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知识细化)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759439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知识细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必修一(知识细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必修一(知识细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必修一(知识细化)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必修一(知识细化)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知识细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知识细化)(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22012 学年高三复习资料学年高三复习资料 必修一必修一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第 1 1 课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一、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朝(禹) “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二、西周的分封制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2分封的对象和主体: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诸侯的义务权利: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

2、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4评价:A、积极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B、消极影响: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5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 权利与义务相结合6崩溃:A、时间:西周后期B、原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

3、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特点: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

4、级。24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四、礼乐制四、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和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

5、彩2等级森严3神权与王权结合4最高执政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第第 2 2 课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前 221 年,秦王赢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王朝。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内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内容、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监察

6、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作用: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权独揽;减少决策失误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1)背景:历史原因:分封制的弊端(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分裂割据) ;现实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建议);实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2)内容: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3(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相同点:目的:巩固自己的统治;性质: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都在一定时期内

7、产生过积极作用不同点:分 封 制郡 县 制官员产生方式世袭产生,有封地 皇帝任免,无封地 划分标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与中央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影 响易形成分裂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A、对秦朝: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有利于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B、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消极:秦朝依靠

8、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质特点:君主专制)(1)产生根源: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思想根源:法家思想;(2)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专制主义: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中央决策方式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

9、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别:a.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

10、专制体制。联系:a.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b.专制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第第 3 3 课课 从汉制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制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发展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地方管理制度演变1、汉朝:郡国并行制度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2、唐朝:设置节度使,后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3、北宋:(1)措施: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2)影响: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

11、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行省制度影响:对当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中央官制演变、汉:中外朝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唐

12、朝:三省六部制形成: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运作程序: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礼部5(主管礼仪) 、吏部(主管官吏) 、户部(主管户口) 、工部(主管工程) 、兵部(主管军事) 、刑部(主管刑法)影响: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北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军政)合称“二府” 。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三、

1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依据:品德和才能】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 【依据:门第 】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 【依据:考试成绩】4.评价科举制积极: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二)发展规律: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

14、趋向公开公平 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第第 4 4 课课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1、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2、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

15、的措施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明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61 1、中央:废宰相,权分六部,后形成内阁制、中央:废宰相,权分六部,后形成内阁制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权(根本原因)影响: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弊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也易造成太监乱政。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A、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B、形成的过程:(略)C、职权: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票拟:

16、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 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D、机构性质:非法定的内侍机构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原因:行中书省权力过大 职能: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清初中枢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南书房(皇权一度衰弱)2、军机处设置专制顶峰(雍正)原因:用兵西北,为了保密 (直接原因)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限制(根本原因)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特点(地位、人员确定、职能、机构设置、决策) 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