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学文学作品教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68860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中学文学作品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漫谈中学文学作品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漫谈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中学文学作品教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漫谈中学文学作品教学姓名:沈俊 地址:湖南省桃源县西安镇中学办公室 邮编: 415726 电话: 13549799606中学生特别善于以感性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渴求以美的形象来开拓自己的精神视野。 文学作品的魅力正在于其情感性、审美性与形象性。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形象的关 注,来感知生活和社会,增强是非善恶的判别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水平,获得“精神成人” 的充足营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 特点。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目标,如语言材料的积累,相关知识的记忆、理解,遣词造句、 结构篇章能力的培养,实用性能力的运用和迁移,都能够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实现

2、,同时, 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能在文学作品中体现。文学是人学,其作品的教学是一种人文教育。 从文学作品教学来看,学习文学作品既是学习语言艺术的过程,又是提升审美能力、拓展 精神视野的过程。 文学作品教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阅读鉴赏的方法,进而养成课外自 觉阅读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大纲”所规定的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每年近百 万字的目标。 一、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文学作品教学形式存在单一化倾向。文学作品与一般的实用性文章相比,它有自身 特点,如形象多元、思想含蓄、情绪细腻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在于唤起学生对外部世界和 全部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注重对作品的整体化感知与体会,

3、它借助于想像和联想,引导学 生整体把握作品的美感。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主要不是求真,而是审美。 而时下的语文教学,把文学作品混同于一般实用性文章来处理,穷形尽相的讲解,拖 沓冗长的分析,一味追索词句的“微言大义” ,教法单一机械。学生只是背诵词义,死记常 识,应付考试。结果,好端端的文学作品被肆意肢解,生动优美的形象或意境被抽象为干 巴巴的几条筋。这样的文学作品教学,实质上把文学作品的鉴赏看成静态的、获取终结性 结论的过程。 文学作品的阐释方式存在拔高化的倾向。文学作品教学固然有其思想性,但不能与 政治课等同。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于文学作品鉴赏的整个审美过程之中。 然而,问题的严重

4、性在于,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总是着眼于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的功利性目标。这样,尽管作品很经典,还是会像“歪嘴和尚念经” , 讲偏,讲走调,讲得了无生趣。在这些人眼中,仿佛文学作品无论古今中外,只要堂而皇 之地树以反对封建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体现人民性的高标,对作品形象的分析、主题的 开拓,就顺理成章,完美无缺了。 尤为令人担忧的是,学生长期在诸如此类的大话、高调和刻板教条的影响下,缺失了 自已的生活感受、自已的生命体验,必将导致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惯于统一口径。对文学作 品的阐释远离了文学的生动性,远离了文学的个性,很多时候,就只是一些意识形态的图 解。 文学作品教学的评价

5、方式存在标准化倾向。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 要手段。 ”这就意味着,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是一个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不断获得体验的动态 过程,其课程意义的评价应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主要来源,以不断生成、变化的情感体验 为重要的价值形态,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系统。 然而遗憾的是,如今的文学作品教学评价,已异化为仅对知识的评价,越来越追逐2“标准化” 。本来以文学名著为载体,是要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的素养和能力、升腾精神、完 善人生境界的目的,而有些教师却把它演化成 ABC,把完整的审美形象分解成零碎的应试 训练素材,用

6、一套套生硬、板滞、连原著作者都莫名其妙的问题来测试学生、评价学生, 这无疑是舍本逐末。 二、加强文学作品教学的对策性思考 注重文学作品教学的感悟性。文学作品教学不能像某些实用性课程教学,凭严谨有 序的理性思维,耳提面命,口耳相传,就可以使学生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它总是要求学 生从自我感受和形象入手,凭借他们个人的体验和品味,达到对作品形象和意境等的深刻 理解,这是一个自我开放的过程。 文学作品中有些东西,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却难以仅凭知识去理解,即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比如说,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两字, 红楼 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学诗时评说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

7、是圆的。要说再找两 千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 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正说明理解文学作品,是非常个性化的 体验过程,须得学生凭自已的直觉、灵性去感受,去领悟。若把文学作品的学习当作知识 的传授,那学生与作品就是一种主客体对立的关系,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被动地去接受 知识。他们弄清了是什么、为什么等外在的、间接的问题,却失却了放飞自我想像和联想 的乐趣,作品蕴蓄的魅力也随之失去。 注重文学作品教学的对话性。对话,是新课标针对阅读教学提出的一个关键词。以 文学作品的文本为中介的对话,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表现为师生对话、

8、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重在平等交流,教师要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更新理念。 教师应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不仅要求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倡导教学民主,促进教学 相长,更要善于在教学中营造对话的情境与氛围,适当链接相关背景知识,及时捕捉、归 纳有价值的观点,总之,要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担供方便和机会。 由于个体认识水平或性格、经历的特殊性,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往往有差异,这 为他们之间的对话创设了一个好的平台。学生互相听取别人的发言,接受不同见解,能启 发他们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促使其内省,适时调整思维方向和方式,逐渐将对话引向深 入。鼓励并推行学生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对话,有助于他们排除其内在和外部

9、不利因素的 干扰,在轻松自由的对话中,增强自信力和能动性,使他们不止关注别人阅读理解文学作 品的结果,而且能从了解别人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益。 突出文学作品教学的自主性。由于传统理念的陈旧和授受方式的僵化,长期以来, 文学作品教学都是教师讲解包打天下。先是作者、作品简介,背景材料交代,再是结构层 次划分,典型形象分析,最后是中心思想概括,艺术特点总结。这样的教学虽然也因文学 样式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但“老三段”的常规教程,总是教师唱主角。学生阅读缺乏独立 自主性,不过是充当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教师解读、讲析文学作品,基本 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心理,更谈不上鼓励他们用自已的情感

10、、经验、眼光、高度去体 验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应试服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 新课标这个意见, 应是对违背文学阅读欣赏的基本规律、忽视学生接受心理的教学行为的规避。 文学作品描写的人、事、物,并非真实客观中的实体,不过是些具有意向性的虚构。 作品中的意像和意境,正是由于它们存在解读的多义多层性,留下许多有待读者驰骋神思、 填补空白的无限空间。因此,教师应该允许、尊重学生阅读实践中的“个性行为” ,哪怕是 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或是些突发的奇想,也表明他们开始积极地参与和思考。32007-9-27(农历二七年八月十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