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5级高一下三月月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88806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2015级高一下三月月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2015级高一下三月月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2015级高一下三月月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2015级高一下三月月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2015级高一下三月月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2015级高一下三月月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2015级高一下三月月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高高 20152015 级高一下三月月考级高一下三月月考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分。考试用时 150 分分钟。钟。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一、一、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9 分分.毎小题毎小题 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3 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

2、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

3、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

4、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 2 -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

5、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注:瞽、瞍、矇:都指眼睛失明之人,古代常以目盲者为乐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

6、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

7、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 3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1

8、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关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初读诗日,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或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兒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 “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 “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

9、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 “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兒曰: “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 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

10、亦岂异人意也!”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朝野荣之 荣:认为荣耀B、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诣:拜访C、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荷:承受D、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构逆:谋叛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

11、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4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6、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 分)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 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

12、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 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闲居遣怀十首(其一)姚合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注:姚合是唐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

13、、富平尉、万年尉。后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8、 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环境的清幽的?(4 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4 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 分)(1)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2) ,以望复关。- 5 -(3)桑之落矣, , ,三岁食贫。(4)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5)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6)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4 分)太湖碎锦范烟桥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

14、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

15、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关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嫠,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嫠峰头,云气淆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