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基本通信协议代移动通信(G时代)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37688137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熟悉基本通信协议代移动通信(G时代)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熟悉基本通信协议代移动通信(G时代)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熟悉基本通信协议代移动通信(G时代)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熟悉基本通信协议代移动通信(G时代)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熟悉基本通信协议代移动通信(G时代)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熟悉基本通信协议代移动通信(G时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熟悉基本通信协议代移动通信(G时代)(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熟悉基本通信协议(8)第三代移动通信(3G 时代)第八、第三代移动通信(第八、第三代移动通信(3G3G 时代)时代)总体只是框架如下:总体只是框架如下:( (一一) )掌握掌握3G3G 的标准及相关基本概念的标准及相关基本概念( (二二)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基本技术、特点、系统结构、演进、关键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基本技术、特点、系统结构、演进、关键技术( (三三)WCDMA)WCDMA 无线接口分层结构、信道结构和关键技术,无线接口分层结构、信道结构和关键技术,GSMGSM 到到 WCDMAWCDMA 的演进的演进( (四四)cdma2000)cdma2000的信道结构、无线配置及的信

2、道结构、无线配置及 cdma2000cdma2000 1X1X 的用户起呼过程,的用户起呼过程,IS-95IS-95 CDMACDMA 到到 cdma2000cdma2000的演进的演进( (五五)TD-SCDMA)TD-SCDMA 采用的多址方式、时隙帧结构、脉冲结构及通信连接中的处理程采用的多址方式、时隙帧结构、脉冲结构及通信连接中的处理程序序详细介绍如下:详细介绍如下:一、对一、对 IMT-2000IMT-2000系统的总体要求系统的总体要求( (一一) )在服务质量方面在服务质量方面对话音质量的改进;无缝覆盖;降低费用;改进服务质量;增加效率和能力( (二二) )在新业务和能力方面在新

3、业务和能力方面灵活接入能力、业务能力,实现在1G 和2G 中不能实现的新话音和数据业务;低费用提供宽带业务;按需自适应分配带宽( (三三) )在发展和演进能力方面在发展和演进能力方面与2G 共存、互通,实现2G 到3G 的平滑过渡( (四四) )在灵活性方面在灵活性方面提供高级别的互通,包括多功能、多环境能力、多模式操作和多频带接入二、二、IMT-2000IMT-2000系统的特点系统的特点(一)具有全球性漫游的特点(二)系统终端类型多种多样(三)提供高质量的话音和数据业务,宽范围的数据速率,不对称数据传输能力,更高级的鉴权和加密算法,提供更强的保密性(四)能与第二代系统的共存和互通(五)包括

4、卫星和地面两个网络,适用于多环境,更高的频谱利用率,降低同速率业务的价格(六)可同时提供话音、分组数据和图像,并支持多媒体业务三、三、IMT-2000IMT-2000系统结构系统结构(一)系统组成(一)系统组成四个功能子系统:核心网 CN、无线接入网 RAN、移动终端 MT 和用户识别模块 UIM(二)系统的标准接口(二)系统的标准接口(1)网络与网络接口 NNI(2)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 RAN-CN(3)无线接口 UNI(4)用户识别模块和移动台之间的接口 UIM-MT(三)结构分层(三)结构分层(1)物理层:由一系列下行物理信道和上行物理信道组成(2)链路层a)由 MAC 子层和

5、链路接入控制 LAC 子层组成b)MAC 子层根据 LAC 子层的要求对物理层资源管理与控制,并提供 LAC 子层所需的 QoS 级别c)LAC 子层采用与物理层相对独立的链路管理与控制,并通过 ARQ 等方式提供 MAC 子层所不能提供的更高级别的 QoS 控制,以满足高层业务实体的传输可靠性(3)高层a)集 OSI 模型中的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为一体b)主要负责各种业务的呼叫信令处理,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的控制与处理等四、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概况四、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概况(一)主要标准及提案(一)主要标准及提案提交技术 | 双工方式 | 应用环境| 提交者J:W-CD

6、MA |FDD、TDD | 所有环境| 日本:ARIBETSI-UTRA-UMTS|FDD、TDD | 所有环境| 欧洲:ETSIWIMS W-CDMA |FDD | 所有环境| 美国:TIAWCDMA/NA | FDD | 所有环境| 美国:T1P1Global CDMA |FDD | 所有环| 韩国:TTATD-SCDMA | TDD | 所有环境| 中国:CATTcdma2000 | FDD、TDD | 所有环境| 美国:TIAGlobal CDMA | FDD | 所有环境| 韩国:TTAUWC-136 | FDD | 所有环境| 美国:TIA1EP-DECT | TDD | 室内、外

7、到室内| 欧:ETSI DECT 计划(1)宽带 CDMA 为主流a)WCDMA 基于 GSMb)cdma2000基于 IS-95CDMAc)TD-SCDMA(2)WCDMA 与 cdma2000的区别三个区别三个区别A、码片速率a)cdma2000:1.2288Mc/s 或3.6864Mc/sb)WCDMA:3.84Mc/sB、基站同步方式a)cdma2000:用 GPS 使基站间严格同步b) WCDMA:同步/异步相结合的方式C、导频信道方式a)cdma2000:公共导频方式b)WCDMA:专用时分导频上引入公共连续导频详细区别表格如下:详细区别表格如下:五、五、3G3G 网络的演进网络的

8、演进(一)IS-95 CDMA 网络向 cdma2000的演进如图(二)GSM 网络向 WCDMA 的演进如图所示:六、实现六、实现3G3G 的关键技术的关键技术(一)初始同步与(一)初始同步与 RakeRake 多径分集接收技术多径分集接收技术(1)初始同步:PN 码同步、符号同步、帧同步和扰码同步a)cdma2000:通过对导频信道的捕获建立 PN 码同步和符号同步,通过同步信道的接收建立帧同步和扰码同步b)WCDMA:“三步捕获法” ,通过对基本同步信道的捕获建立 PN 码同步和符号同步,通过对辅助同步信道的不同扩频码的非相干接收,确定扰码组号等,通过对扰码穷举搜索,建立扰码同步(2)R

9、ake 多径分集接收技术a)相干 Rake 接收:发送未调导频信号,收端在确知已发数据条件下估计出多径信号的相位,并实现相干方式的最大信噪比合并b)WCDMA 系统采用用户专用的导频信号;在 cdma2000下行链路采用公用导频信号,上行信道采用用户专用的导频信道c)Rake 多径分集技术的另一种体现形式是宏分集及越区切换技术(二)高效信道编译码技术(二)高效信道编译码技术(1)采用卷积编码、交织技术(2)Turbo 编码技术a)采用两个并行相连的系统递归卷积编码器,并辅以一个交织器b)卷积编码器的输出经并串变换及打孔操作后输出c)相应的解码器由首尾相接、中间由交织器和解交织器隔离的两个迭代方

10、式工作的软判输出卷积解码器构成(3)Turbo 编码技术实现困难a)由于交织长度限制,无法用于速率较低、时延要求较高的数据传输b)基于 MAP 的软输出解码算法所需计算量和存储量大c)在衰落信道下性能有待研究(三)智能天线技术(三)智能天线技术(1)目前仅适应在基站系统中应用(2)用于扩大基站覆盖范围、减少所需的基站数(3)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a)一是对来自移动台发射的多径电波方向进行到达角 DOA 估计,并进行空间滤波,抑制其他移动台的干扰,改善信号的传输质量,提高所需信号方向的接收灵敏度b)二是对基站发送信号波束形成,使基站发送信号能沿 MS 电波的到达方向送回 MS,从而降低发射功率,减少

11、对其他 MS 的干扰(4)实现关键a)多波束形成技术b)自适应干扰抑制技术c)空时二维的 RAKE 接收技术d)多通道的信道估计e)均衡技术(5)困难存在多径效应,每个天线均需一个 Rake 接收机,使基站处理单元复杂度提高。(6)WCDMA 和 cdma2000中支持智能天线的关键技术a)WCDMA 可在整个覆盖区域内实现多波束切换技术;标准中定义了专用导频,易实现自适应天线阵列技术b)cdma2000一般在局部热点区域内实现,由于未定义下行专用导频,实现相对困难(四)多用户检测(四)多用户检测(MUD)(MUD)技术技术(1)扩频码准正交造成多个用户间的相互干扰,限制了系统容量的提高(2)

12、多用户检测称为联合检测和干扰对消,降低多址干扰,消除远近效应,提高系统的容量a)通过测量各用户扩频码间的非正交性,用矩阵求逆方法或迭代方法消除多用户间的相互干扰b)实现关键是把多用户干扰抵销算法的复杂度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五)功率控制技术(五)功率控制技术(1)WCDMA 和 cdma2000中,上行信道采用开环、闭环和外环功率控制技术,下行信道采用了闭环和外环功率控制技术(2)WCDMA 和 cdma2000中闭环功率控制速度不同,前者为每秒1600次,后者为每秒800次(3)外环功控:通过对接收误帧率的计算,确定闭环功控所需的信干比门限a)通常需采用变步长方法,以加快对信干比门限的调节速度

13、七、七、WCDMAWCDMA(FDDFDD)技术概述)技术概述(一)技术指标如下所示:(一)技术指标如下所示:WCDMA GSM载波间隔 | 5MHz |200KHz频率重用系数| 1 | 118功率控制频率| 1500Hz | 2Hz 或更低服务质量控制 QoS |无线资源管理算法 | 网络规划(频率规划)频率分集 | 可采用 Rake 接收机进行多径分集| 跳频分组数据 |基于负载的分组调度 | GPRS 中基于时隙的调度下行发分集 |支持,以提高下行链路的容量 | 不支持,但可应用(1)基站同步方式:支持异步和同步的基站运行(2)信号带宽:5MHz(3)码片速率:3.84Mc/s(4)发

14、射分集方式:TSTD、STTD、FBTD(5)信道编码:卷积码、Turbo 码(6)调制方式:QPSK(7)功率控制:上下行闭环、开环功率控制(8)解调方式:导频辅助的相干解调方式(9)语音编码:AMR(二)(二)WCDMAWCDMA 的语音演进的语音演进(1)WCDMA 采用 AMR 语音编码(2)速率:4.75 12.2Kbit/s(3)采用软切换和发射分集,提高容量(4)提供高保真的语音模式,并进行快速功率控制(三)(三)WCDMAWCDMA 的数据演进的数据演进(1) WCDMA 支持最高2Mbit/s 的数据业务,支持包交换(2)目前采用 ATM 平台八、八、WCDMAWCDMA 无

15、线接口的分层无线接口的分层(一)各移动通信系统基本区别在于无线接口的物理层(一)各移动通信系统基本区别在于无线接口的物理层(二)无线接口(二)无线接口(1)用户设备 UE 和网络之间的 Um 接口(2)由层1、2和3组成层1(L1)是物理层,层2(L2)和层3(L3)描述 MAC、RLC 和 RRC 等子层(三)无线资源控制层(三)无线资源控制层 RRCRRC(1)位于无线接口的第三层(2)处理 UE 和 UTRAN 的第三层控制平面之间的信令a)处理连接管理功能、无线承载控制功能、RRC 连接移动性管理和测量功能(四)媒体接入控制层(四)媒体接入控制层 MACMAC(1)MAC 层屏蔽了物理

16、介质的特征,为高层提供了使用物理介质的手段a)高层以逻辑信道的形式传输信息b)MAC 完成传输信息的变换,以信道形式将信息发向物理层(五)物理层(1)是 OSI 参考模型的最底层,支持在物理介质上传输比特流所需的操作(2)与层2的 MAC 子层和层3的 RRC 子层相连(3)物理层为 MAC 层提供不同的传送信道,传送信道定义了信息是如何在无线接口上进行传送的(4)MAC 层为层2的无线链路控制 RLC 子层提供不同逻辑信道,逻辑信道定义了所传送的信息的类型(5)物理信道在物理层进行定义,物理信道是承载信息的物理媒介(6)物理层的数据处理过程物理层接收来自 MAC 层的数据后,进行信道编码和复用,通过扩频和调制,送入天线发射(7)物理层技术的实现九、九、WCDMAWCDMA 信道结构信道结构(一)从不同协议层次讲,承载用户各种业务的信道分为三类:逻辑信道,传(一)从不同协议层次讲,承载用户各种业务的信道分为三类: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输信道,物理信道(1)逻辑信道直接承载用户业务,分为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