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语文主观题中“隐形的翅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27207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高考语文主观题中“隐形的翅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例谈高考语文主观题中“隐形的翅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例谈高考语文主观题中“隐形的翅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例谈高考语文主观题中“隐形的翅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例谈高考语文主观题中“隐形的翅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高考语文主观题中“隐形的翅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例谈高考语文主观题中例谈高考语文主观题中“隐形的翅膀隐形的翅膀”肖立俊在解答高考语文主观题时,最容易忽略的是题目的“隐形的翅膀”隐性信息、隐性要求、隐性答案。因此要提高答案表述的准确性、全面性,必须抓住题目中这一“隐形的翅膀” 。下面结合实例作简要的分析说明。一、要注意挖掘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是隐含在题目之中并未明说的、有助于把握答题方向和角度的信息。掌握了这些信息,我们在答题时才能做到答题方向和角度明确,有的放矢,从而避免答题无从下手的困窘或答非所问的错误。例如文学作品阅读题跟着杂志去打工有这样一道题:小说反映了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所面临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试

2、探究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这道题究竟是要考查什么内容呢?应该如何回答呢?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探究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可知,是回答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特点。但仔细揣摩一下就知道,艺术特点是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的,如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构思谋篇等。那么,这一题到底需要回答哪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点呢?学生似乎就有点茫然了。通过对题目中相关信息的进一步挖掘,就会发现题中“如何表现”暗示了这篇小说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或技巧来表现主题的。因此本题探究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即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以小见大,通过写一个农民工的遭遇来表现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客观呈现故事,不加分析、议论或

3、抒情,让读者自己去评鉴、感悟;巧用对比,通过二根与其他农民工的对比、二根对杂志前后态度的对比、二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来表现中心。这个答案回答的正是艺术手法上的特点。所以,只要抓住了题目中的“隐形的翅膀”隐性信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下面一道诗歌鉴赏题:送人还荆州皇甫曾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春。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2帆影连山峡,猿声近四邻。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注】青门,长安东南门。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送别之情的。此题正确答案是: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再用想像手法写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最后写一别难再相见,直接表达不舍之情。学生有

4、的从意象意境的角度答,有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答,有的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答。这样的回答都没有抓住此题的准确答题方向和角度,就在于没有挖掘出此题中的隐性信息。 “送”是这首诗的诗眼,是统领全篇的。回答“如何围绕” ,就是要分析“送”字是如何贯穿全诗的。这就是此题所隐含的信息,把握住了这一点,就明确了此题的答题思路和方式就是逐层分析,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二、要注意把握隐性要求在题目中,题干明确规定的要求都是显性要求。有些题目,除了显性要求之外,还有隐性要求。而这个隐形要求是隐含在题目之中的,也是解题的关键。因此,必须认真辨析,准确把握这一“隐性的翅膀” ,才能使答案更准确、更全面。例如 2

5、002 年全国卷仿写题: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正确答案:天空是一篇美妙诗章:晨曦是开头,晚霞是结尾,飞鸿、归雁是它的标点。学生答案:童话是文学的一枝奇葩:诗歌是明珠,语言是花瓣,蜜蜂、蝴蝶是传授花粉的媒介。春天是四季的一个乐章:草原是情歌,高山是油画,小溪、山路是一篇小说。通过学生答案与正确答案及例句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答案是不符合题目要求的。这就在于学生没有准确把握此题的隐形要求。那么,此题的隐形要求是什么呢?通过分析发现,例句比喻的本体“海”与“浪花”

6、 、 “涛声” 、 “鱼虾、海鸥”之间构成总分关系,喻体“字典”与“部首” 、 “音序” 、 “文字”之间也构成这种关系。无论是本体还是喻体,第一个意象与后三个意象之间应该呈总分关系,这就是题目的隐性要求。因此,准确把握住了这一3“隐性的翅膀” ,才能达到仿写的“神似” 。再如 2004 年高考辽宁卷仿写题:在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 , ; , 。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正确答案:每一棵绿树上,都有森林的苍翠;每一滴露珠上,都有太阳的光辉。学生答案:每一片绿叶上,都有泥土的气息;每一个花园里,都有森林的气

7、息。通过分析发现,例句中“一汪水塘”与“海洋”形成对比,前者极小,而后者极大,但从“一汪水塘”中却能发现“海洋的气息” ,体现的是以小见大的关系。这就是此题的隐形要求。因此,仿句选取的意象既要符合一小一大的特点,更要体现例句所用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而学生答案中“绿叶与泥土” , “花园与森林”之间无法小中见大,更是缺乏内在联系,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一“隐形的翅膀” 。三、要注意抓住隐性答案有些题目既有显性答案,又有隐性答案。只有把这两者都抓住了,才能做到答题的全面性、完整性。显性答案一般比较容易把握,隐性答案则需要通过挖掘相关信息来把握了。例如 2004 年高考广东卷图文转换题:阅读下面的图表,完

8、成后面的题目。某校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共有 10 万册图书,在最近的一次图书状况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图书状况完好无缺损坏较轻损坏较重损坏严重图书数目(册)20000250004000015000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正确答案:(1) 该校 80的图书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象。(2) 学生不爱惜图书,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此题的相关信息告诉我们,这是一次图书损坏情况的调查统计。从表中的关键词“损坏”及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此表是要说明图书的损坏情况。由此可以得出一条结论:该校 80的4图书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象。这是一条显性结论,比较容易回答。此表属于单幅表格,数据比较单一,显性结论也是单一的。但是题目要求写两条结论,那么另一条结论从何而来呢?通过细看题目相关信息,其中有“学生阅览室”的暗示,把这与图书损坏的情况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原来学生正是图书损坏的主体。那么,这就涉及到学生的道德水平、公德意识了,因此另一条隐性结论“学生不爱惜图书,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也就“水落石出”了。总的来说,高考语文主观表述题中“隐形的翅膀”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与讲解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辨析能力,有意识地挖掘题目中“隐形的翅膀”隐性信息、隐性要求、隐性答案,以便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性、全面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