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23854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1农农村村金金融融改与与农农户户借借贷贷行行为为研研究究当前,以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中,各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的约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在政策层面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比如耕地,如 何能够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丰富农产品供给结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比如劳动力,如何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并能够由此带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迁 移,进而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再比如技术,如何能够开发适应现阶段农户生产经营方式的新技术,并为大多数农户所掌握和使用,进而真正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虽然解决这些问题很难,但对它们的认识却是清楚的,都是因供给严重缺乏而引起的。相比之下,资金要素则不那

2、么简单明显。说农村中资金短缺,但又有大 量资金流入城市,而且净流出的数额非常大;说资金充裕,又有许多农户因缺少资金,家庭经营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高利贷也很普及。因此,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 当前农村金融问题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加全面、更加健康,而且能够帮助各级领导农村工作决策部门和更好地利用资金要素,推动农业产业结 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合理、更有效率,以期达到稳定农产品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一、农村金融改革的背景和环境回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 年来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每一次大的飞跃,农村改革每一项大的突破,必然带来

3、农村金融业 务上和体制上的大改变。80 年代初期,农户重新成为农村经济主体,农村金融市场一下子出现了 2 亿多个信贷交易对象,原有的计划信贷方式和管理体制发生了重 大改变。恢复后的农业银行,农业贷款对象从以集体为主变为以农户为主,农村合作信用社也从政社合一的体制下解放出来,通过恢复“三性”,业务规模和内容有 了快速发展,对农民个人贷款也由过去主要用于治病和解决生活困难变为既用于承包土地,也用于发展各种经营,贷款数额也成倍增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 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商品供给大大超过了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特别是 1985 年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后,农产品收_2购资金短缺,“打白条”、压

4、级压价和 限收拒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不断加大各级财政的负担。为使农村政策性金融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1994 年我国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 构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管理农产品收购资金、农村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80 年代末期,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农村金融市场的重点也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 非农产业的资金需求要比农业生产规模大、周期长,已有的贷款规模和管理方式也不适应新业务的需求,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式的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基金 会、乡镇企业基金会、农民储金会等。民间借贷市场也日益活跃,高利

5、贷款非常普及。农村金融市场一度非常混乱。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全国各地兴起“开发 热”和“达标热”,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造成巨大的资金缺口。地方政府纷纷介入农村金融市场,集资、摊派、高息吸储、行政性贷款等,进一 步加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混乱。为了治理和理顺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1996 年,中央推动了新一轮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 定中明确提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 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市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

6、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恢复农村信用社 的合作性质,进一步增强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随后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民 间自由借贷市场的管理和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意见和法规制度。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普及和深入,我国已初步形成由农村合作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 民间自由借贷市场构成的农村金融体制格局。根据正式公布的资料,1998 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 12192 亿元,占整个金融机构的 12.74%,比年初增加1465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 8340 亿元,占整个金融机构的 9.6%,比年

7、初增加922 亿元,其中农业贷款 2659 亿元,占整个 金融机构的 59.83%,比年初增加393 亿元,乡镇企业贷款 3761 亿元,占整个金融机构的 67.04%.1998 年末,中_3国农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 13349 亿元,占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 22.1%,比年初增加 1981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 13666 亿元,比年初增加 2492 亿元,增加22.3%. 1998 年 412 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 1509.9 亿元,支持收购粮食 1435.98 亿斤,油料 11.9 亿斤,棉花 6360 万担, 没有发生因收购资金不到位而给农民打“白条”的情况 2 .在农

8、村金融市场中民间借贷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在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对 20294 个农户的常规调查,1999 年,农户 通过民间借贷市场获得的贷款占农户贷款总数的 69.41%,平均每户 1008.56 元,其中,有息借款 491.87元,占 48.77%.如果按全国 2 亿农 户计算,1999 年全国农户民间金融市场贷款量高达 2000 多亿元,其中有息贷款近 1000 亿元。我们还应看到,现阶段农村金融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许多方面不能满足农户企业、乡村集体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在我国,7080%的货币流通量发生 在农村。1998 年,农户储蓄存款余额为 104

9、41 亿元,人均 1201.5 元;分别比上年增加 1308.8 亿元和 147.4 元 3 .随着农业银行逐渐退出乡村,农户现金管理和结算主要依靠农村信用社。如果农村信用社仅停留在目前这种管理手段和工作方式上,是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的,结果 会是农户储蓄存款更大规模地流向城市。更为重要的是,从上到下,从国内到国外,大家一致认为缺少基本的资金投入是目前制约中国农村经济摆脱困境的重要因素 之一。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理顺农村金融市场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整顿、改造, 使之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骨干;利用法律来治理和规范农村民间借贷市场

10、,使之走到台前,真正为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及时和充足的金融服务。二、农村金融改革主体研究1996 年开始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就是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农村合作金融体制。现阶段,构成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的主体是 农村合作信用社。今年秋天,总理在农村考察时明确指出,农村信_4用社要发挥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作用,要发挥连接农民的纽带作用。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不适宜采用城市金融的经营管理模式。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农村 合作金融体制都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在我国,本世纪 20 年代就有了比较规范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新中国

11、成立之初,由政府出面组织农民创办信用社,到 1954 年底,全国共有各种形式的信用合作社 12.4 万个,多数地区做到了一乡一社。在以后的近 30 年里,虽然历经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的多 次冲击,波动很大,但是,农村信用社始终作为农村最基层的金融服务机构顽强的生存了下来。但是,由于受国民经济计划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从当初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逐步演变成国家机构在农村基层的派出机构。同时,人民公社体 制决定了单一的农村金融格局。因此,当农村改革出现了经济主体多元化、经济结构多样化的格局后,要求农村金融市场也要与之相适应。而农村信用社在多年“官 办”下形成的僵硬的管理方式和

12、经营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发展迅速的农户、村集体和乡镇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从 1982 年开始,推行了以恢复“三性”(即组织 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业务经营上的灵活性)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社改革。通过改革,农村信用社清理了股金,补发了拖欠多年的股息;改革了每个社员只能 入一股的规定,积极吸收农民入社;恢复和健全了社员代表大会制度,选举了理事会和监事会,改干部委任制为选举制。1984 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 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责任制,一方面理顺信用社与国家银行的关系,逐步取消农业银行对信用社的亏损补贴,信用社实行独立经 营、自负盈亏,利润与其所得挂钩;另一方面调

13、整信用社内部的关系,实行岗位责任制,按劳、按责分配。中国农业银行不再给信用社下达指令性业务指标,经营上 进一步灵活。除按规定缴存准备金外,不规定转存任务,多吸收存款可以多放贷款,利率可接近市场利率,实行浮动利率。通过改革,农村信用社的实力不断增强。 1989 年与1979 年相比,全国农村信用社自有资金增长 8 倍,其中股金增长 12 倍;各项_5存款增长近 7 倍,各项贷款增长 22 倍 4 .农村信用社为 80 年代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取得飞速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进入九十年代,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多数乡镇企业发展艰难,破产企业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增长缓慢,农民生产投入积极性降低、农 村中非正规金融机构大量出现,争夺了大量的存款贷款业务。外在环境的改变使得农村信用社本身存在的矛盾和弊病暴露得更为突出,集中表现为亏损面和亏损额不 断扩大。1996 年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亏损总额高达 146.1亿元,1997 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达 110.1 亿元,亏损面达 42%,信用社历年挂账亏损 达 433 亿元,全国有 1.3 万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