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分析方法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7670850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内容分析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习内容分析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习内容分析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习内容分析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习内容分析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内容分析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内容分析方法(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24 页分析教学内容的方法 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分析教 学内容是为了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教学内容各部分的联系,回答“学什么”的问题。分析 教学内容的基本方法有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使用卡片法等。1归类分析法 归类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 知识点。例如:一个国家的省市名称可按地理区域的划分来归类,人体外表各部位的名称可由上向 下,按头、颈、躯于、上肢、下肢分类等。确定分类方法后,或用图示、或列提纲,把实现教学目 标所需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

2、面,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请参看下面的实例。是一则归类分析的例子。需要说明的是:从形式上看,该示意图与后面将讨论的层级分析图相似, 但在归类分析中,各知识点之间本质上不存在难度的层级关系(参看后面的层级分析) 。2.图解分析法 图解分析法是一种用直观形式揭示教学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用于对认知教 学内容的分析。图解分析的结果是一种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地从内容和逻辑上高度概括教学内容的 一套图表或符号。如历史教学中,可以用几条带箭头的线段及简洁的数字、符号来剖析一次著名战 役的全过程,其起因、时间、地点、参战各方人数、结果等都被反映在图解之中。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分析者容易觉察内

3、容的残缺或多余部分以及相互联系中的割裂现象。第 2 页 共 24 页3.层级分析法 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这是一个逆 向分析的过程,即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考虑:要求学习者获得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他们必须 具有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而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又需具备哪些再次一级的从属能力? 依次类推。可见,在层级分析中,各层次的知识点具有不同的难度等级-愈是在底层的知识点, 难度等级愈低(愈容易) ,愈是在上层的难度愈大;而在归类分析中则无此差别。 下面是对“整数减法”教学内容进行层级分析的实例:第 3 页 共 24 页由图 1.7 可见,教学

4、目标规定的能力(11)的学习以(7)、(8)、(9)和(10)四项从属技能的学习为先 决条件,该层级分析一直继续到最后一级的子目标(简单减法)为止。 层级分析的原则虽较简单,但具体做起来却不容易。它要求参加教学设计的学科专家、学科教 师和教学设计者熟悉学科内容,了解教学对象的原有能力基础,并具备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4.信息加工分析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由加涅提出,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 方法。这种心理操作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构成教学内容。例如求算术平均数的解题过程即反映了 这种信息加工过程(见实例 1) 。第 4 页 共 24 页在许多教学内容中,完成任务的操作步骤不

5、是按“123n”的线性程序进行的。当某一步 骤结束后,需根据出现的结果判断下一步怎么做。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使用流程图表现该操作过程。 流程图除直观地表现出整个操作过程及各步骤以外,还表现出其中一系列决策点及可供选择的不同 行动路线。 信息加工分析不仅能将内隐的心理操作过程显示出来,也适用于描述或记录外显的动作技能的操作 过程。 (见实例 2) 刻纸拓印过程为 一. 画稿-用单线画出稿样轮廓。二. 复印-将画稿分别印在图画纸上。三. 剪形-将所印的图样逐个剪下。四. 刻纹-用刻刀按印稿将结构刻出。五. 衬贴-将剪下的图样分别贴在底板纸上。六. 印刷-用滚筒等用具使底板吃足油墨,然后把印纸覆上,压

6、印成画。5使用卡片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的工作细致复杂,常有必要对分析结果进行修改,补充或删除一些内容。因此, 需掌握一种计划技巧,较有效的计划技巧是使用卡片。具体方法是,将教学目标和各项内容要点分 别写在各张卡片上,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安排,经讨论修改后,再转抄到纸上。使用卡片的主要特点 是灵活,便于修改及调整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另一特点是形象直观,便于讨论时交流思想。下面 是使用卡片时的一些具体技巧: 1. 每张卡片写一个要点(如一个单元目标或一项从属技能) ,便于增删内容、调整位置。2. 使用彩色卡片,同一层次或同类的内容用相同色彩的卡片,这有助于分类。例如,概念用 白色、规则用黄色等。3.

7、制作一种专用的展示板,用于辅助分析并展示分析结果,使参加讨论者对教学内容分析的 结果一目了然。磁性白板就是一种有用的展示工具。4. 建立一套卡片编号系统,便于理顺各张卡片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分析结果定稿后的记录整 理。例如:第 5 页 共 24 页6解释结构模型法(ISM 分析法)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ral Modelling Method 简称 ISM分析法)是用于分析和揭 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 结构形式。当我们分析的各级教学目标不具有简单的分类学特征,或者其中的概念从属关系不太明 确,也

8、不属于某个操作过程或某个问题求解过程时,要想通过上面所述的几种方法直接求出各级教 学目标之间的形成关系是很困难的,这时就要使用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操作 步骤: 第一,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第二、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作出目标矩阵。 第三、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是有关沉浮的内容,主要研讨的是物体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前几节探讨了物体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的关系,这节课主要探讨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性质的关系。通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

9、浮的影响。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第 1 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第 6 页 共 24 页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二、教学设计思路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分四个部分,分别是“马

10、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和“阅读资料”。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为调动起大家的好奇心,我先讲了“死海不死”的故事。把学生引入对海水的思索、探究中。然后进行了马铃薯的沉浮的试验: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杯中,结果马铃薯在清水的杯子里沉,放入另一杯液体中的马铃薯浮。启发学生猜测、讨论,结果引向液体的不同可能引起浮力的变化,与前面所学内容联系起来。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种液体学生虽已知道液体不同,但肉眼观察差别不大,不知名的液体不能尝。为了解开孩子心中的迷,安排了“液体加热”的观察试验。加热后白粒的出现,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

11、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很自然的进入第三环节。第三部分: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学生发现液体中含有溶解的物质后,肯定会想到,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就调制一杯盐水试试看。这样学生就卷入到了推测和验证活动中了。经过试验得出:当食盐溶解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随后又调制了一杯糖水试试看。试验成功后,学生会反思得出:原来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液体发生了变化。液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的思索待下节探索。这试验为下节做了铺垫。第四部分:阅读资料开始引用“四海不死”的资料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最后又让学生阅读能更好的为马铃薯的沉浮提高理论依据。第 7 页 共 24 页纵观

12、全课,学生经历的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四、教学重点四、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五、教学准备五、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水槽、两

13、个大烧杯、酒精灯或生日蜡烛、木夹子、小铁片、浓盐水、1 袋食盐、1 袋白糖、一根筷子。六、教学流程图六、教学流程图设疑导入 探究新知 拓展延伸 总结七、教学过程设计七、教学过程设计:(一)、设疑导入(一)、设疑导入第 8 页 共 24 页1、讲:“死海不死”的故事2、出示一个马铃薯请学生谈谈平时观察到的马铃薯在水中的情况。问:如果把它放入水槽的液体中你们猜猜它是沉的还是浮的呢?(学生猜测)3、分组进行实验并汇报结果。4、马铃薯的沉浮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出示课题)(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1、研究马铃薯沉与浮现象。(学生观察教师演示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的情况)2、猜测不同现象的原因。提问

14、: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水槽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3、继续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分组实验)(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什么液体?4、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分组实验)(1)提问:是不是盐水真的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来试试好吗?(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 100

15、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第 9 页 共 24 页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这里不希望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入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3)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5、用同样的方法调制一杯糖水进行试验,观察并记录。(三)、拓展延伸:(三)、拓展延伸:观看有关死海的录像资料片。学生谈感受(四)、总结:(四)、总结:1、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2、教师总结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液体的浓度如果改变了,也会改变放入它里面物体的沉浮状况,那有关沉浮的秘密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马铃薯沉浮的

16、原因;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八八: :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设计1、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主动参与意识强。2、学生能在实验中共同合作,齐动手共探讨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探究、推测、分析得出结论。4、能根据课内外占有的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观点。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课堂气氛一直很活跃。在学生进行马铃薯沉浮的分组实验时,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深思。有一个组拿的是水槽,盛的水多,准备的盐水放完了马铃薯也未能浮起来,这一组的同学一个个急得抓耳挠第 10 页 共 24 页腮、唉声叹气,在其他组的帮助下实验才得以顺利进行;还有一组的同学准备的马铃薯太大,烧杯小,放不进去,急中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