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的启迪意义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28118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go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的启迪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ngo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的启迪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ngo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的启迪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ngo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的启迪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go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的启迪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go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的启迪意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1参参与与和和推推动动绿绿色色金金融融的的启启迪迪意意义义摘要:赤道原则是国际银行界首次制定和认可的全球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标准。民间环保组织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银行界接受赤道原则,有利于国内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和金融风险评级,推动国内银行业设立行业标准。有助于银行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科学发展的落实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国内银行融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从而最终促进金融的和谐发展与绿色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赤道原则;绿色金融;竞争力;民间组织 在致力建设”生态文明”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中,如何履行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承诺?如何树立中国作为地区和世界负责任

2、大国的国际形象?如何规避或尽可能减少国际资源开发型投资的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及海外员工的安全风险,实现政治、外交、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这都是亟需探讨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致力建设“生态文明”,同时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规避金融风险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主要。 2008 年,由经济观察报举办了 2007 年度中国最佳银行评选,全球环境研究所、绿色流域、自然之友、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守望家园、中国发展简报和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八家民间环保团体向兴业银行颁发了国内首个“绿色银行创新奖”。“绿色银行创新奖”评选是国内首个关于绿色银行

3、和绿色金融的奖项,这也是第一次由民间团体发起并评选出的绿色银行奖项,对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环境保护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绿色银行,指的是银行承担环境责任和义务,并把环境目标融合在自己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各个环节中。绿色银行的理念对银行的内部经营与业务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内部经营方面,绿色银行应当关注自身能源、纸张、水等资源消耗,鼓励员工参与环保工艺活动;在业务管理方面,绿色银行更要加强传统银行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并拓展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业务开发,促进企业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绿色银行创新奖”的出现有三方面的原因:_21 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2 民间社会的大力推动;3 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

4、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对外投资力度的加大,西方社会对中国对外投资在投资对象国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批评声音也越来越多。由于投资对象国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差异,中国对外投资或援助项目所执行的环境标准差别也不尽相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银行业急需采取措施,从源头上规范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环境行为。这样一来,不仅能化解外部矛盾,同时也能帮助“走出去”的企业规避组织政治、环境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中国的对外投资更加理性化。“绿色银行创新奖”的评选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推动中国银行业尽快出台符合国际标准,同时能立足于中国现实的环境举措。 据统计,到 2007 年底,中国共有社会团体 21.2 万个、民办非

5、企业单位17.4 万个、基金会 1340 个。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已经广泛活跃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保、法律、社会服务、经济服务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民群众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载体和途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NGO 也可以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推动“绿色银行”发展,帮助银行业监督企业是否有效执行本国签署并加入的“国际公约”,同时严格遵守东道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在投资和技术“走出去”的同时,把我国好的环境政策、法规和经验也带出去,推动东道国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法规、标准,逐步实行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6、 Assessments,EIAs)、生态补偿(Payment for Ecological ServicesEcological CompensationMechanism)、协议保护机制(Conservation Concession Meeha-nism)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tmnsibility。CSR)。 帮助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NGO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全过程进行评估。这次评选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证明了主流渠道对 NGO 努力的认可。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争取发挥更大的作用。2007 年 7 月,国家环保部、中国人民银行、

7、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推动绿色信贷;2007 年 11 月,银监会制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银行支持节能减排工作;2008 年 1 月,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保部)和国际金融公司签署协议,合作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_3信贷指南,为深化绿色信贷提供技术支持;2009 年 1 月 12 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督促银行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基于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的绿色金融,肯定会成为使这个星球更适宜每个人生活的大众的全球化。要达到绿色全球化的目标可能需要时间和艰难的决策。但

8、是,我们毕竟已经有了现行的实践,有了决心,也有了像 NGO 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那样的措施。 在国际上,银行关注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主流。在中国,绿色银行的理念还处于萌芽状态。尽管政府已经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法规,但还是有些银行由于认识不足而违规支持了一些污染项目。最近几年,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绿色理念开始得到银行认可。一批前瞻性的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关注金融活动中的环境与社会问题。2006 年 5 月,兴业银行与 IFC 合作在国内首创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2007 年 10 月,兴业银行正式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UNEPFI),郑重承诺遵循相关环境法规,将环

9、境因素纳入商业决策的考量范畴,支持可持续发展。2007 年 11 月,兴业银行与 IFC、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金融时报社在北京共同举办”2007节能中国高层论坛暨绿色信贷创新研讨会”,积极倡导绿色信贷。2008 年 7 月 1 日,兴业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通过了关于申请加入“赤道原则”的议案。 “赤道原则”形成于 2002 年 10 月,由国际金融公司(IFC)与荷兰银行联合发起,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参照 IFC 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的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它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也是国际金

10、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之一。“赤道原则”是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判断、评估和管理国际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行业标准,对制造业、化工、能源、基础设施等 62 个行业在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与解决途径做出规范。全球五大洲已经有 60 多家银行宣布加入“赤道原则”。2008 年 10 月 31 日,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此举标志着兴业银行在引入国际先进模式,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推进科学、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_4了国内商业银行的前列。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作为赤道原则的发起者之一,对兴业银行承诺采纳赤道原则的努力给予了支持。在中国实现了零的

11、突破。目前,“赤道原则”正日益得到国际银行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银行业在环保方面的积极举措已经取得了阶段性、局部性成果,并刺激金融市场对环境问题予以更多关注。客观上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尽管这只是中国的银行向绿色银行迈出的第一步,但却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重要创新。因此,全球环境研究所等八家国内知名的民间环保团体与经济观察报中国最佳银行评选携手合作,根据银行的明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或政策);专门部门负责环境相关的事务;执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并制定具体措施;退出有潜在环境风险的领域和进入环保金融服务领域的趋势;公众、媒体或监管机构在过去三年对其环境表现的评价;加入国内、外有关金融机构环保协议及与环保团

12、体合作情况;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推出国内首个“绿色银行创新奖”,以表彰关心绿色创新、致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优秀银行,鼓励更多银行关注环境问题。 NGO 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的实践告诉我们,如何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民间力量推动银行社会责任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推动银行践行社会责任,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是兴业银行公司治理理念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希望未来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发展道路上有更多的作为。 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 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