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消费保障型产品将成主流

上传人:sha****g00 文档编号:37761420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8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消费保障型产品将成主流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未来消费保障型产品将成主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消费保障型产品将成主流(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14 财经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 吴炜 美术编辑 谭丽娜联系我们 焦点返还型健康险即将停售 2016年9月,中国保监会关于 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 和 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 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 , 强 调保险回归保障, 保险姓 “保” 原则, 规范人身保险产品开发和设计, 要求 人身保险市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并表示, 防止大股东把保险公司 变成融资平台。因此, 部分不符合精 算和监管要求的保险产品一律要求 在4月1日前停售, 其中主要以返还 型健康险产品为主。 从监管内容来看, 主要包括: 提 高人身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水平, 将 人身保险产品主要

2、年龄段的死亡保 险 金 额 比 例 要 求 由 120% 提 升 至 160%; 下调万能保险责任准备金评估 利率, 将万能保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 率上限下调0.5个百分点至3%, 普通 型人身险评估利率3.5%不变; 对中短 存续期业务占比提出比例要求, 要求 自2019年开始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 不得超过50%, 2020年和2021年进一 步降至40%和30%; 不得将终身寿险、 年金保险、 护理保险设计成中短存续 期产品; 对万能型保险要建立单独核 算制度, 单独管理万能账户。停售前不会影响相关兑付 那么, 此前购买了即将退市产品 的投保人, 在此后的返还兑付事项 中, 是否会因为停售而受

3、到影响?昨 日, 青年报记者向中国人寿、 平安人 寿等大型保险公司相关人士询问, 其 表示, 凡是在产品退市前购买的投保 人, 其所有的返还兑付及理赔都会按 照合同签约的条款内容进行, 不会因 产品退市而受到影响。 中国人寿方面向青年报记者表 示, 监管部门的一系列监管新规出 台, 将推动公司产品体系的进一步调 整与完善, 这有利于公司深入推进产 品多元化发展。对于未来的产品推 出方向, 中国人寿方面表示, 将加大 保障型产品的创新力度, 大力发展保 障型业务,“此次产品的调整将更好地促进公司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但 目前具体的升级产品尚未推出, 公司 方面现在正在筹备过程中。 ” 平安人 寿相关

4、人士也向记者表示, 未来返还 型保险将退出市场, 消费保障型的产 品将会成为主流。 ” 值得注意的是, 在停售倒计时阶 段, 不少保险业务人员将即将停售的 产品 “包装” 成性价比高的产品, 让客 户进行最后的 “抢购” 。险企风险防范能力将增强 有保险业内人士指出, 保监会此 番整改, 是为了对抢市场份额而恶性 竞争、 没有利润的 “赔本赚吆喝” 的产 品要进行纠偏, 避免出现利差损、 偿 付能力、 现金流紧张等重大风险事 件, 让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本性。 “针对保监会的要求, 未来, 大多 数新上产品将对身故责任或产品费 率进行调整, 提高产品的身故保额。 此外, 伴随着此次产品的调整, 将

5、会 有不少保险公司顺带完成第三套寿 险生命表的导入。 ” 保险业内人士表 示。根据2016年底, 保监会公布的 第三套生命表, 相较于第二套生命 表, 第三套生命表被保险人群的死亡 率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男性和女性寿 命分别为79.5岁和84.6岁, 较第二套 生命表数据分别提高2.8岁和3.7岁。 相关机构也指出, 未来人身保险 产品定价利率和负债成本也将逐步回 落, 产品激进定价和高结算利率行为 将受到显著遏制, 业务结构将逐步优 化, 保险公司盈利能力、 风险防范能力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预 计接下来以传统型保险为主的原保险 保费收入将出现加速增长的局面, 而 保护储金及投资款

6、将加速下滑。 此外, 保险行业也正在加速分化 的过程中, 低利率环境下以保障型保 险为主的大型险企仍保持着正盈利 且新业务价值增速创新高。在行业 整体调整风格转向保障时, 大型险企 的先发优势显现, 在行业调整期凭借 强大的营销渠道、 精算队伍, 进一步 扩大市场份额, 推出更多以费差为主 的保险产品。青年报记者 孙琪本报讯 尽管公募基金整体规模 1月小幅萎缩, 基金业并非像以往那 样积极申报新品, 来自证监会的公开 信息显示, 今年1月, 110余家公募 公司仅仅申报了47只新品, 2月以来 申报的新品数仅为10只, 公募新品 申报热情大减的背后或是监管政策 正在发挥作用。 据悉, 监管层在

7、产品注册审查中 发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此, 去年12月, 监管层下发了 “关于公募 基金产品募集情况的通知” , 明确自 2017年1月起, 对存在超期未募集产品数量达到或超过已批复募集基金 产品总数的60%的基金管理人, 再次 申报基金产品、 短时间内大量申报基 金产品、 存在较多同质化基金产品未 募集而再次申报同类型产品、“迷你 基金” 数量较多等六种情况的基金公 司, 将由有关部门派出机构进行现场 核查。 按照此文件精神, 众多基金公司 暂时不能上报产品, 本报记者查看了 公开资料, 二月仅建信、 中欧等公司 申报了少量基金公司, 申报潮不复再 现。在部分基金公司大力去 “库存”

8、情况下, 延长募集期、 踩线成立的情 况或将继续持续一段时间。青年报见习记者 洪伟本报讯 一季度以来, 基金业一 直面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公 募基金经理离职潮。据不完全统计, 今年以来, 已先后有5位基金公司总 经理离职, 共300多只基金的基金经 理公告离任, 在备受关注的离职人员 队伍中, 也不乏一些公募老将的身影。基金经理变更离职潮汹涌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在大资管 时代, 基金行业人才的高流动性趋势 越发明显。 进入 2017 年以来, 公募基金行 业已先后有 5 家公司发生总经理变 更。1月20日, 公募老将杨东正式宣 布离开兴全; 1月25日, 杨兵由红土创 新基金副总经理转任总

9、经理; 1月26 日, 宝盈基金发布公告, 称总经理汪钦 因个人原因辞职; 接着是海富通总经 理刘颂因个人原因于2月3日离任; 此 后的2月14日, 华润元大基金公告, 总经理林瑞源因个人原因离任, 孙晔 伟将接任总经理职位。除了总经理之 外, 基金公司其他高管更换也颇为频 繁。据不完全统计, 今年已经有华商 基金副总经理刘宏、 中金基金督察长 沈芸、 兴银基金副总经理郑泽星和卢 银英、 大成基金督察长杜鹏、 新华基金 副总经理林艳芳等离任。相对于公司高管, 基金经理的变 更潮则更加汹涌。据Choice数据统 计, 截至昨日, 已经有 300 多只基金 发生基金经理变更, 其中包括宝盈基 金经

10、理彭敢、 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吴文 哲、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经理何景风 等。在长长的离职队伍中, 除去 “奔 私” , 业绩不佳导致投研人员调整、 公 司治理结构不佳、 行业竞争加剧、 私 募政策放开等也是重要原因。理性看待基金更换掌舵人 业内人士表示, 基金经理变更对 基金的影响要分别来看。如果是公 司内部岗位调整, 一般对基金投资影 响最小、 或基本无影响。适度的变动 可以促进行业发展、 实现优胜劣汰, 但频繁变动、 特别是明星基金经理出 走, 会使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 不但会影响到基金的潜在收益以及 持续诱人的利益, 另一方面也会给公 众产生行业和公司不稳定的印象, 影 响基金市场的持续健

11、康发展。 基民如何应对, 要看基金的类 型, 如果为指数型基金, 尤其是被动 跟踪指数的基金, 处理起来相对较为 简单。基金经理离任, 对基金的影响 较小, 一般如果市场没有较明显变 化, 仍可以继续持有该类基金。除非 部分继任基金经理, 指数投资能力明 显较差, 才考虑赎回。返还型健康险4月1日前停售 未来消费保障型产品将成主流监管 “严值” 高, 去库存压力大 公募基金新品申报趋缓公募基金再现离职潮 今年300余只基金更换掌舵人青年报记者 孙琪本报讯 二月二龙抬头, 近期证 监会与保监会频频联手, 雷霆打击大 鳄的不法投资, 并表示还将持续, 投资 界纷纷认为监管之后, 投资业的春天 即将

12、到来。上周末, 众多知名私募大 佬齐聚沪上, 参加朝阳永续举办的私 募基金风云榜颁奖盛典, 总结2016年 的成败经验, 分析2017年的热点趋 势, 并分享自己对后市的观点。 巨杉资产基金经理黄金香判断 2017年经济将从复苏走向繁荣, 因此周期越强相关的品种越被看好, 尤其 是供给没弹性的周期性行业, 比如钢 铁、 航空、 小部分的化工子行业。 菁英时代董事副总裁吴小红则 表示她看好两类企业机会: 一是龙头 企业, 二是真正进化转型升级的公司。 观富资产总经理詹凌蔚则表示, 判断2017年大的投资格局, 不是以行 业为主要的划分依据, 可能是以个股 为划分依据。在不好的行业当中也有 优秀公

13、司给投资者机会, 但在好的行 业当中, 一些二、 三线公司也会被供给 侧改革淘汰掉, 没有机会。投资界纷纷认为监管之后 投资业的春天即将到来随着保监会的监管趋 严, 部分不符合精算和监管 要求的保险产品一律要求 在4月1日前停售, 其中主 要以返还型健康险产品为 主。青年报记者从多家保 险公司了解到, 凡是在产品 退市前购买的投保人, 其返 还兑付及理赔内容均不会 受到影响。这也导致在产 品停售的倒计时阶段, 不少 保险业务人员将即将停售 的产品以性价比高吸引客 户, 让有意向的消费者进行 最后的 “抢购” 。有业内人 士指出, 未来返还型保险将 退出市场, 消费保障型产品 将成为主流。青年报记者 陈颖婕周培骏 制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社会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