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测量1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37771587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测量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测量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测量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测量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测量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测量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测量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量测量 教学实录教学实录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 1 毫米、1 分米和 1 千米 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 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例题 内容例 1 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

2、的关系,与 1 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 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 2 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 3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 4 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 1 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 5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例 6 围绕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 1 吨有多重,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 例 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

3、元中,将要 学习长度单位“毫米”、 “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 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 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2教材编写特点(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 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 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

4、,毫米的认识这部分 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 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 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 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 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 如,

5、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 1 千米等等。(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 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 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 吗?”,将“限重 1 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

6、要先做 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长度和质量观念是合理估测的前提。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 1 毫米、1 分米、1 千米及 1 吨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比如, “1 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 1 圈是 400 米,2 圈半正好 1 千米。 ”以及安排“在操场上量出 100 米的距离,走 一走,看看有多远。10 个 100 米就是 1 千米。 ”等等。这些内容的安排为解决诸如“从学校门口到什 么地方是 1 千米?”等问题奠定了基础。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

7、以便逐步培 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建议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 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 、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 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 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 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 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 当的引导

8、。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 “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 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 1(毫米的认 识) ,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 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 系。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 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注意自主学习 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

9、思考相结合。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 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和 1 千米的 长度观念以及 1 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 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 1 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 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 1 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 1 分米的高度,数一 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

10、合 起来,比如,可以量出 100 米,通过走一走感受 100 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 10 个 100 米就是 1 千米。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排, 如,让学生先估计课本的长、宽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长(宽) ,再测量验证。再比如,让学生说一 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 1 千米,在练习中设计三个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们该怎 样去?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5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部分

11、内容一方面操作性很强,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所以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安排动静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要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之 上,安排的教学活动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6本单元内容可以用 7 课时进行教学。测量教学实录 2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

12、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 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 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 5 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 4 个三 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 2 把小刀那么长。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

13、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 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 (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 厘米,也就是说直尺 以 1 厘米为单位。 )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 1 厘米:那么你知道 1 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 0 到 1,

14、这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2感知 1 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 1 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 1 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 (4)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 2 厘米长吗?(从 0 到 2)从刻度“0”到哪儿是 3 厘米长吗?(从 0 到 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

15、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 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 5 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 1 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 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 (取整数)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 (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

16、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 1 角硬币的 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今天学了什么?测量教学实录 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3 页的例 1 及做一做,练习一第 1、2、3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1 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 1 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 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 1 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 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2)采用小组(建议 4 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 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