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与建设创新型城市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630505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与建设创新型城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与建设创新型城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与建设创新型城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与建设创新型城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与建设创新型城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与建设创新型城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与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廖景平廖景平(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关于全 民科学素质的概念是还有较多的争议,但比较认同的概念认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众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以及应用它们来处理生存与发展问题、生活与工作问题、参与公共事务问题的能力。因此全民科学素质重在利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具 备的科学精神来处理生存与发展、生活与工作以及参与公众事务。 廖景平廖景平: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综合

2、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公 众科学技术的素养方面。公众科学技术的素养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竞争力,而且影响了国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 的形成。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仅提出各种促进本国科学素养发展的措施和行动计划,而且还定期进行测量和调查,以便及时了解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水 平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中国科协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借鉴国际通用的测试公众科学素养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于 1992、1994、1996 年、2001 年和 2003 年进行了五次全国范围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2003 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达到 1.

3、98%,比 2001 年的 1.4%增长了约 0.6 个百分点。比 1996 年的 0.2%提高了约 1.8个百分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不仅结束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而且出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落后地位。2000 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 17%;1992 年欧共体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经达到 5%;1989 年加拿大公众科学素养已经达到 4%;日本在 1991 年已经达到 3%。廖景平廖景平:公 民科学素养建设有三个目标,知识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是指科学素养以掌握一定程度的知识为基础,是科学素养的基础知 识,不是单一的知

4、识,而是由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哲学组成的一个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过程和方法目标是指培养公民运用科学知识 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对问题做出明智的选择,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胜任各种重要而富于成效的工作,使每位公民成为善于学习、善于推理、思维具有创造性、能决善 断、会解决问题的人。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是指公众由于对自然界有所了解和认识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它 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廖景平廖景平:公民科学素养建设包含三方面内容,对科学的本质、核心知识和研究动态的了解,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5、,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的了解。在对科学的本质、核心知识和研究动态的了解方面,公众要了解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索的方法和科学事业的本质,核心知识包括宇宙科学、基本物质、地球 科学、生命科学、探索复杂性的非线性科学,涉及材料及其加工技术、现代制造及其工程技术、电子和信息技术、以遗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交通运输 及航天技术、能源和环境技术六大领域。要求公众掌握观察与思维、逻辑推理和判断、归纳和演绎、实验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等。STS 是 一个专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的综合性学术领域。它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科学伦理、科学人文相互综合和 交

6、叉的结果,也是为解决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要使公众认识到科学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积极的一面,对经济社会的发 展,有时候对伦理可能就有消极的一面,例如克隆,克隆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有积极的一面,但有些克隆违背道德的话,这样就比较多的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廖景平廖景平:科学素养建设的实施途径有四个方面。学校教育是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中小学教育内容不仅包括道德教育、体育、美育,还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和课外教育活动,学校要开展许多具有特色的课外教育活动。第 二条途径是社区教育。社区聚集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阶层所有的社会居民,社区的居民有小孩子,年纪大有老人,从身份来讲

7、,有普通的家庭父母,也有政府官 员、企业的各类员工。社区教育是为整个社区各种年龄和各种职业以及退休和没有职业的居民提供服务,往往不是传统的正规教育。社区教育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内容广泛。第三条途径是公司的继续教育。根据公司的行业特点和可持续发展,开展适应企业发展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廖景平廖景平:第四条途径是大众媒体,传播基本科学知识和科技技能,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科技创新意识。大众媒体肩负的公众科学素质任务特别重要,我甚至认为媒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远远超过了前面三条途径的作用。廖景平廖景平:无 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台,如果可以把公众科学素质、科学思想

8、、科学方法、科学知识都在专栏当中有所体现,我们所讲的故事里面能够穿插一些科学内容,我 们报道的栏目里面有科学的最新动态,这对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广东还是其他的省,新闻媒体对提高公众素质起到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体记者们一定要注意把这个方面要减少一些,多增加一些科学素养的内容。廖景平廖景平: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是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以科技为依托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此类国家称作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 20 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

9、献率在 70% 以上,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例一般在 20% 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 30 % 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都非常重视公众理解科学,相继开展了对公众科学素质的系统调查,并作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参考依据。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 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创新型城市必备五大要素。一是创新资源,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这 是创新活动的基础;二是创新机构,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三是创新机制,包

10、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 能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四是创新环境,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是维系 和促进创新的保障;五是创新成果,一般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纳创新三种方式,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进行的自主创新活动。主持人:有网友问不知道城市的园林设计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公众具备的科学素质有多大的联系,园林的设计能够反映出公众的科学素质吗?这两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廖教授是植物学教授,我们请廖教授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 廖景平廖景平:毫无疑问,城市的发展已经由原来的只是注重建筑设计、建筑布局的层面,发

11、展到生态园林的层面。一个城市建设,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划,这个规划既要体现园林上的山水园林,也要有城市功能上的划分。现在越来越多城市把生态和园林体现在城市的设计和建设中。 廖景平廖景平:园 林是城市的名片,例如广州有白云山、华南植物园,这就是广州的两张绿色名片。一个城市,尤其是现代化的城市能不能称得上是现代化大都市,有几个指标非常重 要,公众绿地、植物园、图书馆、科技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必备的指标。一个城市有没有植物园,有没有比较漂亮的,或者是世界一流独具特色的园林设计和展览, 是不可能成为国际公认的大都市的。这就是为什么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植物园是现代化大都市的桂冠!廖景平廖景平:另 一方面

12、,一个城市的园林设计既要体现现代园林的概念,同时也要体现所在城市或者所在区域特色。例如广州,就要体现岭南园林特色,要在园林的历史、传统文化 方面体现城市特色,这也是公众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城市园林建设和公众教育方面,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市园林设计对园林的体现,通过园林 设计把园林园艺、植物科学、生态科学融入城市园林建设,就能够提高公众相关科学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像华 南植物园的设计和建设,就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和文化的底蕴,成为了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力量。主持人主持人:华南师大附中夏涛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广告宣传如何跟科普

13、教育结合起来,请廖教授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廖景平廖景平:前 面我已经说道,大众媒体是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途径,而且可能是影响公众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建设。广告是媒介传播的内容之一,也是维系媒介生存、促进媒介 发展的重要手段。媒介在进行广告宣传时,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广告宣传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由于广告宣传借助的载体是大众传播工具,除了具有引导消 费、介绍产品、传递信息等外,广告宣传还具有导向性、思想性、审美性等特征,能够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发挥着一定的教 育作用。因此,媒介要当好广告宣传的“把关人”,要把现代科学的最新进展,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

14、学精神融于其中,要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公众科 学素质的提高。廖景平廖景平:所以无论是地铁、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是所有具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素质功能的科研单位、大学、学校、企业都应该能够更多地设计提高科学素质的氛围,把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创新精神更多地融入进去自身的广告宣传,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价值取向。 如果一个城市的这些方面不融入比较多的科技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它就称不上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城市。廖景平廖景平:我还要谈回到夏涛老师的学校。华南师大附中科技教育做得不错。但目前的教育体制非常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必须改革目前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让周末真正有两天时间属于学生,让学生能走

15、出学校,走出家庭作业的困扰,到大自然去,到科技场馆去,让学生真正接触到科技知识和科技氛围。刚才周博士说,美国或者许多西方国家的孩子都有很多的时间去参加活动,去体验科学。但是我女儿在初一便没有时间出门看看,她要抽出半天时间都没有可能,我们怎么让学生去接触现代科技场馆,怎么让孩子们去接受课外科技教育。所以我们的教育体制必须改革!谢景芬谢景芬:我想请教廖教授,我们如何向政府申请或者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到更多科普资源?从国家的角度,从民族特点的角度,科技传播的问题点和机会点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抓住这些问题点和机会点来推动科普宣传?廖景平廖景平:非常感谢谢总。谢总是传播界非常有名的专家,曾经为科普基地作过培

16、训报告。非常感谢谢总的提问。科普的使命就是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提高公众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提高公众的工作与生活能力,让他们参与公众事务的能力提高,所以科普工作就是要围绕人的成长和素质的发展。 廖景平廖景平:关 于科普资源的问题,我想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整合全社会的科普资源。广州市科协、广东省科协在实施全面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时候,都有一个整合 科普资源的大行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普资源充分调动和利用起来,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鼓励科研人 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作品,开展科普展品和教具的基础性、原创性研发,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资源的共享范围, 探索科技馆资源有效服务公众的模式。廖景平廖景平:另一个方面是发挥政府引导的重要作用,并且按照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将 GDP 的适当比例投入到科普工作,如 2%、5%或者更多。不按 GDP 的一定比例反馈到公众教育,反馈到公众素质的提高,未来 GDP 的增长毫无疑问一定存在瓶颈。企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任何事业单位的发展,会逐步丧失创新的动力,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