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782195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浦明师范附属小学) 周迎春一、课外阅读的意义21 世纪的社会是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的社会。 “学会学习” ,“终生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尽快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王尔德的童话星孩 ,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

2、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 ,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钱三强“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的深情呐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

3、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其实除了我国,其他东西方国家也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且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拨款五十亿美元,希望在五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

4、备基本阅读能力。2003 年初,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从电视到网络,到处都看得到政府宣传阅读的信息。日本文部省把 2000 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2001 年底,日本儿童阅读推进法颁布,指定 4 月 23 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德国因为本国学生在参加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的比赛中成绩不好,举国哗然,引为奇耻大辱,教改声浪高涨。知名的明镜周刊年初更触目惊心地以德国学生很笨吗?为封面专题,对德国教育体系痛下针砭。中国台湾也把 2000 年定为“

5、儿童阅读年”,他们主要是通过学校中的班级读书会推广儿童文学的阅读。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虽然语文新教材已改变了以往的篇目少,内容陈旧的缺陷,但课本中的篇目必定有限,可见语文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如果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不仅可以使学生及时接受信息,获取知识,更可以体味人生,陶冶情操。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够让一个人受益无穷。在小学课堂教学之外,如何使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这需要语文教师的不断激励和正确引导,笔者就此观点展开叙述。二、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现状及原因。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6、,一般的说是没有争议的。但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能说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得到较好的解决。当前,在学生中明显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一些学生只重视课堂,在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其他书刊;一是在课外或乱看书、或沉迷于电视和五花八门的电子游戏机上。有的学生专门猎奇,只要感到新奇的看,因此入了迷,影响课堂学习,有的学生甚至良莠不分,被一些坏的读物污染了自己纯洁的灵魂。这些情况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社会上,当我们国家打开一扇窗时,国外的新鲜空气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触动、惊喜、收益,但也同样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好的风气:学生追“星”现象,学生零用钱的作用,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学生的早恋出现使得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

7、忽视阅读,不屑于阅读。在家庭中,现在家庭的物质生活也在趋向宽裕,但学生的外部生活环境仍缺乏浓厚的文化气息,多数家庭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仅限于看电视,新一代学生受到熏陶最多的也只是电视。通过笔者调查,回答经常看影视片的小学生占了 56.7%。而买书订杂志的意识仍十分淡薄。通过笔者本校调查表明,未订任何报刊杂志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占 55.7%,四年级占 61.85%,三年级占 36.65%。只订一份的三年级占 22.44%,四年级占 21.66%,五年级占 36.25%。 “家庭图书拥有量”一栏,回答“基本没有”的三年级占 48.9%,四年级35.2%,五年级 36.5%。拥有 1025 册的全校合计

8、 33.3%。由此可见,将近半数的学生是在家无任何一本课外书和报刊杂志的环境中长大起来的,他们从小学到高中阅读的唯一的读物就是一本语文书。试想,仅守着一台电视机,捧着一本语文书长大的孩子,语文素质又怎么会十分的优秀?更何况还有 4.2%的学生连电视也不爱看。家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文化层次较低。以我校本届五年级六个班 229 名学生统计为例,父母是文盲的占5.45%,初中程度的占 55.02%,而高中仅有 20.3%。父母从事的职业中,父母职工 62.3%,个体经营的占 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师。这一代父母是在文革的文化废墟中长大的,文化素质本来就差,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

9、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多数父母虽然十分重视儿女的读书,但仅限于关心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因此有 8.3%的父母反对儿女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会影响学习;有 41.9%的父母采取不管态度,他们一是忙于工作、经营,无暇管,觉得只要成绩好,看不看课外书随便。语文素质是要从小培养熏陶的,在这样缺乏文化氛围中要想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是难以想象的。在语文教学方面,也存在着阅读情况障碍的原因:一 教师阻碍学生阅读课改已五六年了,但许多教师似乎置若罔闻,不能与时俱进,观念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认为读小说就是不法行为,要制止。认为课余看课本以外的书,就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谈网色变,似乎网络就是洪水

10、猛兽。学生不能接触网络,一接触,许多老师就雷霆大发。试想想,在这样窒息的环境里,学生怎能进行广泛的阅读?又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二 学生的阅读面狭窄在小学,学生的课外书大多是作文选之类, (这是老师.家长认可的正当的课外读物)除此之外,很少有其他读本。这些作文选都是同龄人所写,对生活认识的面相对狭窄,认识的深度也较浅。读这类文章,很难“丰富语言的积累” ,更难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此外,这类书大多文字拙劣,对学生贻害很大。至于其他书籍,一是由于教师.家长观念落后,不允许买(或订阅) ,二是由于家庭经济限制,不愿买(或订阅) 。三 学生可支配的课外阅读时间少在小学课程设置上有晨

11、读、午读。按理说,有时间阅读,但现实情况不是这样,学生晨读午读的内容几乎是课内文章。而课余时间.双休日早已被作业抢占一空。 (虽说减负多年,但学生课业负担仍然很重。 )甚至有些小学,在升学率的驱使下,课余时间被有强烈责任感的班主任“合理”的分配给了各学科。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哪有可读的时间?四 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绝大多小学生在阅读中没有圈点勾画的习惯。他们只是一种消遣式的阅读。端着一本书,不动笔,甚至于不动脑,盲目地浏览。当合上书本时,脑中什么也没有。这样的读书方法能有多少受益呢?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小学生阅读面窄。笔者曾就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有关常识,对我校五年级学生作过问卷调查。结果

12、令人吃惊,居然有 50%的学生对这些名著了解甚少。那么对于其他的著作,学生的了解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鉴于现状,谈何做到这些呢?改变小学生的阅读状况,迫在眉睫。所以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来说,如何切实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三、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和能力培养的对策思考。一、遵循一定的原则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参差不齐,但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能拓展其视野,陶冶其性情,普遍提高其课外阅读能力,这一点是语文教师的共识。因此我们体会到,只有认真

13、分析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时,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指导阅读与教学心理学相结合的原则指导阅读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段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其阅读兴趣的指向亦有所不同。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兴趣处于第一阶段(7-10)岁,一般来讲,这阶段的学生喜欢读童话、寓言,卡通等趣味浓的通俗故事。第二阶段(10-12)岁,而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和科幻小说等多感兴趣。由此看来,对小学生进行扩大课外阅读量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要学习知识是采用最

14、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来完成的,是一种高效率的认识过程。学生要以最简捷的途径获取知识,只有依靠教师的传授指导才能完成,否则,学生只能是个“自学者” ,必须经过艰难、漫长的认识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阅读也不例外。学生的阅读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爱好”的老师,根据这一特点,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应不同学段心理特点的读物是必不可少的。如低年级的学生爱听童话故事,有时几个孩子还悄悄地在一起读童话,演童话,甚至缠着老师讲童话故事,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安排每天中午休息的时间集中组织学生读童话,如读安徒生童话 、一千零一夜 、 螃蟹

15、问路 、 爱出风头的喜鹊等童话书。随着学生年龄的提高,求知欲越来越强,可供阅读的书刊也越来越多,除了向学生推荐适应这一年龄的报刊,如少年报 、中国少年报 、 童心童言 、 儿童时代等,还可以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儿童读物。如三年级学生在课本中学习了不少动人的科学故事,如童第周、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的故事,为了激励学生的志气,建议教师向学生推荐居里夫人的故事 、 科学家故事 100 个等。上完海底世界一文后,教师就向学生推荐阅读有关海底世界奥秘的书刊,激发学生对科学奥秘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的心理结构,使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成为乐于接受的过程。2、阅读与交

16、流相结合的原则课外阅读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阅读为基础。就学生而言,阅读是一种个体的行为。这种个体行为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我们知道阅读的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中,有必要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将阅读获得的信息相互交流,开阔视野,交流思想,分享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和观点后的愉悦。在交流中,应把握好时机,设计好活动方式,以此来进一步促进阅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室里组织了“阅读大王知识竞赛” 、 “读书心得有奖征文” 、 “故事大王演讲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课外的兴趣和热情,必然使得阅读活动更富有情趣和生命力。3、阅读和创作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是人类的本质,人类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力。21 世纪急需要创造性的人才,我们的课外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