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78364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 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 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 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 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 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 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 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 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 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 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 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 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 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 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

2、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 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 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 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 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 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 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 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 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

3、长 人口问题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 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 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 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

4、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 世纪以 前以集团型、大批 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 欧)美洲、大 洋洲等新 大陆欧洲殖民主 义扩张、新 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 大陆,传播了工业 文明,也改变了人 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 后人口从发展中国 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拉丁美洲、亚 洲、非洲等西欧、北 美、西亚、 北非迁入地区经 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 分布不均2短期流动人口增 加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

5、力量的束缚;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 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 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 地区性中国成立 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 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 织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当 代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 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 政策)迁移流量大, 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 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 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对迁

6、入地 区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 社会文化交流对迁出地 区 消极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 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1516 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

7、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流量 19 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政治人口大规模西移 19 世纪和 20 世纪 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由乡村流入城市20 世纪 20 年代到 60 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60 年代末到 70 年 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 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 环境、个人动机需求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70 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 生态环境)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8、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 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 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 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

9、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 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 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 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

10、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 城市形态 城市形 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 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 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 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 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 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 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 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 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 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 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 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 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 近自然主要缺 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 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

11、中于一方 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 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 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 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 CBD曼哈顿)特征: 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 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 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 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 夜差别大,建筑

12、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 街角路口4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 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 文化区联系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 主要功能分区,工业 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 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 宅分区背向发展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 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 同心圆模 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 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 入和迁移

13、,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 展成都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 多核心模 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 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 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 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 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 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 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3、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 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 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

14、)、行政因素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 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 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 万人口 小城 市20 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 素影响表现资源条 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 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 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 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 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 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

15、枢纽城市、港口城市 等人口条 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 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 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 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 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 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 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5(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第三节 城市化 一、 什么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