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_671960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703486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_671960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_671960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_67196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_67196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 6, 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 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 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 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 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 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 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质疑、解疑的过 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懂课文。2、从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

2、为变 化两个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我” 对老妇人的感激与敬佩之情。重难点: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 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学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 可谈:一、 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 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然的进 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目的

3、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课 题来进行阅读的方法训练。二、 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 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 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 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 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 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 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 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

4、。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三、 补白训练恰到好处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 一个补白训练,在学生感悟到老人特殊方式的鼓励与帮助之后,让学生写一些 想对老人说的话,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 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的文章。四、质疑贯穿整节课,形式多样,如课题质疑、随读质疑、根据学生的回 答质疑等等,因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必有议,有议必有得。语文课 堂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以及阅读的方法。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成功之处,例如:1、 课的伊始,没有很好的拽住学生的质疑,当学生提问到“为 什么是唯一的听众?”时教师应该把问题抓

5、住,顺势引出“唯一的听众对我有 什么影响呢?”而导入第二环节的学习,这样就使教学流程更加自然顺畅。2、 在处理老人与“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一问题时出现故障, 课后分析原因应该是教师问题设计不准确,如果提问“我是在怎样的情绪下与 老人相遇的?”然后让学生读文章第二自然段,学生对课文有一个了解之后就 很容易回答了。或者是老师用一句过渡语直接引出“我”沮丧的心情。这样就 能省一点时间。3、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师的提示问题不恰当,课堂上我 才猛然间感到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生说不出什么,所以在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时 教师又增加了新的问题,给人一种脱节的感觉。如果问:“老人在什么情况下 讲的这些话,为什

6、么要说这些话 ?我听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可能就不会出 现教师过多提问学生满头雾水的现象了,学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谈了。不至 于出现教师苦苦的追问也出不来自己想要的答案。其次,这一环节没有给学生 充足的时间深入的读课文,我感觉把语言单拿出来体会效果不好,应该放置语 段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这过程中要穿插读的训练,因为书读百遍其 义自见。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老人的用意。在处理老 人的神态描写环节也同样犯了这一个毛病,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三个不平 静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虽然补白训练比较新颖,但是学生说的不是很恰当, 主要原因在于分析得不透彻。4、 课结尾处,表达方法的

7、总结效果不好,我觉得原因在于教师 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点拨的不及时,强调得不明显,也可能这个总结放在这一 环节就不合理?虽然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可是我觉得它能让我思考的东西却很多:1、针对这节课而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吗?应不应该把老人的语言、 神态与我的心理变化放到一节课上来解决,今天的课堂告诉我这样显然是内容 太多了,但不放到一堂课上就感觉不是一个整体。或者是把表达方法的落实与 训练放到第三课时来完成可以吗?好不好?2、第二课时都应该干些什么?高效课堂应高在哪?3、通过上课感觉出来学生不会阅读文本,不会分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 关系,老师提出问题不知从何入手来解决,没有任何方法。这一现状正是导致 学生阅读水平低下、作文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在想我的语文课该怎样 上,每一节课都该给学生些什么?4、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细节的处理, 导语的设计、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等等。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 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