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7694998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统计与概率”备课与教学难点解析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统计学家之一 C.R.劳先生在他的统计学哲理论著统计与真理怎样运用偶然性中指出:“在终极的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诚哉斯言,我们关于新课程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判断,就是建立在我们的统计基础之上阅读的统计、实践的统计、思考的统计。一、统计与概率,小学数学的三分之一?原来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只有统计而没有概率,并且只占很小篇幅,可以说都属于古典统计学范畴。一方面,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重整合轻分析,重人伦轻自然,重义轻利,重道轻器有关;另一方面,在计划

2、经济时期人们遇到的更多的是确定的对象,没有感受到统计与概率的必需。而在标准中,“统计与概率”与历来数学教学中重量级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三分天下(实践与综合应用并不是独立的教学内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而数据则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生活已经无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了学生的面前”,报刊中大数、百分数、图形图表出现的比例越来越高便是明证。图表本是统计的一部分,自不必说。许多大数、百分数本身也是统计或推断的结果,可以说他们的背后还是统计与概率。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字信息,具有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数字社会公

3、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如威尔斯所预见的那样:“就像读和写的能力一样,将来有一天统计的思维方法会成为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统计与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进行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其次,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中会涉及解决问题、计算、推理以及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图形等许多数学知识。实际上学统计与概率的同时又复习、运用了过去的旧知识,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以不确定性为研究对象的统计与概率有其固有的思想方法,它有别于讲究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数学家阿蒂亚曾经

4、说过:“代数是有序的逻辑,几何是看得见的逻辑,概率是无序的逻辑。”不少研究表明,如果学生缺乏对随机现代的体验,往往很难建立这一观念。所以有必要在学生系统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前,在小学里积累丰富的对随机现象的经验。二、是“统计与概率”,还是“统计概率”?尽管小学数学把统计与概率放在了一起,但是我们往往还是认为二者不太沾边:小学教材中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我们都能清晰地把它归为统计或归为概率。的确,在统计学的诞生之初,与概率无甚关联。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是一门“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分析和解释的科学”(兰登书屋大辞典)。两部国际权威辞典对统计学的看法有相似

5、之处,那就是强调数据,强调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及解释。统计学最初来源于国情普查。国家管理中需要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比如对人口、土地、国民收入、各种税收的统计等。14 世纪左右,随着航海业在欧洲兴起,航海保险业开始出现。为了合理地确定保险金与赔偿金,需要了解不同季节、不同航海路线出现事故的可能性的大小,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渐渐人们发现,统计资料中的各种数据大多是偶然现象的反映。于是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概率论的有关知识被引入统计学,构建了现代统计学。与古典统计学相比,二者都是对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但内涵有了显著的变化:本质的区别是后者进行分析的基础是“不确

6、定性”,即“随机”。至于概率论,大家都知道它的“出生”就和赌博有关。但概率论的真正出现源于 17 世纪一次未完成的赌博,双方为最终赌金的分配争执不休,于是写信向当时法国最具权威的数学家帕斯卡请教,这个问题随后吸引了包括帕斯卡、费马、惠更斯等众多数学家的思考和讨论,讨论的结果,惠更斯把它写成一本书论赌博中的计算(1657 年),这就是概率论最早的一部著作。由此一个崭新的数学分支概率论登上了历史舞台。后来概率在社会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许多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率论是分析随机现象的一个数学分支。概率是表示特殊结果在单个场合出现的可能性的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概率论是数学、统计

7、学术语,是分析、说明有关有确定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学科(兰登书屋大辞典)。统计与概率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概率论是现代统计学的根据:因为统计总是需要通过对样本的统计来推断全体,总要受到实际生活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入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做出错误判断的概率;另一方面,通过频率研究概率需要多次的重复实验,需要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所以概率也离不开统计。已故中科院院士、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陈希孺先生指出:“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分析着重在数量化,而随机性的数量化,是通过概率表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统计学与概率论的密切关系大体上说,二者的关系是:概率论是统计学的理论和方

8、法的依据,而统计学可视为概率论的一种应用。”小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与统计与概率的历史发展是一致的。一开始,统计的对象更多的是确定性的(或者说学习内容是与概率没多大关系的古典统计学),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一册“统计”中,统计的对象是全班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它们在数量上是确定的。利用统计对象的确定性教学统计表,不仅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简单统计表。随着学习的深入,统计对象更多地具有随机性。例如,“估计你们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个月内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通过实际调查验证你的估计。”在该统计活动中,统计对象塑料袋的总数非常大,统计起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和物力

9、。此时,就可以渗透抽样统计的方法,帮助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对象。这里,统计对象可以是全班同学家庭的某些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或部分同学家庭的某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随着学生相关知识的增多,统计与概率越来越密不可分。例如,标准第 29 页例 7,“调查两支球队以往比赛的胜负情况,预测下场比赛谁获胜的可能性大,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样的教学是建立在随机现象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能够用统计的方法收集有关两队以往比赛胜负的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推断下场比赛的胜负。三、统计=计算制图制表?在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统计被演绎成繁杂的计算和枯燥的制图制表。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计算、画图等工作不应该再占据学

10、生过多的时间,事实是它们也远非统计教学的核心。小学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统计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到统计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的方法、分析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我们以为:对于小学教师而言,理解什么是“统计”,了解统计的发展历史,了解不同统计的作用,明确小学阶段的统计学是描述性统计等非常重要。观念的形成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建立统计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师布置的

11、“任务”,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没有问一问做这些的意义。首先,关于收集数据。我们发现,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收集数据的具体细枝末节的方法上,比如:多样化的符号表达,画“正”字记录等等。当然,这些对初学统计的小学生而言不容忽视。但我们认为,首要的一个问题是应该收集什么样的数据?显然,是能够客观反映背景的“好”数据。这是决定统计成败的关键。获得“好”的数据,一是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对实际背景已有的经验。比如要预测某一天的天气情况,我们可以收集历史上相应的天气的数据。以下两种方法哪种更恰当呢?一、收集近三十年该日期的天气情况;二、收集近三十年来相似卫星云图的天气情况。根据我们的经验,“天气情况与

12、卫星云图有很大的相关”,我们就会选择一者。二是采用简单的方法。简单的方法往往可以节省很多统计成本。这方面有一个很经典的统计案例:1997 年香港回归,民心民意到底如何?只收集一项数据的调查(回归前后市民关于“你是哪里人”答案的比较)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简单需要把握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的本质,这一切依赖数学化。其次,关于数据整理。统计图表的格式和绘制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但绝对不是整理数据的全部: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让统计教学的重心转移,即数据整理后首先需要面对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对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再次,关于数据描述。主要包括集中趋势的

13、描述和离中趋势的描述两部分。小学阶段只涉及前者。集中趋势,就是指整体水平,一般用平均数来表示,有时也用众数、中位数等描述。这里,需要强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首先,它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以用来说明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典型情况;其次,它可用来进行数据之间的比较。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特点的把握,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学生往往因为对平均数和通常的“平均分”分辨不清,不理解平均数的假设性,误以为真正的移多补少。导致学生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平均每户 3.1 人,人数怎么会有小数呢?”“足球比赛比分是 2:4,平均每队的进球数是 3,两队是对抗性的,怎么可以平均呢?”最后,关于数据分析。信息时

14、代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数据,经过形象化处理得到的统计图表,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视觉冲击,所谓的“读图时代”便源于此。为了能在这个“读图时代”更好地生存,就必须能从大量的“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作出独立的分析,并理智地对待新闻媒介、广告等公布的数据,对数据的来源、收集方法、呈现方式、由此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下面摘录的是石雪纳老师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统计表”一课的片段,我们一起感受统计的全过程。师:刚才大家交流了生活中的统计表。现在有这么一件事:小明的奶奶有一天来到学校,反映作业负担太重,说孩子前一天写作业整整用了 90 分钟。校长听后请奶奶先回去,并跟奶奶说,明天我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同学们

15、,你要是校长,接下来你会做些什么呢?生 1:我要是校长,我会去问老师是否昨天留的作业太多了。生 2:你问了老师肯定说不多,我想应该让老师把昨天的作业做一遍,看看是不是要很长时间。生 3:那不行,你想啊,老师是大人,而小明是学生。大人知识那么多,做题肯定比小孩熟练,时间一定短呀。不能这样比!生 2:哎,你说的对呀,那我们就找一个学生来做。生 4:那万一你找的这个学生也很慢呢?或者他是班里作业最快的学生,怎么比呀?生 2:那,我们多找几个人不就行啦?生 4:这还差不多!师:看来大家的最终意见是要把小明的作业时间和别的同学比较一下,对吗?我这里就有一张全班同学作业时间的记载表,来看看。师:校长拿着这

16、个表格就想了:这么多数,奶奶的眼睛不都看花了?需要整理一下。你觉得该以多长时间为一段进行统计呢?生 1:我看按照时间长短进行排列就能看出来全班作业时间的情况,不用分时间段。师:这方法可以,但是为了奶奶看得更清楚,我们是不是可以分段来统计呢?生 2:对,我看 30 分钟一段就行。生 3:10 分钟一段也行吧。生 4:15 分钟一段也行!师:大家说的都可以,一般在时间间隔比较短的时候我们采用 15 分或 30 分一段。投影出示:师:这张纸上有两个不同时间段的统计表,各组也有。一会儿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统计就可以了。下面咱们小组比一比,看哪个组最先做好统计。(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统计的?生 1:我们组选择的是第一个表格,大家分工合作,一个人负责统计 15 分以内和 61 分以上的,因为这两个时间段人比较少,少一个人负责就够了;一个人负责统计 1630 分的;一个负责统计 3145 分的;一个负责统计 4660 分的。最后大家再汇总,填写到表格里。生 2:我们统计的结果是 15 分以内 1 人,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