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案例分析 (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727752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花雨》教学案例分析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桂花雨》教学案例分析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桂花雨》教学案例分析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桂花雨》教学案例分析 (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桂花雨》教学案例分析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花雨》教学案例分析 (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花雨教学案例分析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阅读的灵魂,凝聚着作者生命情致的作品需要读者主体情感的积极投入才能映射出它璀璨的光芒。 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桂花雨 ,是一篇情感浓郁、意蕴丰厚的散文。因此,培养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是我本节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如何利用好课文的作者介绍使学生深入理解散文情感,而不仅仅是学生死记硬背的文学常识,是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所思考的。 【案例描述】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在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

2、花”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导入课文时只粗略地介绍了作者琦君是浙江温州人,借以引起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下面是课堂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幻灯片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师:难道杭州一山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理解母亲吗? 生 1:杭州的桂花也很香,但是因为母亲离开了家乡,却仍然忘不了家乡的桂花树。 生 2:桂花树是自己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树,是从小的乐趣所在。 出示: 这里的环境再好,也( ) 。 这里的生活再好,也( ) 。 生 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里的环境和生活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生活那样让人怀

3、念。 师: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生 1:有过,家乡的水特别甜。 生 2:这里的桔子再好吃,也比不上我们安徽老家的桔子甜。 师:有没有一些诗人也表达过这样的情感? 生 2:我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月是故乡明,人呢? 生 1:人是故乡美。 生 2:人是故乡亲。 师: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为什么会如此思念故乡吗? 幻灯出示:琦君( 1916 年 7 月 24 日 2006 年 6 月 7 日 ) ,1916年生于浙江温州。现当代台湾女作家。1949 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琦君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 30 余种,小说作品中有比较著

4、名的橘子红了 。 师介绍:我们的课文桂花雨写于 1976 年,也就是琦君到台湾的十七年后回忆起家乡的桂花写作而成的。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 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第一单元所学的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 ,而琦君笔下的江南,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出示并配乐朗读: 烟

5、愁中写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用得何等精妙) ,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琦君去台旅欧访美,喝过各种各样的水,也爱喝矿泉水,但又怀疑外国的矿泉水不是

6、天然的,而且, “说实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矿泉水,饮啜起来,在感觉上,在心灵上,比起大陆故乡的山泉来,能一样的清洌甘美吗?”(水是故乡甜 ) 乡思里,作者写 到:“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 【案例思考】 读桂花雨 ,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本课设置为一课时,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我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回归生活,启迪学生感悟文本的意旨。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孩子自呱呱坠地到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

7、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新课程同样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来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从而加深对新知的理解。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而本校学生多来自五湖四海,虽然他们年龄较小、离家未久,但原先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与本地有较大差异。我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离开家乡的经历,来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这种让学生联系生活来体会的感悟也会更深。 二、整合作者资料,引

8、导学生获得文本的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关注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还需要注意文本内容与作者背景资料的有机整合。课堂中围绕作者家乡桂花的“香” ,首尾呼应的两次介绍作者。导入时介绍琦君的简介,结束时介绍琦君浪迹天涯、品读琦君的思乡散文,细细品味琦君一生,进入创设的思乡情境之中。从浓浓的桂花香到浓浓的故乡情,层层递进,是为了把学生从“闻香”带入到了作者琦君“思乡”的精神家园。不但创设情境,更要铺设思维坡度,为学生进一步良好阅读搭设“脚手架” 。更是借此将作者的这种思乡情,升华到对祖国大陆母亲的思念之情。 当然,本堂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学生主体性不突出。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

9、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课堂本该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更何况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让学生在前面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学习,教师组织交流。但本节课我没能完全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再加上课堂提问设置过多,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逐步深入,还是站在一个以教师为主要引导的位置上。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本课可以是围绕课文重难点提一个中心

10、问题,让学生自己开展思维,给予学生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才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二、教师课堂教学激情不足。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本人可能由于以前都执教中学课堂,更习惯于理性分析。而作为小学生课堂,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情感投入来带动课堂氛围,在语言、表情上的生动变化能提起学生兴趣。 三、学生课文朗读不够。对于五年级学生新学一篇课文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达到读正确、通顺的效果;第二遍能理解课文大意,概述课文内容;第三遍能领会课文思想感情,找出有感悟的地方。本堂课只设计了一处通读全文的地方,并且要求学生完成理解概括的任务,前面课文读的太少导致学生对课文的不熟悉以及后面理解全文有难度。同时,本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太少。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重点语句中的思想感情,并且指出需要注意的字词,教师在旁适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以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