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19596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资源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信息资源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信息资源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信息资源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信息资源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资源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资源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1信信息息资资源源的的经经济济增增长长效效应应研研究究摘要:世界经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获得测算结果,可以从数量上揭示各国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为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信息资源;信息化;经济增长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ization in the world not only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world economic dev

2、elopment, but also puts forward new demands on study of economic growth theory. Getting measurement results by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may reveal the number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tributing to economic growth,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perfectibility of informationization policy in C

3、hina. Key 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ization;economic growth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在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加大,使信息的作用日益重要,人类社会已经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信息经济时代。有关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获得的测算结果,可以从数量上揭示各国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为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回顾 经济增长理论以经济长期增长为

4、研究对象,分析各增长因素在长期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早在 18 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就对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1776 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斯密关心的首要问_2题是经济增长问题,宗旨是探讨国民财富增长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斯密指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因为分工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为了增加国民财富,一要提高在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二是提高生产劳动者人数对非生产劳动者人数的比例。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就需要加强劳动分工;为了增加生产工人的人数,就需要增加积累用以雇佣工人的资本;同时,资本积累还促使产业间分工更细密,通过产业数量增加而促进经济增长。后来的李嘉

5、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分析了他的经济增长论,强调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二是在一国的知识技术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三是技术进步。长期以来,在西方经济学界,经济增长的标准解释模式是 5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M.Solow)提出的生产函数假设。该假设认为,经济发展取决于所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1)资本和劳动力翻番,则产出翻番;(2)增加对资本的投入而不增加

6、劳动力的投入,或增加劳动力投入而不增加资本投入,那么,产出增长递减。按照这一理论,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除了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上的差别外,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然而,世界经济近 40 年发展的事实并非如此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对于资本的投入高于对劳动力的投入,但是,投资回报并未递减;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非洲经济的停滞不前或下降等经济发展现象,都不能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得到合理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罗默、卢卡斯等人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开始研究这些现象,并在理论上取得了新的突破。逐步形成了所谓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保罗罗默(P.Romer)1986 年出版的报酬递增和长期增长开创了经济学研

7、究经济增长理论的新高潮。该理论通过建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研究内生生产要素收益递增问题。他指出,知识是生产的另外一个基本要素,即经济发展的要素有四个:资本、非技术劳动力、人力资本和新思想。哈佛大学罗伯特巴罗等运用罗默的研究方法对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进行的调查也说明,严重阻碍欠发达国家发展的社会因素不是缺乏有形资本,而是缺乏无形资本_3(知识)和人力资本(教育)。斯坦福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牛津大学霍华德帕克(Howard Pack)等也都从不同角度研究得出同样结论。无论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何种理论,它们都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知识或信息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贡献,这些贡献甚至能够被直接测算出来

8、。 二、 信息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 信息化是一种处于不断深入和发展中的社会现象,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一些国家的研究人员对信息化发展与理论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美国是推动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主要发源地,因而有关信息化发展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研究也最先开始。1961 年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最早发表了“信息经济学”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诞生;对这一领域最早做出开创性工作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马克卢普教授,1962 年他发表了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提出了一套测算信息经济规模的方法;波拉特继承并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马克卢普的研究成果,于 1977 年出版了信息经济一书,提出了被称为“波拉特

9、法”的信息化发展测度方法;对于信息社会的形态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描述,代表性著作有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斯托尼尔的信息财富简论后工业经济、霍肯的下一代经济等,日本学者在 60 年代中期建立了对信息化进行社会测度的模型信息化指数模型。 我国学者朱幼平(1996)根据保罗罗默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变形形式认为,在现代社会中,除资本和劳动外,决定经济增长的第三个要素是信息要素(包括科技进步),而不是单纯的科技进步。社会总产品或国内生产总值(GNP)生产函数为: Y=aIKL(1) (1)式给出了信息化的经济增长函数。其中,Y 代表社会总产品产量或国内生产总值

10、;I 代表社会信息要素量(即信息丰裕系数);K 代表社会总资本量;L代表社会总劳动量;a, 分别为系数。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为统计数据源做回归分析。首先,将(1)式变化为: lnY=AlnI+BlnK+ClnL(2) _4其中,A、B 和 C 分别为系数,Y、I、K 和 L 分别用 1980-1992 年(令1980=1)我国实际 GDP 指数、信息要素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和就业指数代表。计算结果为: lnY=0.lnI+0.lnK+0.lnL-0. 线性回归系数 R2=0.99728。该结果表明 1980-1992 年间中国实际 GDP 与信息

11、、资本和劳动要素三者间的相关关系明显,其中信息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系数为 0.)。通俗地说,在该时期内,中国信息丰裕系数的对数每增长1 个单位,能够引发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对数增长 0.个单位。尽管上述定量分析结果中不能绝对排除存在自相关因素,但分析结果总体上表明的信息要素成为中国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来源这一结 论依然是可信的。 三、 信息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所建立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来衡量世界主要国家从 1995

12、 年以来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是一个评价国民经济基础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社会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及知识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世界各国(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比较及信息和通讯技术支出占国民经济比重不同的比较对各国信息资源对国内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分析。 1.世界各国(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可划分为高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中下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将所比较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分为高、中高、中和低四个类型,可以看出:(1)世界主要国家(地区)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均

13、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2)不同类型国家(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长速度不同。信息化水平较低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较快,一方面由于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和_5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均意识到了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所以都大力发展信息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国家(地区)所计算指标的基数较小,所以其发展速度较快。(3)不同类型国家(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相差很大。 2.世界各国(地区)信息和通讯技术支出占 GDP 比重不同的比较。对于信息资源促进经济增长进行国际比较所选取的第二个指标是各国(地区)信息和通讯技术支出占 GDP 的比重。通过比较可以看出:(1)信息化发展指数较高的国家(地区)信息和通讯技术支出占 GDP 的比重较大,而且人均 GDP 都在 15 000 美元以上,属于中高国民收入国家。(2)信息化发展指数较低的国家(地区)信息和通讯技术支出占 GDP 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但人均 GDP 较低。发展中国家由于意识到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的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