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98938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7、《短文两篇》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7、《短文两篇》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7、《短文两篇》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7、《短文两篇》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7、《短文两篇》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7、《短文两篇》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7、《短文两篇》导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727、短文两篇、短文两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以读代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

2、课时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基础修行,自主学习1、作者链接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

3、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2、文体知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3、背景回望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4、字音字表:给加点的字注意。陶弘景( ) 夕日欲颓

4、( ) 沉鳞( )竞跃( ) 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词语理解(1) 、字词含义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2) 、翻译句子: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三、探寻脉落,整体驾驭6、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7、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四、语言赏析,深层审美8、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9、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10、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个画面?试写一段赏析文字。五、写法论道,哲思启迪11、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5、六、情感体验,抒写心扉1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1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七、检测练习,展示反馈阅读下列两则短文,完成 1416 题。【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

6、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补充去月上月。14、解词(1)晓雾将歇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 仆去月谢病 (4) 岂徒语哉15、翻译(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16,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分:写景 四时之景 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平视:青林翠竹(色彩美)晨昏之景 猿鸟乱鸣 (动态美)总:抒怀 欲界之仙都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

7、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以读代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8、,激发兴趣“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是谁?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基础修行,自主学习1、作者链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

9、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 ,仅 83 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2、背景回望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 年)2 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 ,便“自放于山水之间” ,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3、字音字形: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

10、词语理解(1)解释重点字词:念: 寝: 但: 户: 相与: 闲人: 空明: (2)流利翻译: 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探寻脉落,整体驾驭5、填空。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 图,创设了一种 的意境。6、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个层次大意。四、语言赏析,深层审美7、 “欣然起行 ”中“欣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表现人物怎样的特征? 8、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9、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五、写法论道,哲思启迪10、 “庭下如积水

11、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燃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六、情感体验,抒写心扉11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12、本文记录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七、检测练习,展示反馈13、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号 ,是 (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 ,都被列入“ ”之中。14、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举例注明作者。15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写景:月色如水 清(澈)竹柏藻、荇(透)明抒情:1

12、、贬官的悲凉、落寞2、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3、对世人追逐名利的慨叹短文两篇答案 答谢中书书 6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7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8 对偶 9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 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11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 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12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 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13、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13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 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 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14 略 15 略 16.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 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 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4.理解:远离尘 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 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 倡。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5、填空。 全文

14、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 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6 答:记叙、描写、议论。第一层, (1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记叙, 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 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 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 点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 7 答:(1)愉悦的样子 (2)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能自得快乐,体现了 作者的豁达。 8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的复杂 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 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9 答:明月是常有的,美景也是常有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 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被贬却能从随 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好文章,表现出作 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10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燃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 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1 起行(欣喜之情) 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