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反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745517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和千克》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克和千克》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克和千克》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克和千克》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克和千克教学反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分辨物体的轻重,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活动中要让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基本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才能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克和千克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认为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要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

2、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达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难点的:1、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所以整节课的设计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研究操作实践的“源”。在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我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超市购物,通过调查了解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

3、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 2、关注过程、关注过程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找一找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知和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1)在教学克时,我让学生通过掂一掂 1 个 2 分硬币的重量,让学生初步感知 1 克的重量。再通过说

4、一说、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 克等活动,让学生掂一掂 1 个小扣子、小夹子、1 粒豌豆的重量,充分感知1 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 1 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 1 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通过 “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 1 克到底有多重,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2)学生在建立起 1 克的质量观念之后,让学生再亲自掂一掂 1 袋 500克的盐的重量,把 2 袋 500 克的盐合起来,重量又是多少呢?1000 克。掂一掂 1000 克的盐有多重?让学生初步感知 1 千克有多重,并帮助学生形成 1 千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活动

5、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知道1 千克=1000 克。为了使学生对 1 千克建立较深的印象,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 1 千克。学生能用“。”、“。”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 1 克和 1 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3)在学生形成 1 克和 1 千克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 1 克和 1 千克的重量有什么区别?让学生体验到 1 克很轻,1 千克比较重的质量观念,明白比较轻的物体适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

6、体适用千克作单位。使学生对 1 克和 1 千克的实际“大小”形成了鲜明的表象,进一步加深巩固了学生对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4)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能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给各种物品选择合适的单位,这说明学生已经能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3 3、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

7、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 1 千克棉花和 1 千克铁的重量比较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 1 千克和 1 克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 1 千克重,有的比 1 千克轻,有的和 1 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 1 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 “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