过来,农村贫困面继续扩大。197 8年1 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推行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贵州的农业生产力状况以及山区土地分散、规模狭小的实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长期落后的农业生产带来蓬勃生机。特别是在九五时期,贵州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目标,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省农业获得连续8年丰收的大 好局面。农业增加值从一 995年的2 27亿元增加到20 00年的27 0亿元,年均增长3.3%。2以X)年全省粮食产量达116 1.2 8万吨,比199 5年增长2 2.3 9%,全省农村人口基本实现粮食自给。油菜 籽产量达6 6.1 6万吨,烤烟产量达3 1.2 4万吨,肉类总产量达12 5 万吨,完成造林面积42 8 万亩,封山育林36 0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贵州史迹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