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偶测量原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625038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电偶测量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热电偶测量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热电偶测量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热电偶测量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热电偶测量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电偶测量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电偶测量原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度测量与热电偶冷端补偿温度测量是测量领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频繁应用于气象观测、环境研究、实验室以及其他各种生产过程。在特定条件下的产品制造与工业质量保持稳定方面,温度测量是基础且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将描述工业领域温度测量中广泛使用的温度传感器的热电偶和电阻温度传感器(RTD)的测量原理及热电偶冷端补偿相关知识。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 两个不同导体 A 与 B 串接成一个闭合回路,如图 a 所示,当两个接点的温度不同时(设 TT0),回路中就会产生热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这种现象是 1821 年德国科学家赛贝克(T.Seebeck)发现的,所以又称塞贝克效应。热电偶的基本构成: 导体的

2、 A 和 B 称为热电偶的热电极。放置在被测对象中的接点称为测量端,习惯上又叫做热端。另一接点称为参考端(参比端) ,习惯上又叫冷端。热电动势的测量: 热电动势包括接触电势和温差电势。温差电势远比接触电势小,可以忽略。这样闭合回路中的总热电势可近似为接触电势。根据实验数据把热电势 EAB(T,T0)和温度 T 的关系绘成曲线或列成表格(分度表),则只要用仪表测得热电势,就可以求出被测温度 T。在理解热电偶测温原理时我们需要知道热电偶的几个特性:1、组成热电偶回路的两种导体材料相同时,无论两接点温度如何,回路总热电势等于零。2、如果热电偶两接点的温度相同,T=T0,则尽管导体 A,B 材料不同,

3、热电偶回路的总电势亦为零。热电偶回路的总电势仅与两接点温度有关,与 A、B 材料的中间温度无关。3、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材料的导体时,只要这根导体的两端温度相同,则不会影响原来回路的总热电势。这一性质称为中间导体定律。在用热电偶丝进行温度测量时,热电偶的冷端补偿是必不可少的。那为什么要进行冷端补偿呢?从热电偶的测温原理知道,热电偶热电势大小不但与热端温度有关,而且与冷端温度有关。只有在冷端温度恒定的情况下,热电势才能正确反映热端温度大小。在实际运用中,热电偶冷端受环境温度波动的影响较大,因此冷端温度不可能恒定,而要保持输出电势是被测温度的单一函数值,必须保持一个节点温度恒定。热电偶技术条件

4、都是指冷端(非工作端)处在 0时的电动势,要求工作时,保持 0,这样热电势才能正确反映热端温度大小,否则就会产生误差。有很多种可用于测量温度的热电偶类型,它们的温度电动势特性如下图:下表总结了典型的热电偶类型及其优缺点:类型优点缺点B1、适用于 1000或以上的高温测量。2、室温下具有非常低的导热性,无 需补偿导线。 3、极好的耐酸性和耐化学性。 1、中低温范围内导热性低, 600或 600以下时无法进行 测量。 2、低灵敏度。 3、低温差电动势线性。 价格昂贵。R/S1、高精确性和低变更、低退化性。 2、极好的耐酸性和耐化学性。 3、可作为标准使用。1、低灵敏度。易受还原气氛 影响(尤其是氢

5、气或金属蒸气)。2、导致重大的补偿导线错误。3、价格昂贵。N1、具有极好的温差电动势线性。 2、在 1200或 1200以下具有极 好的耐酸性。 3、不受短程排序影响。1、不适用于还原气氛。 2、与贵金属热电偶相比,易 遭受大的长期的改变。K1、具有极好的温差电动势线性。 2、在 1000或 1000以下具有极 好的耐酸性。 3、在贱金属热电偶中具有极好的稳 定性。1、不适用于还原气氛。 2、与贵金属热电偶相比,易 遭受大的长期的改变。 3、易受短程排序导致的错误 影响。E1、是当前最灵敏的热电偶。 2、具备比 J 类型更好的耐热性。 3、两个支架都是无磁的。1、不适用于还原气氛。 2、有轻微

6、磁滞现象。J1、可用于还原气温。 2、导热性高出 K 类型约 20。1、正极(“+”)铁支架易生锈。2、特性不稳定。T1、具有极好的温差电动势线性。 2、在低温下仍有很好的特性。 3、质量变化小。 4、可用于还原气温。1、低使用限制。 2、正极(“+”)铜支架易氧化。3、导致重大的热传导错误。冷端补偿原理及方法:测量温度时要求其冷端(测量端为热端,通过引线与测量电路连接的端称为冷端)的温度保持不变,其热电势大小才与测量温度呈一定的比例关系。若测量时,冷端的(环境)温度变化,将影响严重测量的准确性。在冷端采取一定措施补偿由于冷端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称为热电偶的冷端补偿。 热电偶的冷端补偿通常采用在

7、冷端串联一个由热电阻构成的电桥。电桥的三个桥臂为标准电阻,另外有一个桥臂由(铜)热电阻构成。当冷端温度变化(比如升高) ,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也将变化(减小),而此时串联电桥中的热电阻阻值也将变化并使电桥两端的电压也发生变化(升高) 。如果参数选择得好且接线正确,电桥产生的电压正好与热电势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量相等,整个热电偶测量回路的总输出电压(电势)正好真实反映了所测量的温度值。这就是热电偶的冷端补偿原理。 热电偶在实际工业测量中,冷端温度不可能恒定在 0,因此,在热电偶测量中,不仅需要保持冷端温度恒定,而且要对冷端温度进行相对于 0时的热电势进行补偿,目的是将测量的热电势折算到冷端温度为 0

8、时的标准状态。为了保持冷端温度恒定,常常需要将冷端用导线延伸到温度相对稳定的场所(控制室)。这种用来延伸热电偶冷端的导线称为补偿导线。补偿导线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使用与热电偶相同的材质制成,叫做延伸型补偿导线;另外一种使用与热电偶不同的较便宜的材质制成,叫做补偿型补偿导线。下面谈谈热电偶的冷端补偿。用热电偶测温时,其产生的热电势 E(T,T0)的值取决于热电偶热端和冷端的的温度差。当冷端温度 T0 由 0升高到 T0 时,测出的热电势为 E(T,T0),此时热电势减少了 Ex=E(T,0)-E(T,T0)。也就是说,随冷端温度的升高,测出热电势值降低,从而产生了误差。为减小热电偶冷端温度变化所

9、引起的误差,需要对冷端温度进行补偿。通常采用电桥来测量热电势 E(T,T0),其中三个桥臂选用标准电阻,而将铜电阻 Rcu 接在电桥的一个桥臂上,并用引线将其置于热电偶冷端附近。当冷端温度升高而引起热电势减少的同时,补偿电阻 Rcu 阻值亦增加,使铜电阻两端压降增大,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起到了冷端温度自动补偿的作用,使温度变送器输出值只取决于热电偶热端温度,消除了因冷端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测量误差。但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其平均每度所产生的热电势值不一定相同,而铜电阻的阻值变化却为线性关系,所以它们的补偿是近似的,只能在某一局部范围内得到较好的补偿。因此,保持冷端温度

10、相对稳定还是有必要的。为了提高热电偶测温的精度,利用温度传感器,例如铂电阻Pt100 对冷端温度进行动态测定,再根据热电偶分度表获得冷端补偿电势值,然后在计算机内与热电偶实际输出电势进行代数迭加,通过热电偶分度表,便可由该代数和换算出实测温度。此种补偿方法完全用软件实现,精度高,可适应冷端温度变化较大的场合,是目前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常用的方法。热电阻电阻由极细的金属线构成,主要使用铂、铜和镍等材料。符合 JIS标准的热电阻只能由铂制成。热电阻由于和热电偶的测温原理完全不同,所以它具备一些自己的特征,具体如下:1. 不能进行 650以上的高温测量。2. 测量灵敏度约为热电偶的 10 倍

11、。3. 能够长期稳定测量。4. 机械强度低。5. 响应慢,不易测量微小或狭窄的部分。6. 通过测量电流产生热量。7. 抗干扰性强。8. 导线电阻会导致测量误差。热电阻的温度电阻率特性如下图:金属的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0时 100 的铂电阻,当温度升高至 100时,电阻值为 138.5。即温度每上升或下降一度,电阻变化 0.385。热电阻的测温原理: 热电阻中通过一定的电流,用热电阻两端的电压值除以这个电流值就可以求得热电阻的电阻值,然后将其换算成温度。电路中的电流分为三种: 0.5mA、1mA 和 2mA 三种。电流值超过容许电流时会导致自身加热,从而容易产生测量误差。相反,如果电流过小,则产生的电压变低,测量就会变得很困难。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 2mA,高精度测量时使用 0.5mA 或 1mA。为了克服由于导线电阻对温度测量造成的误差,一般会采用三线制或四线制补偿电路。三线制测温时,线上电阻 rA 和 rB 阻值相抵,如果近似相等时 rA-rB 为零四线制测温时,在测量电路上加载恒定电流 i,在测热电阻电压的内线电路中保证只测量电压,而无电流通过。三线制与四线制的区别在于精度: 四线制较三线制测量精度更高,而四线制需要多一根电缆,成本较三线制更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