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之苏轼书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694884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鉴赏之苏轼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书法鉴赏之苏轼书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书法鉴赏之苏轼书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法鉴赏之苏轼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鉴赏之苏轼书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法美学之苏轼书法苏轼书法列为宋四家之首,富于才情、善于抒情的苏轼书法,天真烂漫,是宋代书法中最长于抒情的书法艺术。他学养深厚而又极富才华,一生历尽坎坷,但豪放乐观,他的书法也体现出这种精神。考其书法,“东坡先生少日学兰亭,中岁喜学颜鲁公”(黄庭坚语)。据介绍,佥判凤翔时写的亡伯父苏涣诗帖是较早的作品,小楷诗稿,此帖极具典型的晋人小楷风味。熙宁年间在京时写的治平帖,赵孟頫认为“字画风流韵胜”;判杭时的钱塘帖、知密时的乞超然台诗帖、知徐时的黄楼帖、知湖时的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等都是任情纵意,字字断还欲连的小行书,真正的兰亭风格。在黄州以前,苏轼的书法主要是继承二王,继承传统,典型的晋人风格。他

2、早有革新精神,一直反对唐人讲究法度的条条框框,提倡书法艺术要摆脱传统束缚,意之所至,自由创造。前赤壁赋卷,是苏轼手抄赤壁赋送给友人钦之的,是其文章境界的最完美的书法表现形式。苏轼书法一直以二王为准则,但此时经历过乌台诗案后,他的人生观改变了,他的书法面貌也随之改变。他抛弃了兰亭序那种风神潇洒、高雅华丽,而将最真实、最质朴、最自然的方式表现心灵。试比较前赤壁赋卷和兰亭序:前者字扁阔而卧,后者字瘦长而挺;前者笔沉而迟,后者笔轻而健;前者墨厚而凝,后者墨活而灵;前者全用中锋显拙,后者参用侧锋而多姿。前赤壁赋卷表现出的特点是字形扁阔丰肥,左秀右枯,用墨必浓,成为苏轼别于前期书法,也有别于前人书法的苏体

3、特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评论说:“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黄州寒食诗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内容为作者自作诗,诗作是苏轼罹难文字狱后被贬黄州,生活困顿潦倒的真实写照。该帖为手卷形式,其用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可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复婀娜”,故有“苏书第一”之称。诗文全篇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

4、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衔”字的竖钩微微弯曲,方才未了,“纸”字的一竖一下来,只有一泄千里之势,线条随着感情变化,感情随着线条宣泄。“春江欲入户”一行,气势充沛,扑入眉宇。“病起头须白”,其书法纯任自然,随字势与情感变化。如音乐之有旋律,如诗律之谐声律,如诗词的“仄仄平平仄仄”。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苏轼将诗句中的心境情感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

5、怪黄庭坚为之折服,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此外,在黄州写的手札、序跋等书法作品,也是宋人尚意书法的杰作。新岁展庆帖是写给陈季常的书信,更多地表现为尺牍上的抒情尽意之美,一封短简,几行问候,书迹优美,包含深情美意,令人珍惜。苏东坡这一篇贺新年的书迹,醇厚婉美,自然劲秀,真情透于笔端,令人白看不厌。董其昌誉

6、为“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至主薄曹君尺犊、获见帖、一夜帖等抒情小品,长短错落有致,具有强烈的形式感,是宋人尺牍中的精品。苏东坡对自己有别于晋人、唐人的尚意书法也颇珍视和自负,曾书“此纸可裁钱祭鬼,东坡试笔,偶书其上,后五百年,当成百金之直。”自负之态跃然纸上。苏东坡秉持“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评草书)的艺术创新论。创新是为了确立一个书法家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其自我意识,而非他人意识。但创新并非无源之水,苏东坡的创新论中,既追求新意,也向古人吸取精华,也即“自出新意”和“不践古人”的辩证统一。他还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王维吴道子画)也就是说,“出新意

7、”、“豪放”必须出自“法度”、“妙理”之中,才是艺术创新的准则。 苏东坡在创作上主张重神轻形。苏东坡的一首诗云:“心存形声与点画,何暇复求字外意。”(小篆般若心经赞)明显表示了对形质的轻视。为此,他学习古人书法时,往往不拘形质,以意为之。西楼帖中有他临的王羲之草书,他自跋云:“点画未必相似,然颇有逸力风气。” 苏东坡的重神轻形与其“寓意”说非常有关。他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次韵子由论书)“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苍舒醉墨堂)综观苏东坡一生的艺术成就,贯穿其中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自然天真、不事雕琢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书法精神。“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苏轼的艺术创作讲究遵循“自然”,处于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而不应当刻意雕琢粉饰,于法度上锱铢必究。不求工而工,无意于佳而佳,这种自然天成的淡雅之美正是苏轼所苦苦追寻的书法美学理想。【参考书目】1中国书法,任德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第 1 版.2东坡题跋,许伟东注释,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年第 1 版.3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年第 1 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