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疯狂英语”和“孔子学院”看汉语“外热内冷”的民族心理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15863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疯狂英语”和“孔子学院”看汉语“外热内冷”的民族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疯狂英语”和“孔子学院”看汉语“外热内冷”的民族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疯狂英语”和“孔子学院”看汉语“外热内冷”的民族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疯狂英语”和“孔子学院”看汉语“外热内冷”的民族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疯狂英语”和“孔子学院”看汉语“外热内冷”的民族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疯狂英语”和“孔子学院”看汉语“外热内冷”的民族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疯狂英语”和“孔子学院”看汉语“外热内冷”的民族心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从从“疯狂英语疯狂英语”和和“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看汉语看汉语“外热内冷外热内冷”的民族心理的民族心理汉语言文学专业 赵云指导教师 赵华摘要:对于汉语“外热内冷”的争论由来已久,基于国内如火如荼的英语学习热潮和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的实际,业界很多学者将批判当今汉语遇冷的矛头指向国内全民英语热,并在此基础上批评现行的教育制度,提出改革措施,诚然,全民英语热的确占据了我们很多时间、精力、资源等,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这就启示我们,当我们愤怒地指责强势英语对汉语挤压侵蚀的时候,能够扪心自问,是不是我们自己本身就太不拿汉语当回事儿了?难道汉语使用的混乱,汉

2、语教育的弱化,国人汉语能力的下滑,是英语冷下来就能解决的?学汉语就一定要打压英语吗?当然,学界也有从其他角度研究“英语热”的合理性,并且说明“英语热”不是导致“汉语冷”的根本原因。在此,本篇论文将从我们对待汉语的民族心理的角度出发,针对以上质疑,分析导致汉语遇冷的民族心理因素,呼吁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端正语言态度,树立语言忠诚,肩负起语言责任,使汉语“外热”内更“热”。 关键词:英语热 汉语冷 民族心理一、 “英语热”能够成为“汉语冷”的借口吗?(一)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1、将矛头指向“英语热”的观点和建议 蔡婵林学者撰文对全民英语热的冷思考指出全民英语的推行,是对现行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3、;全民英语冲击着中国的教育与文化;并提出“英语学习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学,而是如何学,学多少,多少人应该学 ”的命题,呼吁教育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对全民英语热做出有效调整。12013 年 4 月今日教育上,21 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强调:“中国的英语考试正变成一“行政评价” 。英语考试作为升学和职称评定必须通过的“门槛” ,很多人学习目的带有功利性,而非为了提高语言能力, “行政评价”应该退出教育评价体系;中小22学应该将英语作为选修课,大学招生时也应采取更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职业发展规划来决定是否学习英语等等” 。 22、解释“英语热”有其合理性的观点和建议 任荣学

4、者撰文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英语热”和“汉语危机”之争 ,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指出“语言的社会成本和收益高低是决定人们进行语言选择的关键” , “许多国家的语言规划结果表明:语言规划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得多,而语言顺应经济发展,按照语言经济规律的轨迹发展倒是无需思索,顺理成章” ,指出我国维护汉语的出路是发展经济,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壮大自身经济实力上,而不是满腔愤怒地指责英语强势入侵。3其实,在这一点上,出现在海外的“汉语热” , “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就是最有力的例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 农雪明学者撰文“英语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语言经济学评估 ,从社

5、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国人积极学习英语的心理: 中国人的他人取向,解释了有些人学英语的动机上的迷茫或盲从,解释了有些人出于英语能使其在生活圈内与朋友、同事产生共同语言,体现出道德观、价值观的趋同, 改进人际关系的作用而投身英语学习热潮的缘由;中国人的社会化,指出学习英语是个体寻求社会化的一种表现,个体只有按社会化的要求执行,才能被社会的主流认可;暗示效应,指出我们国家对英语的重视,从幼儿园到博士后,英语无处不在,评定职称、读研读、录用人才,必考英语。长期以来学好英语就可以上大学、出国、找到好工作、升职等等。因此,在“英语重要” 、 “英语有益”的社会大气候的暗示下,英语没有理由不热。4 龚晓珺、

6、贺金瑞学者撰文文化话语权与文化多元性从“汉语热” 、 “英语热”谈起 ,指出全民英语热的合理利益诉求:“英语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的通用语言,是因为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多集中在欧美等英语国家,他们主导着世界最大量的财富和最先进的科技等,在世界舞台上彰显着英语话语权,制造着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体系和文明模式。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非英语国家、社会和个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只有培养足够多的英语人才或学好英语,具备与英语世界对话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同理, “汉语热”的出现也是基于非汉语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考量的时代背景。中国正在世界上和平崛起,并逐步变得强大,其强大的程度不得不令世人对中国刮目相看。中

7、国巨大的市场和人口是非汉语国家和地区及其人民潜在的发展机会,所以必须尽早学习汉语,以便为抢占市场奠定语言基础。这两种现象均体现了利益选择的结果” 。 5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英语热”的存在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有其合理性。 33我们还可以看到,将汉语遇冷的矛头指向全民英语热,也有其合理性,毕竟狂热的英语学习占据了我们大量时间、精力、资源,而且这些弊病更多的是现行教育制度导致的,与现在教育制度再也培养不出民国时期的大师是一样的道理,历史和现实已经造就了今天的局面,我们不应再固执于此。况且今年 11 月 15 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逐步推

8、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议题。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我们的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我们在给予关注和耐心的同时,是不是有必要将目光转向其他一些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是不是应该正视自己扪心自问一句:“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将汉语当回事儿?” 、 “我们对待自己的母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民族心理?”试想,如果举国上下怀着满腔热忱学习我们的汉语,我们还会存在现今的教育体制吗?或者

9、我们会不会就在今天改写了教育体制?我认为,民心足够抵挡侵袭。纵使我们改变不了僵硬的教育体制,但是我们有对汉语的足够的热爱,我们也可以像民国时期学贯中西的大师一样,汉语外语(甚至几门外语)两手抓、两手硬,而不是今天以牺牲我们的母语为代价。所以,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应该停止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控诉,停止对国内“汉语热”的愤怒,冷静地关照自己的民族心理,从内因抓起、从根本抓起。(二)我们现在的民族心理1、自己的母语不用学很多人认为,自己就是中国人,汉语是与生俱来的本领,不用学习;有的即使学敷衍了事、应付考试。考什么学什么,考了太多、太零碎的局部知识而且过分强调标准答案,老师和学生均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诸如答

10、题技巧、作文(“八股文” )编造等问题上。在一些基层学校,被挤掉的科目总是语文课,语文教学的周节次是高考科目中最少的,作文课是两周一次,甚至在一些学校,作文是一学期 6 到 8 次。还有的学校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争取能在高二结束常规课程,给理、化、生加课,于是砍掉语文,原因是语文课上与不上差不多,学与不学差不多。更有某些知名高校在自主招生测试44中,只考英语和数学,以语文打分主观成分不好把握为借口歧视语文。2、国人的浮躁心理, “快餐”文化让传统文化寡味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中,文学的鉴赏让位于高考分数,电脑录入让位于硬笔书法,图书出版中中国的文学经典让位于“速成”的励志书汉语文化成了“快餐”文化的牺

11、牲品。3、学英语追求利益的心理不可否认,当今英语是世界第一语言,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个人利益方面,学英语都是生存之需要。于国家,可以学得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等等;于个人,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如获得入学、出国留学的机会等。这些是可以理解且不可避免的心理,它根源于上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利益诉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非英语国家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此种心态学习英语的。4、崇洋媚外心理任何一个自信的民族无不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热爱,轻贱自己母语的民族注定是一个缺乏自信的民族。6很多年轻一代对圣诞节、情人节甚至复活节、感恩节颇为熟悉并引以为豪,但对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的来龙去脉却知之甚少,对本土

12、文化缺乏重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一切以西方价值观马首是瞻。很多音乐人在中文歌曲里加上一段英文 RAP,即使听不清唱的是什么,感觉也很酷,一副外国的月亮更圆的架势。电影中国合伙人中说:“你无法理解当年我们那一代人要出国的心情。 ”我们当真不能理解吗?只恐怕今日的心情更重于当年吧。手中握有钱、权者纷纷争先恐后甚至不惜冒着风险将子女送出国, “移民热”的潮流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不少人在语言形式上追求“欧化”的表达模式, 模仿翻译腔的“西文” 。汉语表达中拼凑长句诘屈聱牙、转弯抹角, 一句话竟达到数百字之多; 违反汉语规则,、不讲语序、不要标点符号、不论行款格式, 任其所为;在内容上, 他们“言必称希腊

13、”, 开口闭口以引用外国名家为荣, 笔下滔滔以搬弄外国理论为有学识, 于是生词、概念生吞活剥, 名词术语满篇皆是, 装腔作势、 借以吓人, 以掩饰认识的混沌、思维的凌乱与内容的空虚。他们在迷信中失落了汉语, 以媚外的文化心态消磨着自己运用汉语的自信心, 严重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7(三)将“汉语热”归咎于“英语热”更多的是借口。55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以下两种现象:1、现在“韩流”正如日中天,国内“哈韩”潮流可见一般。于此同时,韩国国内持续已久的“英语热”也温度越来越高,政府提供巨额财政支持,目前韩国英语教学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些家长还送子女到外国学习英语,无力送子出国者,则请菲佣。更有甚

14、者,还有家长相信韩国人的舌头不适合学英语之说而给孩子做“整舌手术” 。但是,这些并没有妨碍到他们的韩语水平。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2、我们知道日本的科技文献翻译著作出版量世界第一,很多日本留学生作为政府从各大学挑出的尖子生到中国学习,他们把科技文献大量翻译成日文,因为他们重视提高本国语言的价值,重视提高日语文献的信息量。日本特别强调翻译人才,让少数人的外语特别精(不只是英语) ,还有其他语种,然后把各国有用的文献资料都翻译成日文,这样就提高了日语的价值,学会日语后就能接触全世界最新的科技信息。相反,我们则是主动降低汉语的科技价值,注重翻译。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下日本,培养一批既有语言天赋又对外语抱

15、有热情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因此, “英语热”不能够成为“汉语冷”的借口。我们提倡保护汉语,不是武断强硬地要求大家不学英语。事实证明,不学英语甚至控制学习英语都是逆客观规律的不可行举动,人为的力量无法阻挡。我们强调的是:勿忘母语。不论你学习哪一种外语的热情有多高、水平有多高,都务必保证最值得骄傲的还是我们的汉语,这是我们的根。因此,韩国和日本的对待英语的态度也许值得我们政府和国人借鉴一下。二、英语“冷”了汉语就能“热”了吗?(一) “汉语冷”现象概括很多人对母语的自信渐渐丧失,对母语的感情日益淡漠,很多人对汉语言缺少敬畏感,对汉语言的使用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过于随意,对汉语特别是书面语的使用很不尊

16、重,民族的语文素质和语文生活质量在不断下滑。这些问题不是“英语热”削减就能就能解决的,国内汉语应用水平比之 20 年前明显下降,并且由于电脑的兴起、手写汉字大量减少,国人汉语书写能力也在下降。文句不通、辞不达意的情况比比皆是,更别提领悟古代诗词与小小方块字里蕴含的精微美妙。 中国青年报2012 年的一项针对 1770 人的调查也显示,83 6%的人认为现在人们的汉语应用水平下降,其中 45 0% 的人表示“下降很多” 。 8 。目前,汉语使用混乱已由局部蔓延到整体,由个人推及到社会,由暂时发展成长期。例子比比皆是。661、汉语的不规范使用情况列举如下:广告语言、网络语言、外来语的冲击,汉字拼音一语两文的问题等。杯具”意为悲剧、“餐具”就是惨剧如果你不知道这样的词,那你就“OUT” (落伍)了。随心所浴”(热水器)、 “百衣百顺”(电熨斗)、 “骑乐无穷”(自行车)、 “默默无蚊”(灭蚊器)、 “咳不容缓”(止咳药)、 “无胃不至”(胃药)、等等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