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小明有多高一套定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40894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活动小明有多高一套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科学活动小明有多高一套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科学活动小明有多高一套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科学活动小明有多高一套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活动小明有多高一套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活动小明有多高一套定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明有多高小明有多高( (5-6 岁岁) )涉及涉及领领域:数学域:数学 设计设计意意图图: :随着毕业的临近,“读小学”的话题在孩子间渐渐多起来。于是“我要上小学了”这一主题活动也就应运而生了。一天凡凡和天天在一起互相炫耀“我爸爸给我买了新书包”。“我也有,我妈妈还给我买了新橡皮”,凡凡得意地说 “我还有新尺,你没有!”。天天不甘示弱地说“哼!你又不会用”。听着孩子的对话我突然意识到:“尺有什么用?” “怎样使用尺?”不光是幼儿既感兴趣而又疑惑的问题,其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结合幼儿的近期发展目标,我设计了此次活动。可是“用尺来测量”是传统的老教材,如何让这一老教材注入新的活力呢?借鉴著

2、名的教育学家杜威的“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幼儿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的理论,我尝试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在“做”中、在“玩”中亲历探究的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旨在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幼儿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幼儿都融入其中,体验到自我建构数学知识的乐趣。活动目标:活动目标:1、乐意探索测量的方法。2、探索运用直尺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3、能正确记录、表述测量结果。活动准备: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幼儿:丰富关于测量经验,让幼儿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方法。教师:

3、了解尺子的发明过程。2、物质材料:教师: 直尺、筷子、小棍子、纸条、牙膏盒、书、盒子、毛线、积木等。3、环 境:各个活动区都有可以用来测量的材料。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1、 出示小明人物画像,教师:小明要上小学了,报名表上要填写身高。用什么办法知道小明有多高?(量一量)2、你想到可以用什么来量?(可以用手、笔、文具盒、书、本子、橡皮等工具量)二、选择工具,进行操作。1、选择任意工具进行测量。小组讨论使用哪一种工具来测量小明的身高。各组使用各自选定的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交流结果,发现问题:测量相同的小朋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因为大家使用的测量工具长短

4、不同,所以结果也不一样。2、选择同样的工具进行测量。 (棍子、笔、书、本子等)全班讨论使用同一种工具,小组合作测量小明的身高,并记录。交流结果,发现问题:用同样的工具测量相同的小朋友为什么也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正确的测量方法: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提出疑问:我们的测量结果小学老师看不懂,怎么办?3、尝试用尺进行测量。出示直尺,引导幼儿观察:尺上有什么?(数字、线条)认识尺上的刻度线和单位。探索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分组记录结果。交流讨论结果。a、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 0 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b、如果测量的物体比较长,就需要首尾相接地测量。分组测量小明的身高。各组

5、报告测量结果。三、巩固知识,自由测量。幼儿自由选择物品进行测量,并记录。延伸活动:延伸活动:1 继续在区角内提供各种材料供幼儿进行测量。2 回家测量家中的家具的高度。反思与分析:反思与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习测量”这一传统的老教材注入新的活力呢,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其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分析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分析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幼儿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

6、,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教师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结合正在开展的“我要上小学了”的主题,选择“小明要上小学了”的情境,引出小明身高的问题,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学习的欲望。而“尺子”这一测量工具,要教幼儿认识它,运用它并不难,但如何通过这一中介,引导幼儿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则是教师设计此次活动的重点所在。教师创设了大量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从活动刚开始的“选择任意工具进行测量”,到“选择同样的工具进行测量”,到后来“尝试用尺测量”

7、,都让幼儿在充分动手操作中逐步感知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引导幼儿体验尺子的演变过程,从而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了解幼儿,在最近发展区设疑。二、了解幼儿,在最近发展区设疑。现代心理学认为,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设疑,引导幼儿探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幼儿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在教学“小明有多高”活动前,教师通过与幼儿交流,发现幼儿对尺子并不陌生,以他们的经验,他们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比如说,在做“连一连”的智力游戏中,有的幼儿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幼儿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

8、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幼儿对尺子并不陌生。但他们对于用尺子的认识却并不全面,运用尺子进行测量就更不准确了。因为找准了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在目标的定位上紧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对“还能做什么?”胸有成竹,从而能灵活地驾驭教材,把握活动的主线。教师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小明有多高?”,“请小朋友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量一量”“我们的测量结果小学老师看不懂,怎么办?”等问题不断激起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学习动机,及时跟随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引导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三、尊重幼儿,把知识的探索权交给幼儿。三、尊重幼儿,把知识的探索权交给幼儿。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定

9、位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把知识的探索权交到幼儿手中,认识到幼儿才是活动中的主体。本次活动没有教师的“直接告知”,而是通过“用什么办法知道小明有多高”等提问让幼儿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当幼儿想出了不同的办法后,教师又适时激趣设疑,产生新矛盾情景:“测量相同的小朋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用同样的工具测量相同的小朋友为什么也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幼儿自己在“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主动探索运用直尺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激发了幼儿急于解决问题的强烈的参与意识。而后的“测量结果别人看不懂,怎么办?”等问题,同样留给幼儿充分思考、自主探

10、索的空间,使幼儿的个性充分显现。四、关注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科学。四、关注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科学。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强调让幼儿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先从幼儿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再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建构新知反过来应用到生活中。当幼儿已初步掌握测量方法后,让幼儿自由选择物品进行测量,恰到好处地让幼儿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幼儿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再次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幼儿应用数学的意识。此次活动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自主探究,避免了教师直接传授而造成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幼儿被动掌握知识的状

11、况。注重了让幼儿亲历数学探究的过程,亲身感悟测量工具的演变。活动中师生、生生充分互动,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索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学习的乐趣。不足与改进措施不足与改进措施: :1.对幼儿的观察不到位,没有注意到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针对这个情况,在课后,教师将在区角投放材料,让在活动中没有掌握“首尾相接地测量”的孩子进一步尝试操作。2.本次活动以幼儿分组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他们能够自主讨论决定该组的组长、记录员、测量员、发布员等职务,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空前高涨。但“分组合作”这种学习形式却容易忽略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分组探究时,出现了能力强的幼儿能主动探究、交流,而能力弱的幼儿却只能在一旁观望和等待。那么“如何让分组活动真正有效地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的提升?” ,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针对此问题,今后开展此活动,每次分组测量时,幼儿所担当的角色可进行互换,让每位幼儿都能担当测量员、发布员等重要职务,使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