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中华扇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78860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中华扇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中华扇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中华扇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中华扇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中华扇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中华扇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中华扇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课第五课 中华扇子中华扇子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扇子的历史、相关知识及认识扇面绘画的特点。2.学习运用水墨画的方法创作扇面画,初步培养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3.通过欣赏和创作扇面画,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扇子虽然是我们夏季日常纳凉的用具,但却有着丰富的种类与艺术形式,特别是在我国的古代,扇子更是以其独特的造型以及与诗书画的巧妙结合而成为一种艺术品,这种把实用与艺术结合的方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教材中呈现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作品的局部和一幅竹林仕女图,引导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设

2、计时要关注扇子的文化背景。同时,教材的整体设计紧紧围绕有关中华扇子的种类、形式、内容、结构、艺术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扇面的表现内容涉及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和层次进行了解与感受、比较与分析,在欣赏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艺术感受与理解,并展开自己的创作活动。构图作为教学的一个侧重点,始终贯穿其中,帮助学生掌握随形构图的能力。由于教材中以欣赏优秀的中华扇面作品为主,较少有学生水墨创造素材和方法的展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设计时能给予一些考虑,适当地提供一些学习的素材,演示一些简单的水墨表现技法,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水墨创造活动。由于教材中关于中华扇面的知识点涉及较多,

3、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合,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了解与感受,多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展开教学活动,而不要过多地对有关知识的进行讲解与灌输,要注意充分地挖掘中华扇子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中华扇子艺术特点和构思构图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课时的安排上,第一课时可以着重欣赏、了解与分析,第二课时可以着重水墨创造的辅导,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扇子整体的审美认知与创造提升。2.重点、难点。重点:对中华扇子的了解、感受与创造。难点:中华扇子文化内涵的了解与感受、水墨表现的构思与构图。 三、教学设计三、教学设计方案一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水墨画工具,收集一二把好看的扇子带到课堂(教师

4、)教学课件,课件可以包括一些优秀的中华扇子、人们日常使用的扇子、扇面画等图片,教学是凡用的工具与材料,裁成扇面的宣纸(学生作业用),好看的几把扇子等。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教师引语: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你们是怎样纳凉消暑的?简单交流,教师引出韩熙栽夜宴图,简要介绍作品的名称与作者,然后请学生观察:“古人是怎样纳凉的?”揭示课题中华扇子。2.了解与感受。(1)设问:“画中的扇子叫团扇,根据形状、材料、结构等的不同,扇子还有许多种,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不同的扇子?你带来的是什么扇子?每个部分可以怎么称呼?”回答交流,了解扇子的有关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现代日常生活中的

5、扇子和中华古代的扇子图片。(2)比较分析:现在我们日程生活中所用的扇子与我们中华古代的扇子你觉得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自己带的、教师带的扇子、课件上展示的扇子,进行交流,了解与感受中华古扇子的艺术与文化。棗结合学生的交流与回答,教师再展示一些适合学生欣赏与感受的扇面国画作品。3.布置作业。在感受扇面作品艺术特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水墨画的方式进行临摹或创造性临摹。4.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5.展示作品,交流评价。由于刚画好的扇面展示起来不太方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互的评价活动,评价的标准可以这样建议:你学习的是哪一幅扇面画?是否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画面的安排是否好看?等。最后教师

6、可以把各小组较好的作品用扇面的底板与骨架进行展示,并开展一些全班性的评价交流活动,进行共同的学习与提高。6.课堂小结拓展。教师小结:从中华扇子可以看出传统艺术的优秀与伟大拓展要求:课外制作或购买一把白底的扇子,然后用水墨画的方式进行美化。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水墨画表现的工具。(教师)学生扇面形的作业纸,教学示范的工具与材料,教学的课件,上节课学生优秀的扇面临摹作业、有代表性构图问题的作业。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欣赏交流。出示上一节课的优秀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与评价,结合进行简要的点评与肯定。再出示一些上节课在画面构图方面不太完善的作业,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与分析作品中不太完善的地方

7、,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这一节课学习的要求棗自己创作一幅扇面的水墨画作品。2.作品分析,了解扇面画构图的特点:点击课件,出示几幅扇面画的作品,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与分析:“扇面画的构图与一般国画的构图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观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小结。进一步点击课件,出示课本中同一题材、但不同构图方式的三幅作品,请学生观察与比较:“哪一种比较合理,为什么?学生观察比较,陈述自己的理由,教师给以肯定与补充。3.提出作业要求,进行创作指导。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或自己组织的材料构思一个画面,用水墨的方式进行表现,要求画面的构图合适好看。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简单的水墨创作素

8、材,如水果、花卉、山水等,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这些素材,构思一个画面,教师进行简要的水墨示范,并在示范中讲述扇面画一般的表现技法与步骤,提出绘画中应该注意的要点。棗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与表现,并使构思独特,构图好看。4.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5.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作品的构思,欣赏水墨表现的趣味。6.课堂小结。四、相关资料1.扇子的来历。扇子是人们消暑纳凉的工具。在炎热的夏季,它能给人带来阵阵清凉。但是自古以来,中国的扇子就带着艺术品的风韵,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大约在 3000 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就有了扇子。中国扇子的种类非常多,有纸扇、绢扇、葵扇、羽毛扇、竹编扇、麦秸扇等。扇

9、子的形状也有方有圆,还有梅花、海棠、葵花形的。 扇子名目繁多,千姿百态,有竹扇、麦扇、槟榔扇、蒲葵扇、丝绸扇、羽扇、木雕扇、玉雕扇、牙雕扇、檀香木扇、折扇、团扇、纨扇、绢扇、蒲葵扇、茧扇、火画扇、竹丝扇、印花纸扇、塑料扇等,都以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驰名中外,成为不可多得的工艺美术品。 对扇子的签赏可以分别鉴赏扇面书画、扇股及其雕工,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鉴赏。扇面书画以精到工整为上,扇股雕工有雅俗之分,书画扇面扇股相辅相成,扇面要“生辣”。收藏主要是折扇成扇及折扇和团扇的裱片,对收藏品要考虑的是“真、精、新”。 题诗作画,是中国扇子的一大特色。从古到今,中国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画家都喜欢“题扇”、“

10、画扇”,留下了不少精美的佳作。 常见的是折扇,拿在手里既方便又潇洒。中国生产折扇最有名的地方是杭州。杭州折扇往往采用名贵的材料做扇骨。著名的黑纸扇、檀香扇、象牙扇,不但是中国扇子中的佳品,而且在世界上也很有名。 扇子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抒情寓意的最好表达方式,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艺术产物的见证。如唐伯虎、郎世宁的扇面都是浩瀚艺术海洋里泛起的经典浪花。2.扇子的历史。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 3000 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

11、。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

12、”,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老舍先生平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几十年来

13、,他集得扇子有数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家题诗作画的扇子,亦有戏剧界名流的书画扇。郑逸梅先生爱扇成癖,视扇为“书画皆绝的珍品”。他最珍爱章太炎的篆书扇和吴湖帆所绘绿梅的书画扇。当代女作家叶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书画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她书房的书橱中有把扇面,上有刘海粟题写的“清风”二字;冯友兰题写的“明月”二字;裴艳玲书写的“乱石崩云”四字;华君武所绘的幽默画,曹禺的题诗等等,叶文玲非常珍爱。 3.顾闳中和韩熙载夜宴图介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一幅一千多年前的古典绘画韩熙载夜宴图。这幅镇院之宝出自五代南唐(937975)名画家顾闳中之手,经过千年辗转,如今竟能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14、。顾闳中,江南人,以善画人物著称,长期担任南唐翰林院画待诏。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说起顾闳中这幅传世名画,还有一段颇不寻常的故事。据中国画著录书宣和书谱记载,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懂音乐,擅长诗文书画,而且富有政治才能。但此人蓄养歌伎,纵情声色,家里常常云集宾客,时时饮宴,常常酣歌达旦,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权弱的后主李煜倚重韩熙载,想用他为相,又不放心。原来,当时国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国势衰弱,北方强大的后周对南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后主李煜对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

15、们存有二心。一日,有人向后主李煜报告,今晚又有一些朝中官员要去北方籍大臣韩熙载家聚会。后主李煜心存疑惑,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于是派顾闳中和周文矩深夜潜入韩宅,了解他背后的活动情况。顾闳中发现夜宴的气氛异常热烈,宾主觥筹交错,大有一醉方休之势。夜宴进行当中,还有歌女唱歌、奏乐和舞女跳舞助兴。宾客们一个个陶醉于欢乐之中。顾闳中心里明白,韩熙载这种用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想借此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回去后,顾闳中和周文矩根据自己的目识心记,各自绘制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送给后主李煜。李煜看了画以后,对韩熙载的戒心减少了许多。后来,韩熙载在南唐累官

16、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得善终。 韩熙载夜宴图原有两幅,但周文矩所作的一幅失传,今天我们见到的是顾闳中的作品。顾闳中的夜宴图纵 28.7 厘米,横 335.5 厘米,绢本设色。该图为手卷形式,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王屋山舞“六么”,熙载亲自击鼓。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休息盥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第五段写一部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头两段最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击鼓打板的都按节拍演奏,似乎还有声韵传出画外。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把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五个场景,四十多个人物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更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悒郁无聊的精神状态。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面部角度、服饰、动作表情各有不同,但有一点相同,脸上没有笑意,总是沉默而忧郁。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