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富娟)当代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根源探究的文献综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69907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阮富娟)当代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根源探究的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阮富娟)当代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根源探究的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阮富娟)当代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根源探究的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阮富娟)当代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根源探究的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阮富娟)当代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根源探究的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阮富娟)当代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根源探究的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阮富娟)当代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根源探究的文献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根源探究的文献综述当代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根源探究的文献综述马山中学马山中学 阮富娟阮富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处在转型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渐突出。在逐渐放开的多元的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下,道德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中学生立德之本的缺失尤为令人担忧。对于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的根源探究,则成了解决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问题的首要措施。学界围绕新时期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根源的焦点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概括起来,包括社会环境原因、学校教育原因、家庭教育原因和中学生自身的原因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根源一、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现

2、状一、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现状认为当代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的学者们就国内外目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针对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梳理, 指出当今世界的道德缺失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并援引了世界各国关于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研究佐证。如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990 年 6 月 29 日)将 90 年代的美国青年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他们只强调权利而忽略了义务;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年人道德观念模糊, 分不清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者把谁作为榜样;法国的新观察家 周刊 (1994年 10 月 5 日)刊出题为处境不利的一代的文章,称法国青年为“被牺牲的一代”, 他们昏头昏脑、吸毒、搞打砸抢

3、、搞自我破坏; 德国明镜周刊 (1994 年 9 月 19日)刊出题为一群难办的工作对象的文章, 称德国青年为“迂菲士”( Yuffies) , 即不成器的人或“一代未知数”; 俄罗斯学者鲍里斯德拉普金认为, 俄国儿童一代在性格方面形成了病态的劣性: 残忍, 好撒谎, 有怨恨心理,对什么都无所谓1。通过这些引用, 证明了当前整个世界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处于下滑甚至缺失状态, 为应对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提供了参考。学者们对当代国内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做了调查。如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道德问题”调查组的调查问卷中, 在回答“您对当前的道德水平总体看法怎样”的问题时, 认为“好或较好”的占 2

4、3%, 认为“一般”的占 40%, 认为“差或较差”的占 36%2。黑龙江省中学生研究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团委就垦区青年思想道德状况做了调查, 并得出“当前在观念变革中, 部分青年世界观表现模糊, 人生观严重扭曲, 价值观发生倾斜, 诸如个人主义膨胀, 集体观念淡化,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蔓延起来, 艰苦奋斗传统日趋褪色等等3”的结论。1994 年夏秋, 中国中学生研究中心对全国规模的中学生发展状况实施了调查。其中, 在对当今社会道德风尚问题的认识上, 7000 人中有 11.36 %的中学生认为“相当严重”, 有 46.29%的人认为“比较严重”, 认为“说不清”的占 13.1%, 认为“有所

5、好转”和“大大好转”的只有29.26%4。2000 年, 中国中学生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又组织了一次大型调查, 在对“您认为在当前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限选二项) ”问题的回答中, 有 48.3%的青年选择“社会风气不正, 腐败现象严重”, 列第一位; 有 30.8%的青年选择“社会上拜金主义日趋严重”, 列第二位, 并由此得出我国城市中由于人际关系冷漠和异化, 人们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和沟通, 致使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着交往半径短、家居生活封闭性强的特点5。有学者还就此进行了年度的综合分析,“1993- 1995 年的三年间, 社会公众对社会风气的不满非常强烈:

6、 1993 年有 87.1%、1994 年有 93.3%、1995 年有 89.6%的被调查者对社会风气表示了强烈的不满”6。以上的这些调查结果显示, 当下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相对于国外的状况虽然看上去乐观些, 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有的学者运用大量的调查数据阐述了当前的世界中学生道德缺失的问题, 如犯罪率上升、毒品泛滥、性混乱、家庭暴力等, 并进一步指出: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失落现象十分严重, 主要体现在: 拜金主义盛行, 中学生犯罪率上升、吸毒贩毒猖獗、冷漠心态、社会公德失落、职业道德下滑、家庭道德衰落7。 ”犯罪是道德沦丧的表现, 目前已查获的作案成员尤其是严重犯罪的作案成员中, 中学生

7、所占的比重一直在半数以上, 而犯罪率的上升则无疑表明道德水平的下降。有学者从主观与客观、思想与行动、愿望与现实等方面做了探讨,指出了中学生的一些立德之本缺失的问题。如,先个人后社会的价值取向已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求真务实的背后掩盖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和理想信仰的失落;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的倾向十分明显,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尚未完成由他律人格向自律人格的转变; 对不正之风的痛恨与寻找靠山的心态并存, 尤其是当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侵犯了自身利益, 或者让别人“沾了光”的时候, 很多人都会表现出“正义的愤慨”, 但当“关系、背景”能实现个人目的时, 他们又很难抵御这种“实惠的诱惑” 。二、中学生立德之本

8、缺失根源二、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根源针对这些现状, 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从中学生思想道德的认知域做了分析, 指出“人们的道德认识如果与社会集体的行为准则相背离, 就产生了道德认识差异。当今中学生中存在的道德认识差异, 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并认为,“中学生道德认识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历史的、社会的、学生自身主观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四个方面8。 ”有的学者从现代化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视角进行分析, 指出工具理性的猖獗以及价值理性的迷失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泛滥, 致使当前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陌生感、紧张感和异化感, 并表现出冷漠化倾向、商品化倾向9。工具理性和价值理

9、性各有利弊, 二者对立统一。工具理性过重, 有丧失社会公平、导致人的工具化、泯灭人性的危险, 这样的价值导向下成长的中学生则可能过于功利, 从而呈现“认钱不认人” 、 “利益统领一切”的状态; 价值理性走向极端, 会导致平均主义思想蔓延, 进而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合理发展。也有学者从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状况出发, 深刻分析了冷漠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的发展, 影响国人精神素质的提高, 使人产生孤独感、疏离感和不安感。有的学者指出, 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道德缺失现象, 对中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理想信念影响较大。并进一步指出, 这种道德缺失现象, 不仅表现在

10、不少人道德理想的淡化, 道德意识的冷漠, 而且特别表现在不少党政干部道德理想的淡化及道德意识的冷漠; 剥削阶级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道德观念侵入了不少人的灵魂,不仅表现在社会公德的失范, 而且表现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的失范等等10。关于中学生群体, 有学者指出他们目前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过严或过松, 造成孩子偏激失控; 学校教育偏重智育、偏重考试、偏重分数, 忽视了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人格教育乏力、道德教育功利、文化教育偏废、审美教育狭隘, 造成了学生思想道德上失重失教; 社会网络文明教育忧喜参半、诚信品德面临危机的现状, 造成中

11、学生思想道德失范。有的学者据此进一步指出, 这些家庭偏激失控、学校失重失教, 社会教育失范的孩子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改善, 势必造成中学生心理创伤、性格扭曲, 于是违法犯罪就有可能发生, 就会给社会、家庭、个人酿成祸害, 从而造成悲剧的发生。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德育地位不保,目前德育地位不能保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对德育地位的认知与态度问题,“非不知也,是不为也”;另一个就是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问题,社会把各种压力通过各种渠道层层地传递到未成年人身上,严重地冲击着德育的地位,需要调整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考虑未成年人的思想品格形成和变化的机制。有学者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12、现状做了全面的描述:“对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现状, 有的研究者认为, 长期以来, 由于教育的断层, 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中学生只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 但对最初步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 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东西, 有的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还有的论者提出, 过去只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教化, 缺少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 因而不可能很好地达到提高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的目的。整个社会乃至家庭对德育与智育教育的失衡, 也造成了未成年人只知道学习知识、不知道如何做人的现状。同时社会上一些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的问题, 这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有的学者提

13、出, 当前某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学做分离首当其冲。讲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这自然不能育出有道德的新人。 ” 11三、解决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的途径与方法三、解决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的途径与方法如何解决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的问题,各学者认为,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中学生本人的支持、协调和配合。上海师范大学高惠珠教授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她指出教育方法在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有四个因素需要格外加以关注:一是环境,在内和外的因素上,外的影响要大于内的影响;二是监护人,监护人主要是父母

14、和教师,现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父母和教师的问题都很多;三是榜样,未成年人非常善于模仿,因此为其树立榜样对其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四是有关教育立法,西方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相关的教育立法,我们国家可以借鉴其经验和做法。上海师范大学潘文岚副教授指出,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问题,二是消费行为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三是本土化的弱势地位对民族文化的消解作用。面对这些问题,关键是建立中学生的价值体系。现在的孩子对上网技术的把握比成年人快,对信息的掌握比成年人多,他们有他们的话语系统,成年人要自知无知,要平下心来去面对这些鲜活的孩子。当前有一些具体的事情我

15、们可以着手去做:一是影片和书籍的分级,二是烟、酒的销售控制,三是网络的控制,四是加强媒体的道德责任教育,五是民族精神的重塑和弘扬。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中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中学生在学校常常是不快乐的,这里就有一个儿童权利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作业和考试的负担过重,应该把他们的负担减下去,给他们更多的时间自由成长,使教育成为快乐的事情。另外,现在的家长没有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趋向出现了问题,对于小孩的关爱和照料应该有一个政策性的规定。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的王璇认为,要解决中学生立德之本缺失的问题,就要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如,给中学生

16、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推进中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不断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家庭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注意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把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进行下去,从而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王冬桦. 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J . 比较教育研究, 1996( 4) .2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道德问题”调查组.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状况及其建设 J . 社会科学, 1995( 4) .3 高洪贵, 王玺昌, 朱佳萍. 黑龙江垦区青年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J . 青年研究, 2002( 4) .4 邵道生.道德滑坡论与“道德爬坡论”的商榷 J . 民意, 1995( 3) .5 中国中学生研究中心,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 2000 年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问卷与数据 J . 中国青年研究, 2000( 4) .6 何清涟. 中国当代经济伦理的剧变 J . 开放时代, 1998(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