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614955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简介:所谓的四合院,就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其历史之悠久,分布之广泛,在中国民居中占据首位,堪称我国汉族居民传统住宅的正宗典型。早在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故都的宫室遗址上,已有几座房屋围绕着院子组合;西周时有了较严整的四合院;隋展子虔游春图中绘有乡村狭长的四合院;宋代沿用汉以来的前堂后寝的传统,但在待客和日常起居的厅堂与后部卧室之间,有穿廊连成“工”字平面,堂寝两侧有耳房或厢房;直到明、清,经过长期的积累,以北京为代表的四合院才最终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结构和造型。北京的四合院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营建方式,成为中国北方四合式民居建筑的

2、代表,是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就北京四合院建筑上的特色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大方。 关键字:四合院 民居 布局特色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圃、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 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 ”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而“天棚鱼缸石榴树”,也只能是北京四合院中才有的景致。1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1.1“坎宅巽门”的方位追求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正房门与宅门的方向一致。为什么一定要将2宅门开在南边呢?首先,这是元

3、代建大都时的城市规划所框定的。元大都为棋盘式结构,南北为街,东西为巷,街的主要功能为交通和贸易,巷才是我们所说的胡同,是串连住家的通道。因此,宅院的大门自然是开在南边最为合适。其次,与传统的建筑风水学有关。北京地区的阳宅风水术讲究的是“坎宅巽门”, “坎”为正北,在“五行”中主水,正房建在水位上,可以避开火灾:“巽”即东南,在“五行”中为风,进出顺利,门开在这里图个吉利。而在山西和安徽的民居中,却很少有将大门向南开的。因为山西和安徽的富户大都是商人,商属金,而南主火,火克金,克金则不能发财,所以商户的大门大多是朝东开,或朝西开。而北京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北京内城大户一般都是作官的,官属火,门开在

4、南边,自然会官运亨通。再次,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风从东南来,门开在南边,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符合居住卫生。北京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最好,其次为坐西朝东的西房,东房和南房的朝向较差,不是理想的居住方位。北京人有“有钱不住东南房,东不暖来夏不凉”的民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只要条件允许,人们建宅时,一般都要将主房定在坐北朝南的位置,然后再按次序安排厢房和倒座房。在坐北朝南的院落中,正房很自然地处在坐北朝南的位置,不用进行人为调整;但是,在一些不太规范的街区,尤其是缺乏规划属自然形成的南城居住区,有些四合院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不得不将大门向东开或向西开,甚

5、至向北开。在这种情况下,为取得正房朝南的效果,就要采取一定的调整措施。马炳坚先生主编的北京四合院建筑对以下几种情况作了比较详尽的图说:图 1 是表示四合院四种基本方位的示意图。图中街北的二进院落是标准的“坎3宅巽门”,街东南角的四合院是一座比较标准的二进院落,院子的最南端为倒座房,向北依次为外院、垂花门、内院、正房(北房)。由于这种四合院的宅门开在西北角,所以,进入宅门后,要经过院子西侧一条狭长的通道才能走到院子西南角,再由西南角的侧门进入外院,之后,再进入垂花门、内院。这种调整办法,无疑要浪费一定面积的宅基地,且使用起来也不十分方便。当然,同类情况下也有将宅门置于东北角的例子。前公用库某宅宅

6、门即位于院东北角,进入宅门后,经过院东侧一条狭长通道,达于东南角的侧门,进侧门后再向西进前院,向北进垂花门,进内院。可见,同样方位的院落,调整的方法可以不同。图中还有两座分别向东和向西开门的小院,调整起来要相对容易一些。总之,不管街门开向何方,垂花门和正房的位置都应保持南向。至于调整的方法,要根据宅院位置、环境等情况而定,并无僵死模式。1.2 房房相离、宽敞舒适的院落布局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四合式民居的代表,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说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民族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中

7、国四合式居住的院落大小与纬度变化成正比,随着纬度的增加,气候越来越炎热,院落的进深却越来越狭小。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太阳的直射角有关。北方寒冷,冬天需要日照充足,而北方日照高度角小,房屋之间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才能获得较好的采光效果。南方地区炎热,夏季需要遮阳,由于太阳高度角大,为了防止过多的日晒,房屋之间的距离必须减小。据统计吉林、北京、江浙、福建四合院院落进深与房高的平均比例为 153、103、53、65.2例如东北吉林的民居大院呈纵长方形,房房相距较远,房屋在院子中间布局散,厢房布置躲开正房,而4不遮挡正房的光线,因而院子较为宽大、空旷,一般的面积在 1500 平方米(m2)左右(图 2)。之所

8、以它采取这样松散的布置,一是因为东北地区土地广大人烟稀少,建宅时可以多占土地,另外也是因为冬季寒冷,厢房躲开正房可以使正房多纳阳光。相对于北京四合院而言,吉林四合院的缺点是明显的。宅内的房屋互相都不连接,每个房屋都作为一个单体出现,布局松散,每户住宅的用地面积过大,土地利用率较低,特别是住宅的后部空余地过多,有些未能利用的人家早已使之荒废无用了。另外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厢房过长、过多,使院子形成很长的长方形,这些房屋光线不足而不适用。而南方炎热,防暑降温是头等大事,因此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天井式四合院成为当地民居的主要形式。天井式四合院的基本特征是用数目不等的小天井组织住宅空间,民间称之为“四水归

9、堂”,所谓四水是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住宅的特点是基本上以楼房为主,房屋净高大,屋内比较宽敞通透,四面的房屋或高墙皆连成一体,院落进深很浅,呈扁长形,厢房也浅,形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举头仰视,有如坐井观天,因此称之为天井。天井是一宅中的采光通风口,较小的天井有利于防止夏天阳光直射,天井高深,则风产生的吸力增强,有如烟囱,将热空气向上拔,通风量大,形成住宅内部的小循环。因此,即使在炎炎夏日,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也会有阴凉的感觉。这种住宅的缺点是采光不好,狭窄的院落常给人以局促、压抑的感觉。正所谓凡事不能两全,两害相权取其轻,要想凉爽,就不能晒太

10、阳。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其院落的围合以四面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接,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建筑材料和宅基地。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5一个正方形,院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都拉开一定的距离,再由转角处的游廊和房屋前的檐廊将其串连起来,显得疏朗而不松散,貌离神合,富于变化。而且普通官民的民居皆为平房,高度较低,就更显得院落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庭院中植树栽花、养鱼喂鸟,生机盎然,形成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1.3 碎砖砌墙墙不塌的建筑工艺北京作为古都,建筑经过多次兴衰,碎砖数量极多,用拳头大小的碎砖就可以砌成高墙,是北京老工匠师傅的绝活儿,老北京最高级的住宅应该是

11、磨砖对缝的青砖到顶,但这只有达官显贵、富商大贾才做得到。北京平民住房用砖一般多为整条砖加碎砖。整条砖长九寸(30cm)、宽四寸五(15cm)、厚一寸二(4cm),砖的正面正中有一深沟贯穿整个长度。砖为深灰色,比现在机制红砖大而宽,但略薄。除条型砖外,北京房屋建筑在不是关键的部位则多用碎砖头或半头砖。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缺面少角的转头瓦块在北京泥瓦匠手中都会派上用场。具体的砌法是先用条砖砌出四角,中间用碎砖头与泥填充,略向里缩,外面再刷上白灰,即省材料又美观。这种墙称软心墙,我们常见的北京居民小院的山墙、后檐墙、院墙多是这种软心砌法。这也算是北京地区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之所以碎砖砌墙墙不塌,

12、是因为房屋的重量是由梁柱等木构架承载的,墙体并不承重,只起分隔与保温的作用。1.4 少水多绿化的庭院装饰老北京的庭院非常重视绿化,规模较大的四合院往往还另辟有花园。明代比较有名的私家园林有李园(今清华园的前身)、勺园、定园、梁家园等,这些名噪一时6的园林大都以水取胜。到了清代,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北京的水源也越来越不足,清朝廷公布了不准民间私引活水造园的规定,故北京清代的私园,除少数王府花园之外,极少凿池引水,再加上北京宅基地相对紧张,私园的规模也比较小。因此,与苏州的私家园林相比,北京的私园无疑是逊色不少。由于缺乏活水,老北京四合院中央,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一是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

13、节空气,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这是北京四合院中非常典型的一景。在较大的私家花园中,偶尔有人工砌成的水池,一般也都是死水,功能和鱼缸差不多,但观赏性无疑提高了许多。如位于北京东城区帽儿胡同的可园,花园主体的中心便砌有一形态自然的水池,面积虽然不大,但池水蜿蜒通向南边的假山山脚,似有源头活水一般,假山、游廊、亭、桥、花厅皆围绕水池布置,使可园具有了几分江南园林的秀色,成为北京现存私家园林中的佼佼者。更多的北京庭院、私园则以建筑物和叠石为主题,辅以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藤蔓。老北京院中最常见的树种有:石榴,春华秋实,既美观又寓意吉祥,是子孙昌盛的象征;海棠,春华秋实,与玉兰共称玉棠富贵;丁香,芬芳馥郁

14、;葡萄,既可遮阳纳凉,又是果品中的美味。以上这些树种树型大都比较美观,高矮适度。夏天枝繁叶茂,可防止阳光直射室内;秋天果实累累,可以尝鲜;冬天落叶,使室内阳光充足。此外槐树和枣树也是老北京人家常见的树种,不仅因为槐花香、红枣甜,而且还有封侯拜相的美意。 周礼中记载有三槐九棘的制度:“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注:见:周礼。朝士。 )也就是说在朝庭中种上左右两列各九棵枣树(古称棘),正面种上三颗槐树,作为公侯将相群吏列位的标志。后人便以棘和槐代指朝廷高位。如“位极三槐”(注:陈书。侯安都传:“位极

15、三槐,任居四岳。 ”)、 “将登槐棘”(注:任桓宣城碑:“将登槐棘,宏振纲网。 ”)等等。更有人在自家庭院中种上三颗槐树,并预言自己的后人7将有位列三公者(注:宋书。王旦传:“王旦父祜为兵部侍郎,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因此,老北京人家槐树几乎是必种的,俗谚曰:”有老槐,必有老宅。 “由于槐树树型过于高大,大都种在外庭或大门之外。北京的枣树以郎家园产的最为有名,是贡果,这两年开始有人开发这一品种,一斤郎枣要卖到二三十元。至于草花,常见的有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串红等。但是老北京的庭院绿化也有些忌讳,老北京人从不将松树、柏树、桑树、梨树种进四合院

16、,因为松柏是阴宅种的树,桑与”丧“同音,而梨则意味着分离。解放以后,破除迷信,许多宅院也引种了松柏,虽然四季常青,但冬日遮挡室内阳光,实非上佳选择。 1.5 等级分明、色彩鲜艳的油饰彩绘在江南的青山绿水中,一座座白墙黑瓦的民居建筑显得格外雅致,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如回旋婉约的江南小调。江南的楼居以精细的木雕见长,许多地方民居不施彩绘,只刷桐油,保留原木的质感。而在北京四合院中,油饰与彩绘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为了烘托出红墙黄瓦的皇家建筑的壮丽雄伟,北京民居的外表是最朴素无华的,千篇一律的平房灰墙与灰瓦构成了城市的基调。在这呆板单调的环境中,北京四合院的内部却选择了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调的亮丽的装饰色彩。北京位于天子脚下,建筑形式与装饰都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彩绘也不例外。明代自皇家到士民的建筑装饰,至少划分了五个档次。明洪武二十六年定制, “官员营造房屋不许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用金漆及兽面锡环。家庙梁栋斗拱檐角彩绘饰,门窗枋柱金漆饰。一品二品厅堂梁栋斗拱檐角青碧绘饰,门黑油锡环。六品九品厅堂,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