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不应期 综述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7676253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里不应期 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心里不应期 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心里不应期 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心里不应期 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心里不应期 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里不应期 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里不应期 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不应期心理不应期 综述综述当前实验研究及相关理论模型:当前实验研究及相关理论模型: 一 Pashier 反应选择瓶颈模型 RsB 模型:RSB 模型认为双任务干扰受一个全或无的中枢 瓶颈机制的调节和制约,中枢瓶颈一次只允许一个刺激进行中枢加工,当瓶颈加工器忙于 对一种任务进行中枢反应选择加工时,对另一任务的中枢反应选择加工必须延缓,直到中 枢加工器得以释放后才可进行。对任务 1 反应时(Rl,1)的预测结果,RSB 模型预测随着 SOA 的缩短 RTI 不发生变化。二 Tombu 与 Jolicoeur 提出的中枢能量共享模型 CcS 模型:CCS 模型认为双任务产生干扰 是由于可用于认知

2、加工的中枢能量有限,有限的能量按照双任务对能量需求的大小采用逐 级分配的方式分配到两个任务中,使两个任务都得不到充足的中枢能量,从而导致两个任 务的加工都受到 SOA 长短的影响。CCS 模型认为,RSB 模型是 CCS 模型的一个特例,即 先把所有中枢能量分配给 Tl 供其进行中枢反应选择,然后再把所有的中枢能量分配给 TZ 供其进行反应选择。而 CCS 模型预测 Rl,1 将随着 SOA 的缩短而延长,并且 Rl,1 上的 SOA 斜率效应依赖于 T2 的难度大小。 但两种理论模型对 RI2 的结果作出了相同的预测:在短的 SOA 条件下 PRP 效应的斜率为一 1;随着 SOA 的变化,

3、控制 TZ 刺激难度的变化影响瓶颈前阶段的加工会产生 SOA 和孔刺激 难度间的低加效应,当二者间存在低加效应时,不同难度的 TZ 刺激难度效应消失;控制,I2 刺激难度的变化影响中枢阶段或中枢后阶段的加工会产生 SOA 和 T2 刺激难度间的相 加效应,当二者间存在相加效应时,不同难度条件下的 RTZ 产生与其难度相应的延长;在 短 SOA 条件下,对 Tl 的中枢前阶段或中枢阶段的控制导致 RTZ 的延迟。 三 重叠任务条件下的任务转换理论 Pashler 提出了交叠作业过程中以限制为特证的三类理论:知觉延迟模 (perceptualpostponementmodel) ,决策延迟模型(d

4、ecision post-ponement model)和反应触发延迟 模型(respose-initiation postponement model)19。 Pashler(1984)认为,PRP 研究范式是一种 典型的任务转换范式。当两种任务处于不同的神经通道或两种任务处于同一神经通道,但 刺激呈现方式不同或反应方式不同时,人们对刺激的加工需要经常从一个任务到一个任务 发生转换。最早,有研究,Jersild 使用区组设计,分单一任务区组和转换区组,任务序列如下(以两种任务类例):AAAAA.BBBBB. ABABAB.。在转换区组中进行的是尽可能频 繁的任务转换。例如,在实验中给予被试两

5、栏两位数数据,首先,将其中一栏的数字要求 被试+6 报出答案,然后将另一栏的数字要求一 3 报出答案,之后,给予被试另外两栏数据, 第一栏做+6 第二栏做一 3 并报出答案,接着按照顺序交替做+6-3 报出答案(如数字依次为23, 56, 78, 60.要求被试报出 29, 53, 84, 57.)。实验结果表明,交替做+6-3 数学运算任 务的时间,大于只做+6 或一 3 两个任务时间的平均。后来人们称只做+6 或一 3 单一运算 的任务为任务重复(repeat task):交替做+6-3 运算的任务为任务转换(switch task);任务重复与 任务转换的时间差为任务转换亏损(switc

6、hing cost)。在 Jersild 的研究范式中,被试需要记住 任务序列并且保持两种任务都处于准备状态,使工作记忆的负担加重,因此不能确定转换 亏损是由于任务转换本身的因素还是更重的记忆负担所导致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Roger 和 Monsell(1995)使用了交替转换范式(Alternating-runs paradigm)。被试每执行 N 个同类任 务切换一次,N 为一大于 1 的整数,任务序列(以 N=2 为例)为 AABBAABBAABB. .,在这 样的区组中转换次数与重复次数的工作记忆负担相当,因此,在反应上的差异来自于任务 转换本身。 Allport, Styles 和

7、 Hsieh(1994)做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转换亏损现象,他们使用如图 13 所示 的刺激。实验一:比较刺激维度与反应形式的转换亏损,它们的刺激由 6 个“3“组成。刺激 维度方面,可以让被试判别数值 3 或数量 6,反应形式则有数值或数量的奇偶数判别、数 值与数量相比大小的判断。转换的类别有刺激维度转换、反应形式转换、刺激维度与反应 形式都转换。实验二:检验较困难的任务对转换亏损的影响,使用图 13 右边两个方块的数 字作为刺激,比较两边数字(数值或数量)何者为大,输出数字的值。实验三:两种 Stroop 干 扰的实验(一个是 Stroop 颜色命名实验,另一个是数字判断任务),如图 13

8、左边的刺激,请 被试判断是数字的数量值图 13 或本身数字的值),结果发现:一、转换亏损在转换刺激维度、同时转换刺激维度和反应形 式与转换认知的执行(实验二两边的数字的数值或数量之大小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不同,但 是在实验三中两种 Stroop 任务的转换产生很大的转换亏损。二是两种维度转换的转换亏损 并没有大于一种维度转换的的转换亏损。三、任务难度影响反应时间,使其延长,但并没 有影响转换亏损。四、在实验三中刺激为两种 Stroop 任务转换,与刺激为非 Stroop 任务转 换之间有很明显的差异。五、练习会减少转换亏损,但练习的效果与转换不转换之间有明 显的混淆存在。六、在实验三的任务转换中

9、,刺激形态的转换(数字与色词的转换),成为 提供任务即将转换的线索,降低了转换亏损。这与 Jersild(1927)与 Spector 和 Biederman(1976)得到的结果不同,他们在两种刺激形态任务转换中并没有得到转换亏损的 证据。实验四中将实验三四种不同的任务(颜色命名、数字命名、判断数值和判断数量)降 成两种,所以他们将实验分成三个区组,每个区组只做两种任务。所有区组的刺激皆相同, 都是由有颜色的字和一群相同数字组成,区组一,让实验被试做数字命名或作数字数值判 断。区组二,让被试作颜色命名或数量判断。区组三,再恢复到区组一的任务。有另一半的被试任务顺序为区组二、区组一、再回到区组

10、二。结果发现区组一的转换亏损几乎接近 于零,但区组二与区组三有亏损转换。由实验四发现转换亏损似乎反映出一种向前干扰, 由于前一个任务所使用的刺激一反应对规则仍然持续作用,所以对于下一个相同刺激要做 不同的反应配对的任务就会产生竞争,两者竞争之下形成转换亏损。另一种是外加的控制 调节假说,认为在任务转换过程中有一个外加的控制调节过程,这个过程有别于任务本身 的信息处理过程,从而控制任务转换的运作。Meiran(1996)认为任务转换亏损发生在执行 任务转换开始到任务重复结束之间,反映了一个任务重建历程的模式,即任务重复不需要 对它作重建工作,因为任务需求的规则已经存在,而任务转换则不同,需要重建

11、任务规则, 而转换亏损就在此间产生。Monsell 等人(2003)研究认为,任务重复只需保持之前任务设置, 而 Merian 在 200()年提出的模型中,认为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是指刺激识别前的知觉阶段; 晚期阶段是反应选择后反应准备阶段;刺激维度偏误(S - Set biasing)是指正在进行转换的过 程中,偏向哪一种刺激维度的程度。它只发生在来不及准备的状态下,且仅在有转换尝试 中出现,一定是在刺激识别之前。在有充分准备的状态下,且仅在有转换尝试中出现,一 定是在刺激识别之前。在有充分准备的状态下,即给予长的线索刺激时距时,它会掩没在 线索与目标间距(Cue TargetInterva

12、l,简称 CTI)中,而不会是反应时间增加,如果线索刺激 时距很短,刺激维度偏误就会出现,使得反应时间延长。这里延长的反应时间就是任务转 换亏损。 四 执行控制理论 在 PRP 效应范式的研究中,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理论: 一种是 Meyer 和 Kieras 于 1997 年提 出了执行加工交互控制(executive processing interactive control. EPIC)模型,该模型认为,在 PRP 程序中的行为涉及三套产生规则(production rules),其中一个规则系统执行最初的任务 操作,另一个规则系统执行接下来的任务操作,而第三个规则系统对这些操作进行安排,

13、 从而使有关任务优先级的指导能遵循一定的顺序,并且在使用容量有限的知觉动力成分时 不会发生冲突,利用产生规则,该结构包括与工作记忆存储相互作用的知觉加工器、认知 加工器以及动力加工器,这些成分是多项任务操作得以操作的基础,在 EPIC 的基础上, Meyer 和eras 提出了策略性反应延迟(strategic response deferment)理论,认为 PRP 效应产 生的原因在于满足一种认知加工策略,其目的是保证各项任务之间的加工顺序不发生冲突, 有必要地抑制非优级任务并使其反应得以延迟,从而使多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另一种 Myeong Ho 和 Anderson 于 200()年

14、提出的两成分模型(two - componentmode. TCM), 该模型强调多项任务转换中的两个成分:任务准备(task preparation)和任务重复(task repetition),任务准备是指在任务前给予人们相关的知识,以使他们能够对一个特定的任务 进行操作:其作用反映了内源性执行控制(endogenous executive control),任务重复是让人 们操作同一任务;在没有预先知识(foreknowledge)的情况下,其结果反映了外源性自动控制 (exogenous automatic control),该理论假设任务准备和任务重复相互独立,由于同任务的第 一次操

15、作会导致能使任务的重复操作更有效的激活推进(activation boost),所以就会有任务 重复效应发生;相反,任务重复通过调节某种信息是否需要存取的执行机制,从而也有其效 应,预先知识效应可能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形成的,而在刺激基础上的激活可能会作 为时间的一个递减函数,对于最有效的任务操作来讲,任务重复和任务准备都是必需的成 分。 五 经典心理旋转的理论 Shepard 和 Metzler(1971)典型的心理旋转实验利用简单方块所组成的立体物作为原始图形, 以研究记忆是如何运作视觉刺激的。在实验过程中给被试呈现一对对立方体的三维空间物 体的图形。每个图形都是由 10 个小方块连接起

16、来组成的手柄形,有 3 个直角弯头,看起来 是立体的,如图 14 所示。所有的刺激图形由计算机随机呈现的,这些图形成对地应用有 3种情况:(A)两个图形相同而旋转方位不同,其中一个相对于另一个旋转了一定角度,如果 将其中一个图形转回相应的角度,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可以重合,被试对这一对图形判定相 同才是正确反应;(B)两个图形也相同,但其中一个图形在与纸张表面相垂直的平面上转动 了一定的角度,即三维空间中作了旋转,如果一个图形回转相应的角度,这两个图形也可 以重合;(C)两个图形不同,它们呈镜像对称,其区别如同左右手一样。这两个图形看起来 相似,但无论怎样转动也是不能重合的,对它们的正确判定是“不同” 。 实验结果显示: 1. 当两个图形间存在旋转方位差时,平均反应时和方位差有着线性关系,反应时随着旋转角 度差的增加以固定速率增加。2.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反应时都随着刺激旋转角度的 增大而增大,表明刺激越复杂,反应时越长。被试的反应时呈相同的发展趋势(见图 15)a3. 旋转角度差每增加 530,反应时就增加 1 秒。Coo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