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与中国文化讲义纲要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694671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诗学与中国文化讲义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诗学与中国文化讲义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诗学与中国文化讲义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诗学与中国文化讲义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诗学与中国文化讲义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诗学与中国文化讲义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诗学与中国文化讲义纲要(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诗学与中国文化中国诗学与中国文化讲义纲要讲义纲要(郭持华编制)第一讲 概论一: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一: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1诗是中国古代文艺的最主要类型 2诗与人的身份、学识、涵养 建功立业扫荡天下大济苍生以展宏志;诗词曲赋琴棋书画风花雪月以娱人生。 3诗与小说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4诗与禅宗、与卦命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个偈体现了两种修行的境界,神秀的境界是:修身,修心,克制欲望的层面,而慧能的境界是:无身,无我的境界。 无名(宋尼姑):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垄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

2、头已十分。 卦命:小子早趋庭,青云久问程。贵人来助力,花谢子还成。 (此爻主孝子获福。出而谋 为。自有贵人相助。花落宝结。喜气盈门。 )5诗与对联文化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文学形式,雅一点称之为楹联,俗一点叫它是对子。追溯它的历史,则源远流长,直可攀于五代;考察它的应用,则三教九流,多曾见于各处:既可题于园林亭榭、寺庙祠宇,又可用于婚丧寿挽、门宅店市。真可谓“浅深皆成趣,雅俗均可赏” 。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

3、,受到教益。 苏小妹:双手推开窗前月,秦观:二:中国诗学的整体特征二:中国诗学的整体特征1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1)从经济形态上看,是农业型社会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希腊社会的商业型经济 诗经与荷马史诗 (2)从政治形态上看,是宗法制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地、直接地表现为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关系,即以纲 常伦理、上下尊卑为核心的亲族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和、协调;社会的次序、 等级主要依靠伦理道德来维持,而不是外在的法律、法规。 希腊社会:政治民主制度 梭伦法典22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性格和传统精神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性格和传统精神 (1)

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侧重人与自然的融洽与亲和,强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天人二分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儒家追求“主客合一” 。在价值上,实现人与天、地的三者合一。 孟子 “尽心、知性、知天” ,中庸进一步发挥“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通过对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而在价值上取法于天地,从而在价值上与天、地合一,这也就是儒家学者们常讲的天、地、人并列为“三极” ,亦即“与天地参” 。 周易讲圣人“与天地

5、合其德” ,这里所说的“德”并非现代汉语中所理解的“道德” ,而是广义的“德性” ,或曰精神价值。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命题的是张载:“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 。这里所讲的,其实仍是在发挥孟子 “尽心、知性、知天”的哲学路向,仍然是价值论上的人与天、地的“主客合一” 。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 ,明确把自然作为人的精神价值来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以无为为宗旨,返朴归真,回归到无智无欲的“小国寡民”社会。道教的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向往和追求田园诗般的生活,正如陶渊明

6、的田园诗中所描述的忘我于自然的画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寓居” 。 “深山藏古寺”体现中国天人合一宇宙观 中国寺庙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 “深山藏古寺” ,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 “托体同山阿” ,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的寺庙

7、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 “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 “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 、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 、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乐记乐论篇 ) 、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 ) ,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乐” ,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2)在对人的看法上,重视人的道德情操的完善,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志士仁人的标准。左传襄公十四年:太上立德,其

8、次立功,再次立言。 (3)在思维模式上,强调直觉、感悟而不擅长理性思辨与逻辑推理。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庄子: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闻,闻而非也/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3中国古典诗学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典诗学的基本特征 (1)在文学(诗歌)本质观念上,强调“诗言志” “文载道” ,以“表现说”为正统纲领。 在文学基本特征上,强调情感性而不是形象性。 李东阳(明) 怀麓堂诗话 :贵情思而轻事实。 司空图(唐) 二十四诗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西方:古希腊的模仿说/再现说 3hegel: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目前。 别林斯基:诗歌

9、的本质就在这一点上,即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 (2)在文学(诗歌)的社会功能中,强调情感的熏陶与交流。通过情感的熏陶达到劝人为 善,提高道德品质的目的;通过情感的交流达到人与人亲和,人与自然亲和的目的。 礼记乐记:“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 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文心雕龙明诗篇:“诗者,持也,持人性情” 礼记乐记:“乐者为同,同则相亲”“大乐与天地同和” 论语:“诗可以群” 尚书尧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3)在理论表达方式上,中国文论(诗学)多表现为感悟式的经验批评,或为片言只语, 或为随想偶

10、录,大多散见于文人的交谈、书信、序跋、眉批等等,虽然零金碎玉时有创见, 但缺少大一统的思辨体系。第二讲:诗言志尚书尧典: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简而无傲,刚而无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 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一:关于一:关于尚书尚书二:两个重要的诗学思想二:两个重要的诗学思想1 1要求发挥诗歌艺术的教育作用,培育人的道德品质与思想情感。要求发挥诗歌艺术的教育作用,培育人的道德品质与思想情感。 (1)什么是情感什么是情感? 主体从自己的需要需要出发,对对象的一种态度性的体验和评价体验和评价。 体验:情感的诗意化。意义的深刻化。感受的个性化。回忆、留

11、恋、期待、憧憬,惆 怅、惘然、珍惜、关爱、忧伤、焦虑、欢愉、兴奋、沉醉 需要:需要具有不同的层次。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 评价:评价具有正面反面两种性质。肯定性的情感与否定性的情感。 (2 2) 什么是熏陶情感什么是熏陶情感? ? 给予杂乱无章、变幻莫测、细微幽深的情感以一定的规范的形式,使动物性的情 欲升华为人的情趣;使个人的狭隘的情趣合乎于社会的普遍性的要求,合乎于全社会 公认的尺度。 (3 3) 中国文艺塑造、熏陶出来的情感有何特征?中国文艺塑造、熏陶出来的情感有何特征? 提倡“中庸” ,以“温柔敦厚”为目标,反对情感失去理性的控制而片面地、极端 地发展。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12、;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 从而,中国文艺、诗歌抒发出来的情感有何特征?从而,中国文艺、诗歌抒发出来的情感有何特征? 排斥各种过分强烈的哀伤、愤怒、忧愁、欢愉和种种反理性的情欲的展现,反对 那种狂热、激昂、激烈、震荡的情感宣泄和感官痛快,着重强调和、平、节、度。4西方古典艺术: 中国古典艺术: (5 5) 如何看待、评价此种文艺、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评价此种文艺、文化现象? 自觉地、坚决地排斥、抵制种种动物性本能欲求的泛滥,从而使自然情欲的人化、 社会化的特征非常突出:情欲升华为人与人之间含蓄、微妙的情感;官能感觉转变为 充满人际关怀的细致的社会感受,形成所谓一唱三叹,余意不尽的中国艺术的

13、特征。 过分地强调情感必须接受理性控制,特别是接受仁义礼智等道德伦理的主宰,使 情感处于长久的压抑状态,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生命力合艺术的生命力。2 2提出提出“诗言志诗言志”命题,要求诗歌艺术符合自身的特性与规律。命题,要求诗歌艺术符合自身的特性与规律。 志的考释: 闻一多:从止从心。停止在心上或曰藏在心里。 说文解字:从心,之声。心中所出。 (1) 先秦两汉先秦两汉。 。 训“志”为志向、抱负。一种主体的意向活动:“心之所之”。 旨在强调诗所言说、传 达的东西主要是人在意念上目的上对人自身生存状态及理想人格的一种前景性展望。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从函谷关外入主中原。十余年后,汉帝国勃

14、兴。汉代的毛 诗序是对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 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 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 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变风发乎 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它一方面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坚持了先秦儒家“诗言志” 的观点,另一方面又清醒地认识到了诗与情感的关系,提出“发乎情”,但对情感作了

15、规范: “止乎礼义”。强调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必须受伦理道德的制约,即“以理节情” 。 (2 2)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训“志”为气、情、才、性,突出情感。公元三世纪,汉帝国崩溃,儒家经学在意识 形态中的独断地位随之瓦解。老庄哲学流行之下,玄学勃兴。伴随“人的觉醒”和“文的 自觉” ,魏晋诗歌艺术努力摆脱儒家伦理政治的羁绊与约束,奋力争取情感的自由抒发。陆 机文赋 “诗缘情而旑靡”,钟嵘诗品 “吟咏情性”,刘勰文心雕龙 “情者,文之经”。(3 3) 唐。唐。 情、志渐趋合一。公元 7 世纪,唐王朝建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期。文化多元整 合。孔颖达左传昭公 25 年正义:“在己为情,情动为志

16、。情、志一也。 ”白居易白氏长 庆集策林:“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早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专攻一经, 门生、故吏遍天下,在察举、征辟中得到优先,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特殊地位的阶层。士族的势力在曹操掌权时一度受到抑制,到了魏和西晋重新兴起。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因为中正官把持在士族手中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的局面。士族子弟经过中正品第入仕,形成世代相传的贵胄;而寒门庶族几乎失去了入仕的机会。进入东晋,士族门阀的势力更加强盛,特别是一些高级士族控制了中央政权,形成“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的局面。这种门阀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在东晋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到了南朝,士族势力衰微,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